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2021.01.12
時事
[時事]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低碳生活部落格)
很多生質能的算法,是從椰子樹開始種植過程「吸碳」來算的。「總吸碳量」減去「總發電的排碳量」有可能是負數。
文章並提到燃燒後的碳,經由碳固化、不使它排到大氣中。
其實燃煤電廠也可以這樣做。但只會降低排碳量,無法「負碳排」。重點是煤炭開採不像種椰子樹,生長過程有吸碳。
原文連結
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宋瑞文
去年日本產業和學界成功研發出新的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技術,協助發電廠轉型成負碳電廠,藉由這個例子將帶領讀者了解過去較為陌生的「負碳排」概念。
在節能減碳已成為顯學的今日,讀者可能常聽到「實質零碳排」或者「碳中和」,表示總碳排為零的減碳概念,但「負碳排」就比較少出現了。總碳排為零已不容易,負碳排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日本一座生質能發電廠,便達到了這樣的成就。
2020年10月底,東芝能源系統公司(Toshiba Energy Systems)發布新聞稿表示,包括該公司在內,東京大學、電力中央研究所等18個法人,參與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建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設備的啟用。
三川發電廠的CO2分離回收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新聞稿)
這次啟用是全球首例,成功將生質能發電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加以大規模回收利用。三川發電廠配備大型二氧化碳分離與回收系統的生質能電廠(BECCS,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由東芝子公司「SIGMA POWER 有明」經營、位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三川發電廠,是東芝集團旗下第一座以生質能為主的發電廠,裝置容量為5萬kW,可供應相當於8萬家戶所需要的電力。
火力發電起家 三川發電廠轉型負碳電廠
三川發電廠最早(2005年)是一座燒煤的火力發電廠,2008年開始混燒木材。在全球開始關注暖化議題的時空背景之下,2017年改裝成現在的生質能發電廠,主要使用椰子殼(Palm Kernel Shell,在日本簡稱為PKS)當作燃料。椰子殼是生產棕櫚油時的副產品(農業廢棄物),由於水份少、熱量高,於是成為生質能發電的常用燃料。主要從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
經營生質能發電廠後,和過去相比,三川發電廠一年碳排減少30萬公噸。電廠附近有港口,一年可以進口大約20萬公噸的椰子殼,廠區內部大概3個足球場大的專用儲存場,最多可以儲存3萬噸的椰子殼,因此短期也不怕燃料缺貨,仍可維持穩定的供電。
椰子殼在成為生質燃料之前的植物階段,經由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使燃燒後產生的碳排,生質能發電還是能夠達成碳中和。再加上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燃燒後的二氧化碳不再蓄積於大氣,等於實現了「負碳排」。
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
十年一刻 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成功運轉
早在2009年9月,三川發電廠就透過當時實驗性的分離回收設備,每天回收10公噸的碳排。之後不斷研究開發,目前可以達到每天回收五成、相當於500公噸以上的碳排。而在三川發電廠順利地回收大量碳排後,也有其他的生質能發電廠準備跟進。此外,同樣的設備也有應用在火力發電廠的規劃。
回收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可以成為合成氣的原料。利用合成氣和微生物觸媒,可以做成石化原料的乙醇(酒精)。
三川發電廠之所以能夠回收大量碳排,源於東芝集團2014年開始、關於大規模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規劃與時程。2014~2015年先做前導計劃,2016~2020年建設相關設施並實際運轉。最終,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在2020年完工並開始運轉。
CO2分離回收技術時程(圖:東芝CCS實證事業簡報)
日本政府盼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技術 成為有力減碳工具
日本環境省希望工廠碳排的分離、回收、利用與儲存技術(CCUS,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能在2030年的民間社會達到商用規模,為地球暖化問題做出貢獻。
CCUS供應鏈想像圖(圖:環境省簡報)
能源知識庫資料顯示,在台灣,台電計畫在台中火力發電廠,建設燃燒後捕獲碳排的先期測試系統研究,預期每天將有10噸碳排捕獲能力,附近的儲存場所也初步敲定。相關規劃也成為東芝集團對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研討案例之一。
台中火力發電廠碳排問題,長期為國內關注焦點,未來也期待CCUS技術,能成為台灣減碳的有力工具。
原文連結
2019.12.04
探討
[影音]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20191204-國家地理雜誌)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這個短而完整的影片,很適合大家來看喔!
原文連結
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2019/12/4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從太陽能到風力發電,快跟「101氣候教室」一同來探索這種世界上使用率增長最快的能源類別吧!
