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img1
loading-img2
loading-img3
loading-img4
Green Advocates Energy Cooperative

綠電合作社

永續新選擇

綠電合作社

永續新選擇

關於我們

我志不改30年

我們是主婦聯盟的延伸組織。
最初以「反核」為契機,決心「守護世世代代的孩子們」
的主婦們,30年後決心再次站出來,在能源、氣候議題
上採取更多行動。
認識我們

一起發電!

地球一家,沒有局外人

在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趨勢中,「你我都是當事人」
「真心想要」需要「支持與行動」,請你與我們一起。
加入我們

天空故事

那些發電ing的地方

天空1號
社區綠能種子基地
天空2號
天空3號
天空3號參訪
天空5號
天空5號光電板
天空5號頂樓空間
天空6號
天空6號伯大尼園區
發電現場
天空3號發電紀錄
更多天空故事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2021.01.12
時事
[時事]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低碳生活部落格)
  很多生質能的算法,是從椰子樹開始種植過程「吸碳」來算的。「總吸碳量」減去「總發電的排碳量」有可能是負數。   文章並提到燃燒後的碳,經由碳固化、不使它排到大氣中。   其實燃煤電廠也可以這樣做。但只會降低排碳量,無法「負碳排」。重點是煤炭開採不像種椰子樹,生長過程有吸碳。    原文連結    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宋瑞文   去年日本產業和學界成功研發出新的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技術,協助發電廠轉型成負碳電廠,藉由這個例子將帶領讀者了解過去較為陌生的「負碳排」概念。     在節能減碳已成為顯學的今日,讀者可能常聽到「實質零碳排」或者「碳中和」,表示總碳排為零的減碳概念,但「負碳排」就比較少出現了。總碳排為零已不容易,負碳排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日本一座生質能發電廠,便達到了這樣的成就。   2020年10月底,東芝能源系統公司(Toshiba Energy Systems)發布新聞稿表示,包括該公司在內,東京大學、電力中央研究所等18個法人,參與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建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設備的啟用。   三川發電廠的CO2分離回收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新聞稿)     這次啟用是全球首例,成功將生質能發電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加以大規模回收利用。三川發電廠配備大型二氧化碳分離與回收系統的生質能電廠(BECCS,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由東芝子公司「SIGMA POWER 有明」經營、位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三川發電廠,是東芝集團旗下第一座以生質能為主的發電廠,裝置容量為5萬kW,可供應相當於8萬家戶所需要的電力。   火力發電起家 三川發電廠轉型負碳電廠   三川發電廠最早(2005年)是一座燒煤的火力發電廠,2008年開始混燒木材。在全球開始關注暖化議題的時空背景之下,2017年改裝成現在的生質能發電廠,主要使用椰子殼(Palm Kernel Shell,在日本簡稱為PKS)當作燃料。椰子殼是生產棕櫚油時的副產品(農業廢棄物),由於水份少、熱量高,於是成為生質能發電的常用燃料。主要從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   經營生質能發電廠後,和過去相比,三川發電廠一年碳排減少30萬公噸。電廠附近有港口,一年可以進口大約20萬公噸的椰子殼,廠區內部大概3個足球場大的專用儲存場,最多可以儲存3萬噸的椰子殼,因此短期也不怕燃料缺貨,仍可維持穩定的供電。   椰子殼在成為生質燃料之前的植物階段,經由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使燃燒後產生的碳排,生質能發電還是能夠達成碳中和。再加上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燃燒後的二氧化碳不再蓄積於大氣,等於實現了「負碳排」。   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   十年一刻 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成功運轉   早在2009年9月,三川發電廠就透過當時實驗性的分離回收設備,每天回收10公噸的碳排。之後不斷研究開發,目前可以達到每天回收五成、相當於500公噸以上的碳排。而在三川發電廠順利地回收大量碳排後,也有其他的生質能發電廠準備跟進。此外,同樣的設備也有應用在火力發電廠的規劃。   回收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可以成為合成氣的原料。利用合成氣和微生物觸媒,可以做成石化原料的乙醇(酒精)。   三川發電廠之所以能夠回收大量碳排,源於東芝集團2014年開始、關於大規模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規劃與時程。2014~2015年先做前導計劃,2016~2020年建設相關設施並實際運轉。最終,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在2020年完工並開始運轉。 CO2分離回收技術時程(圖:東芝CCS實證事業簡報)   日本政府盼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技術 成為有力減碳工具   日本環境省希望工廠碳排的分離、回收、利用與儲存技術(CCUS,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能在2030年的民間社會達到商用規模,為地球暖化問題做出貢獻。   CCUS供應鏈想像圖(圖:環境省簡報)     能源知識庫資料顯示,在台灣,台電計畫在台中火力發電廠,建設燃燒後捕獲碳排的先期測試系統研究,預期每天將有10噸碳排捕獲能力,附近的儲存場所也初步敲定。相關規劃也成為東芝集團對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研討案例之一。   台中火力發電廠碳排問題,長期為國內關注焦點,未來也期待CCUS技術,能成為台灣減碳的有力工具。    原文連結 
2019.12.04
探討
[影音]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20191204-國家地理雜誌)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這個短而完整的影片,很適合大家來看喔!    原文連結    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2019/12/4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從太陽能到風力發電,快跟「101氣候教室」一同來探索這種世界上使用率增長最快的能源類別吧!   ★想看到最新鮮影片或與國家地理小編聊天互動的請訂閱★更多精彩內容在國家地理官網:http://www.natgeomedia.com/歡迎來國家地理粉絲頁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natgeomedia/請在Instagram上關注我們:https://goo.gl/1rRAI8    原文連結     
2019.06.28
時事
[影音]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20190628-媽盟直播室)
  臺灣的能源98+%依賴進口,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國家安全,也對物價造成影響。  能源自給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與循環。  原文連結  2019 媽盟直播室 Episode 26 – 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 MomLovesTaiwan2019/06/28   臺灣的能源超過百分之98依賴進口,不僅有運送上的安全問題,也容易因為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國內的相關物價。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徐光蓉理事長指出,從這個月中油運石油腦貨油船在中東遭水雷襲擊,貨品全毀的教訓,臺灣應該積極檢討能源的自給率問題,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臺灣本地的經濟發展。  原文連結 

