loading-img1
loading-img2
loading-img3
loading-img4
Green Advocates Energy Cooperative

綠電合作社

永續新選擇

綠電合作社

永續新選擇

關於我們

我志不改30年

我們是主婦聯盟的延伸組織。
最初以「反核」為契機,決心「守護世世代代的孩子們」
的主婦們,30年後決心再次站出來,在能源、氣候議題
上採取更多行動。
認識我們

一起發電!

地球一家,沒有局外人

在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趨勢中,「你我都是當事人」
「真心想要」需要「支持與行動」,請你與我們一起。
加入我們

天空故事

那些發電ing的地方

天空1號
社區綠能種子基地
天空2號
天空3號
天空3號參訪
天空5號
天空5號光電板
天空5號頂樓空間
天空6號
天空6號伯大尼園區
發電現場
天空3號發電紀錄
更多天空故事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2021.01.12
時事
[時事]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低碳生活部落格)
  很多生質能的算法,是從椰子樹開始種植過程「吸碳」來算的。「總吸碳量」減去「總發電的排碳量」有可能是負數。   文章並提到燃燒後的碳,經由碳固化、不使它排到大氣中。   其實燃煤電廠也可以這樣做。但只會降低排碳量,無法「負碳排」。重點是煤炭開採不像種椰子樹,生長過程有吸碳。    原文連結    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宋瑞文   去年日本產業和學界成功研發出新的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技術,協助發電廠轉型成負碳電廠,藉由這個例子將帶領讀者了解過去較為陌生的「負碳排」概念。     在節能減碳已成為顯學的今日,讀者可能常聽到「實質零碳排」或者「碳中和」,表示總碳排為零的減碳概念,但「負碳排」就比較少出現了。總碳排為零已不容易,負碳排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日本一座生質能發電廠,便達到了這樣的成就。   2020年10月底,東芝能源系統公司(Toshiba Energy Systems)發布新聞稿表示,包括該公司在內,東京大學、電力中央研究所等18個法人,參與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建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設備的啟用。   三川發電廠的CO2分離回收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新聞稿)     這次啟用是全球首例,成功將生質能發電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加以大規模回收利用。三川發電廠配備大型二氧化碳分離與回收系統的生質能電廠(BECCS,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由東芝子公司「SIGMA POWER 有明」經營、位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三川發電廠,是東芝集團旗下第一座以生質能為主的發電廠,裝置容量為5萬kW,可供應相當於8萬家戶所需要的電力。   火力發電起家 三川發電廠轉型負碳電廠   三川發電廠最早(2005年)是一座燒煤的火力發電廠,2008年開始混燒木材。在全球開始關注暖化議題的時空背景之下,2017年改裝成現在的生質能發電廠,主要使用椰子殼(Palm Kernel Shell,在日本簡稱為PKS)當作燃料。椰子殼是生產棕櫚油時的副產品(農業廢棄物),由於水份少、熱量高,於是成為生質能發電的常用燃料。主要從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   經營生質能發電廠後,和過去相比,三川發電廠一年碳排減少30萬公噸。電廠附近有港口,一年可以進口大約20萬公噸的椰子殼,廠區內部大概3個足球場大的專用儲存場,最多可以儲存3萬噸的椰子殼,因此短期也不怕燃料缺貨,仍可維持穩定的供電。   椰子殼在成為生質燃料之前的植物階段,經由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使燃燒後產生的碳排,生質能發電還是能夠達成碳中和。再加上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燃燒後的二氧化碳不再蓄積於大氣,等於實現了「負碳排」。   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   十年一刻 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成功運轉   早在2009年9月,三川發電廠就透過當時實驗性的分離回收設備,每天回收10公噸的碳排。之後不斷研究開發,目前可以達到每天回收五成、相當於500公噸以上的碳排。而在三川發電廠順利地回收大量碳排後,也有其他的生質能發電廠準備跟進。此外,同樣的設備也有應用在火力發電廠的規劃。   回收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可以成為合成氣的原料。利用合成氣和微生物觸媒,可以做成石化原料的乙醇(酒精)。   三川發電廠之所以能夠回收大量碳排,源於東芝集團2014年開始、關於大規模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規劃與時程。2014~2015年先做前導計劃,2016~2020年建設相關設施並實際運轉。最終,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在2020年完工並開始運轉。 CO2分離回收技術時程(圖:東芝CCS實證事業簡報)   日本政府盼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技術 成為有力減碳工具   日本環境省希望工廠碳排的分離、回收、利用與儲存技術(CCUS,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能在2030年的民間社會達到商用規模,為地球暖化問題做出貢獻。   CCUS供應鏈想像圖(圖:環境省簡報)     能源知識庫資料顯示,在台灣,台電計畫在台中火力發電廠,建設燃燒後捕獲碳排的先期測試系統研究,預期每天將有10噸碳排捕獲能力,附近的儲存場所也初步敲定。相關規劃也成為東芝集團對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研討案例之一。   台中火力發電廠碳排問題,長期為國內關注焦點,未來也期待CCUS技術,能成為台灣減碳的有力工具。    原文連結 
2019.12.04
探討
[影音]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20191204-國家地理雜誌)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這個短而完整的影片,很適合大家來看喔!    原文連結    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2019/12/4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從太陽能到風力發電,快跟「101氣候教室」一同來探索這種世界上使用率增長最快的能源類別吧!   ★想看到最新鮮影片或與國家地理小編聊天互動的請訂閱★更多精彩內容在國家地理官網:http://www.natgeomedia.com/歡迎來國家地理粉絲頁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natgeomedia/請在Instagram上關注我們:https://goo.gl/1rRAI8    原文連結     
2019.06.28
時事
[影音]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20190628-媽盟直播室)
  臺灣的能源98+%依賴進口,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國家安全,也對物價造成影響。  能源自給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與循環。  原文連結  2019 媽盟直播室 Episode 26 – 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 MomLovesTaiwan2019/06/28   臺灣的能源超過百分之98依賴進口,不僅有運送上的安全問題,也容易因為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國內的相關物價。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徐光蓉理事長指出,從這個月中油運石油腦貨油船在中東遭水雷襲擊,貨品全毀的教訓,臺灣應該積極檢討能源的自給率問題,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臺灣本地的經濟發展。  原文連結 

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活動預告
2023.06.15
公民電廠模式在地熱能源開發的可能性
【合作淨零 公民開講】系列活動  [能源轉型 你我同行]講座一 公民電廠模式在地熱能源開發的可能性 講者:王守誠(台灣地熱發展協會 秘書長) 時間:2023/6/15 (四) 上午10:00~12:00 地點:女書店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台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自1960年代開始探勘,但是由於著重發展核能工業的政策方向,地熱資源雖有起步,進展卻遲滯不前。直到現在全球技術更加成熟,能源轉型的局勢迫在眉睫,台灣必須加緊腳步,讓地熱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的重要項目。   地熱資源開發需要龐大的資金與技術,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然而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地熱資源可能就在人們的生活領域中。地方社區和民眾可以扮演甚麼角色,與政府部門合作,為地熱發展帶來助益?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台灣的新能源趨勢!一同開拓能源轉型的可能性。 免費講座,報名請填寫: 報名表單 名額有限,請盡早報名。歡迎宣傳轉發,謝謝!   女書店地圖: 主辦單位: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指導單位:內政部          
活動紀錄
2021.03.04
[紀錄] 綠主張2020能源學習作伙行-- 鹽田及濕地光電 x 節能辦公室 x 太陽能及沼氣發電
鹽田及濕地光電 x 節能辦公室 x 太陽能及沼氣發電 圖、文:吳宛柔   此次的能源旅行不僅是學習能源和生態 ,同時也帶大家離開連續多日陰雨的北部,尋找陽光及拜訪與主婦聯盟多年合作的生產者。 大家一早就在北車集合,隨著車行向南,太陽也漸漸探了出來。在坐擁陽光的南部,近年來陽光也逐漸變為重要的資源,自從躉購制度上路後,南部的太陽光電案場可說是蓬勃發展。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生態系統多樣,關於農地、魚塭和生態爭地的問題一直都是太陽能發展中的焦點。   與鳥共生:鹽田濕地上的太陽能電廠   我們的第一站是位於嘉義布袋的艾貴義竹電廠,此電廠由美商韋能能源的子公司,台灣艾貴太陽能源公司負責開發。韋能能源2012年在新加坡成立總部,全球有185座再生能源電廠,2015引進台灣。這個位於濕地上的電廠,從2017年開始評估,到了2019年便完成了70MW容量的施設開始售電,全球資本在能源開發的速度和影響力上可見一斑。   位於鹽田濕地上的太陽能板高度相對較高。   從高處俯瞰,大面積的太陽光電板中浮出一隻黑面琵鷺的圖樣,這是由於此位址正是過去的布袋鹽場,鹽田廢棄之後,能源局將原先分為1到9區的鹽場,扣除已經不是鹽田的1至5區,及6、7區生態保護區,將剩下的8、9區劃為發展光電的示範區域,由韋能及天泰能源得標。此案場是8區加之9區的一部分,四周皆是魚塭,雖然不如6、7區保護區,但仍是野鳥密集出沒的地方。為我們解說的鳥會人員便提到,布袋全區有40000隻水鳥,為全台最多,而黑面琵鷺有800隻,光是艾貴義竹電廠附近就有200隻,數量上占了20%。也因這樣的生態特殊性,此案場僅開發70%的面積,共計55公頃,剩下30%的20公頃土地則作為野鳥的生態區,並從開發初期便和中華鳥會以及邱彩綢老師合作。   