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活動預告
2023.10.05
公民電廠參訪交流-「天空11號」環境部太陽能屋頂
合作淨零,不能只是口號。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在環境部辦公大樓屋頂所建置之「天空11號」,是民間與政府機關共同合作的綠能示範案場。為推廣公民參與能源轉型,並使民眾了解公民電廠之運作過程及其成果,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將舉辦二場次參訪學習活動,希望將天空11號公民電廠的成功經驗分享給更多單位及地方社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歡迎有興趣了解公民電廠,想參與綠能生產的民眾、相關團體報名參加。 ※報名請點此填寫表單 活動內容: 介紹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之理念及經營實務 環境部天空11號從籌備到建置過程、發電成果介紹 太陽能光電設備及運作、監控系統、維護工作介紹 現地參訪及交流   活動流程: 時間【場次一】(已辦理完成) 2023年8月15日 上午10:00~12:00 時間【場次二】 2023年10月5日 上午10:00~12:00 地點 環境部1樓(101視聽室)及屋頂 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ㄧ段83號 報到:9:40 環境部1樓櫃台 流程 10:00~10:10 來賓致詞(環境部) 10:10~10:30公民電廠之實務推展及成果 10:30~11:00光電設備及運作、監控系統、維護工作介紹 11:00~11:40太陽能屋頂說明及實地參訪 11:40~12:00提問討論 講師 主持: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講師:冲成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林志陳 對象/人數 一般民眾、公民記者、相關團體,約30人 ※報名請點此填寫表單 主辦單位: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活動紀錄
2023.06.15
[記錄]公民電廠模式在地熱能源發展的可能性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與女書店合作辦理的[能源轉型 你我同行]第一場講座順利完成,有許多關心綠色能源的夥伴參與,除了合作社的社員、友好團體,還有中研院及政大的師生也來聆聽,由台灣地熱協會秘書長王守誠主講的「公民電廠模式在地熱能源發展的可能性」。   守誠在演講中提到,公民電廠是一種PPP(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模式,是現階段地方推動地熱的關鍵策略,搭配得宜能縮短地熱規模化的時程。台灣雖有豐富地熱資源,但是發展起步晚,現階段面臨的問題是政府缺乏適用的法規與政策,需要更多專家意見整合,並且提升民間的意識,使溝通能夠加速。 而談到探勘及系統開發的技術層面,台灣線在需要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合作,同時也需要政策引導催生出產業鍊,讓地熱資源能跟上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產業腳步。 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如何善用我們腳下的地熱資源,守誠提到可以參考「多元利用」模式,將地熱資源結合氫氣發電、結合社區周邊工業、農業用電、住宅利用甚至在濱海地區結合海水淡化等等,使效益最大化。   活動影片連結:公民電廠模式在地熱資源開發的可能性
媒體報導
2023.05.16
零出資,小屋頂也能有太陽夢-環保署天空11號公民電廠
綠電合作社與公家機關首度合作的公民電廠 ──環保署屋頂「天空11號」 分享媽盟直播室節目「零出資,小屋頂也有太陽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vPVRQLJR4&t=529s 聽聽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處長的介紹 1:20 公家機關突破困難做太陽屋頂 5:50 綠電合作社推廣公民電廠 7:45 零出資?出租屋頂的好處 10:50 發電成果 12:00 公民電廠的角色 13:20 呼籲低碳永續社區參與 #合作發綠電,需要更多單位一起加入! 歡迎加入我們:https://www.greenadvocates.org.tw/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