艾貴義竹電廠一方面為了野鳥的活動空間,一方面為了東北季風帶來的揚塵問題,案場設置水門及抽水站,視情況調控水位,由於自有抽水站,若是遇到颱風或豪雨,也不必擔心淹水問題。2018年韋能在準備施設期間遇上823洪水,因此太陽能的模組支架增高至1.7公尺,比百年洪水量再多50公分,這樣的調整也可看出過去氣候的常態已被破壞,氣候行動迫在眉睫。由於處在野鳥多的地區,鳥糞會影響到太陽能板的效率,增加清洗頻率的需求,不僅如此,鳥糞會使發電及發熱不平均,導致電路的損壞。鳥糞和灰塵產生的熱斑是不可逆的,若情況太嚴重,只能將整個面板撤換。太陽能板的清洗則是利用水車、刷子,另有空拍、無人機、紅外線構成鳥糞及灰塵監控系統,平均一年清洗1點多次,其餘則重點清洗。由於鹽田本是太陽充足的地方,艾貴義竹電廠的發電效率可達到年平均一天4小時。   環境方面雖也考慮過種植植物,但是鹽田的土地太鹹,植物難以生長,進行太陽能板作業時,也有被壓垮的風險,因而放棄。生態監測則由中華鳥會的高雄鳥會負責,由於不是顧問,僅給予意見。鳥會曾發現電廠附近野鳥減少的情形,調查之後發現是水位調控過高,對於黑面琵鷺等可棲於20公分水深的鳥類沒有影響,但是短腿的鳥類就無法進入。韋能在了解這樣的狀況後,也進行了調整,從言談中可察覺他們對於生態保護的成果十分自豪。為我們解說的鳥會人員提到,野鳥的監測數量穩定之後就不必頻繁觀測,未來也希望附近的社區也能認識附近的野鳥,加入保育觀測的行列。   由電廠介紹所二樓看出去的風景。   鳥會的人員負責定期觀測,這附近時常有水鳥出沒。   於艾貴義竹電廠介紹所二樓的合照。   介紹完艾貴義竹電廠後,鳥會的人員也帶我們到附近的太陽能電廠看看。黃淑德理事主席表示,由於這裡是鹽灘地,相對偏鄉的場所,因此廠商特別愛來開發,許多熱錢都流入地方,改變原本的地方結構,綠能儼然成為大型圈地運動。鳥會的人員也提到,並非每個案場都會執行環境影響的相關措施,尤其是公家的案場因對話困難,抗議更多,外商反倒較願意投入心力調整、溝通。雖然短期來看野鳥並沒有大量減少,但未來受到影響是必然的情形。   附近漂浮式的太陽能電廠。   地球公民基金會:辦公室的節能行動   結束了嘉義布袋太陽能電廠的參觀後,我們一路向南前往高雄,參觀地球公民基金會翻新的節能辦公室。地球公民基金會於2007年成立,主要負責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生態調查、政策研究、教育推廣,以及組織公民行動,營運資金則向大眾募款。   蔡卉旬主任向我們介紹過去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辦公室沒有會議室,雖然有同仁的位置,但開會還是要向外租借場所。在考慮更換辦公室地點時,正巧一位熱心人士願意提供空間,正是現在我們所在的新辦公室。當初來探勘時,他們見到這棟大樓西面全是落地玻璃,南面沒有窗戶,底下便是人車來往頻繁的大馬路,不僅溫度很高,空氣品質也不好,鄰近的辦公室全天候開著很強的冷氣。這樣的環境讓他們一度打消了將這裡當作新據點的念頭,但轉念一想,最後選擇了將改造耗能的環境當作一個挑戰,因而他們請來綠適居及建築師,並居中作為協調的橋樑。   為了改善室內溫度及空氣品質,空間的改造重點置於隔熱與通風上。首先是西曬的問題,綠適居在落地窗的那側加裝了一道鋁門窗,將熱氣留於落地窗及鋁門窗中的空間,不進入室內,以解決大樓空間過熱的問題。蔡卉旬主任提到,冷氣調低1度會多耗6%的電力,當時臨近傍晚,溫度計上顯示外層玻璃53度,內層玻璃35度;室外45度,而室內僅32度,從數值上來看,達到了很好的隔熱成效。不僅如此,綠適居還利用原先遭建築師反對的動力吸風,從另一側小巷弄吸入空氣、過濾PM2.5、除溼,再利用冷氣降溫,改善室內溫度及空氣品質的問題。由於吸入的空氣經除溼,不僅令冷氣的需求降低,人體也會感到更加舒適。統一將空氣冷卻搭配隔熱使耗能減少,而被排出的廢氣由於比室外的溫度更低,還能通至鋁窗的隔熱空間進行降溫,這樣的方式也令傾向利用窗戶通風的建築師得以接受。此外,舊的地板、長桌、玻璃等也被重新設計,物盡其用。   地球公民基金會網站上的改造示意圖。   透過這樣的建築改造,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新辦公室用電只有普通商業辦公室的30%,不僅節能,由於有空氣過濾及除溼,也讓空間更加健康舒適。蔡卉旬主任說很希望有更多人來參觀,知道這樣的節能方法,台灣的商業大樓這麼多,冷氣都開得非常強,卻也未必更舒服。自從新辦公室落成後,同仁們都不用像過去夏天忍著不敢開冷氣,或偷偷至隔壁辦公室門口蹭涼風。同時她也提到,把節能及屋頂型太陽能做起來,其實也是為地面型太陽能爭取時間及空間,減少環境生態上的衝擊。   於地球公民基金會新會議室的合照。   中央畜牧場:創造循環經濟的養豬達人   中央畜牧場是主婦聯盟長期的合作夥伴,目前由第二代的蘇增、蘇鵬兄弟經營,兄弟各有畜牧、獸醫的專業。第一代規模不大,過去飼養1、200頭,但如今中央畜牧場不僅自己培養種豬、人工授精、飼料配製、甚至有沼氣和太陽能發電等等,可以說是走在養豬技術的最前端。充滿開創精神及對養豬的用心熱情讓他們在2015年得到了神農獎的肯定。   然而,這樣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農委會曾在20多年前嘗試於畜牧場推行沼氣發電,中央畜牧場也第一批投入,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到了2013年,脫硫技術已發展成熟,中央畜牧場的沼氣才成功開始穩定供電。蘇鵬表示以前沼氣發的電是自己用,2019年改為1度電5塊之後,才開始售電,平均一天能發。他們也是屏東縣第一座在屋頂放上太陽能的畜牧場,早在2001年時就裝設了340KW,可說是養豬事業中發展綠能的領頭羊。除了將原本會汙染環境的沼氣拿來發電外,畜牧場中也有溫室,將剩餘的沼粒作為有機肥料種植小黃瓜、香瓜,沼液則拿來養殖綠藻,也免費供給農民和行道樹的灌溉。養殖出的綠藻,又能拿來養蝦。這樣從產地到產地,循環不息的資源利用,使養豬也變為一項永續事業。   蘇鵬提到過去小型的養豬戶廢水都直接排至水裡,使優養化嚴重,他起心動念開始發展循環經濟,盡可能不汙染環境,就是希望改變養豬事業的形象,讓養豬戶也有好名聲。他說:「解決問題需要智慧,貫徹執行時則需要耐心。」「養豬雖然賺不了很多錢,但負起社會責任,可以生產健康安全的食品給大眾吃。」   養殖綠藻的池子。   漢翔製作的沼氣發電機。   沼氣發電的集氣袋。   於中央畜牧場門口的合照,雖然台北持續下雨,但屏東的陽光十分溫暖。    
媒體報導
2023.05.16
零出資,小屋頂也能有太陽夢-環保署天空11號公民電廠
綠電合作社與公家機關首度合作的公民電廠 ──環保署屋頂「天空11號」 分享媽盟直播室節目「零出資,小屋頂也有太陽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vPVRQLJR4&t=529s 聽聽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處長的介紹 1:20 公家機關突破困難做太陽屋頂 5:50 綠電合作社推廣公民電廠 7:45 零出資?出租屋頂的好處 10:50 發電成果 12:00 公民電廠的角色 13:20 呼籲低碳永續社區參與 #合作發綠電,需要更多單位一起加入! 歡迎加入我們:https://www.greenadvocates.org.tw/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