★想看到最新鮮影片或與國家地理小編聊天互動的請訂閱★更多精彩內容在國家地理官網:http://www.natgeomedia.com/歡迎來國家地理粉絲頁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natgeomedia/請在Instagram上關注我們:https://goo.gl/1rRAI8
原文連結
2019.06.28
時事
[影音]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20190628-媽盟直播室)
臺灣的能源98+%依賴進口,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國家安全,也對物價造成影響。 能源自給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與循環。
原文連結
2019 媽盟直播室 Episode 26
– 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
MomLovesTaiwan2019/06/28
臺灣的能源超過百分之98依賴進口,不僅有運送上的安全問題,也容易因為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國內的相關物價。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徐光蓉理事長指出,從這個月中油運石油腦貨油船在中東遭水雷襲擊,貨品全毀的教訓,臺灣應該積極檢討能源的自給率問題,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臺灣本地的經濟發展。
原文連結
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活動預告
2020.11.23
[預告] 綠主張2020能源學習作伙行-- 鹽田及濕地光電 x 節能辦公室 x 太陽能及沼氣發電
綠主張2020能源學習作伙行--
鹽田及濕地光電 x 節能辦公室 x 太陽能及沼氣發電
告別2020年之前,我們安排兩天的南向學習 :「光電與生態保育如何共存?」及「畜牧場的沼氣發電」。第一天在嘉義布袋鹽田,及高雄市拜訪地球公民基金會。第二天屏東養豬畜牧場。
高雄市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瞭解透過怎樣的設計新辦公室的裝修做到節能7成。
歡迎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社員一起來拜訪豬肉生產者「中央畜牧場」,認識蘇氏兄弟在養豬、飼料自配、解決水汙染到能源自主的多年努力,也是循環經濟的最佳示範。
【集合時間】活動日期 12月23日(三)-24日(四)
【集合時間】12月23日(三)上午7:10
【集合地點】台北車站東三門
【費用】社員及眷屬2500元/人 ‧ 非社員2700元/人
(含車資、午餐、保險) (100萬意外險+10萬意外醫療險)
【繳費方式】填完報名資料後有說明
【報名連結】https://bit.ly/3lZS40G
主辦單位: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
活動紀錄
2020.11.14
[紀錄] 1015 太陽能發電現場見學 & 面板回收討論會
太陽能發電現場見學 & 面板回收討論會
圖、文:吳宛柔
在太陽能板回收講座開始之前,我們先參觀了綠電合作社位於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樓頂的天空7號案場。長老教會和綠電合作社結緣甚早,也一直關注生態及環境議題,因此綠電第一座台北市電廠才有機會於此處建成。黃淑德理事主席表示天空7號旁邊就是台電大樓,台電有100個理由不做北部案場,忽略微小力量的累積,但綠電卻有100個理由去做。
天空7號在2019年10月28號啟用,裝置容量50kWp,即將設置滿周年。由於此屋頂有些許遮蔭,因此採用優化型太陽能板,可將特定時段發電效率不佳的部分關閉。天空7號的太陽能板設計為向南方傾斜5度以增加發電效率,台北的太陽能發電期間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天氣變陰發電就會很快下降,根據官方所提供1kWp裝置容量的年度日平均發電量約2.3度電,雖比不上南部可以到達3.5度電,意即一年中平均每天太陽可滿載照射的時間有3.5小時。然而,天空7號一年的發電量可達到43000度,等於供給15個家戶的用電,相較官方預估的發電量(2.3 x 50kWp x 365天 = 41975度)還稍多出一些。黃淑德理事主席表示:我們與氣候共存,不可能每天都是晴天,目前公民最有力行動的型態還是太陽能,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太陽能,都具有削峰的作用。
今日的太陽能回收講座邀請到長期於政策研究耕耘,擔任政策智庫的工研院綠能所的周承志博士。他提到在太陽能板回收的法規上,歐盟及日本的法規較為先進,歐盟的作法是課生產商或進口商回收費用,而日本則是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產生許多太陽能設備的毀損,因此開始要求施設者或使用者提交建置總額的5%作為回收費用。這個概念類似於我們四大家電由廠商負責負擔回收費用,台灣模仿日本的模式,過往太陽能板回收的問題是不清楚它是一般廢棄物還是事業廢棄物,規範訂定後,每片太陽能板都編列廢棄物代碼,廢棄時直接按編碼收走。台灣目前的太陽能裝設總量約4.1GW,從2010年躉購費率(FIT)出現後,至2019年裝設總量成長了136倍之多,要達到2050年的目標20GW,還要再持續成長5倍。2030年預估會有1萬噸的廢棄太陽能板出現,之後的每一年會出現1萬噸,然而1萬噸並不到事業處理量,可能一間公司就解決了,因此目前的作法是先覆上遮光布儲存,以防面板累積熱量燃燒。
周承志博士提到目前的太陽能已經很精進了,一片太陽能板從過去的200瓦到如今的300多瓦,甚至近來的能源週展出的雙面發電,可以超過400瓦。太陽能發電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太陽能電池、導線、背板、鋁框、玻璃、封裝材,成分由矽、金屬、玻璃組成。太陽能晶片作為太陽能板的發電核心,大致分為矽晶型、薄膜型及其他。矽晶型即為我們常見的太陽能板,成分為60至70%的玻璃、鋁15至18%、高分子封裝材料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6至7%、矽3至4%、貴金屬(銅、銀線)1.5至2%,其中最值錢的就是貴金屬和矽,其他皆為常見材料,然而因為處理導線成本太高,因而對廠商來說最具回收效益的是鋁。矽晶型又可分為三層:玻璃、EVA黏合的發電器、背板,EVA是可維持20年以上的塑膠,類似於熱熔膠型態的物質,十分頑固, 回收的重點就在於將黏著的EVA去除。薄膜型是將發電器材用電鍍的方式鍍至不同材料上,它的好處是材料需求少、省錢、輕薄、可塑形,但相對而言,使用年限較短,能回收的東西也不多。回收的方式有機械粉碎法、熱處理法、化學溶液法、熱刀法等。機械粉碎法是先拆下鋁框及外殼,將剩餘的東西打碎,再以水、重量、超音波做分類回收;熱處理法同樣是拆下鋁框和外殼,將EVA加熱裂解,再將其他東西回收,但此方法必須處理有毒氣體的問題;化學溶液法是拆下鋁框和外殼後,以化學溶液將EVA溶解,概念上如同利用去光水去除指甲油;熱刀法是日本公司NPC的專利,利用加熱道具將玻璃、和EVA切開,剩餘的部分則可用化學溶液法處理。將EVA分離出來後,還可以進行第二階段的回收,利用濕式冶金將貴金屬取出。目前台灣以物理處理為主,也就是機械粉碎法,因為熱處理及化學溶液都有些門檻,以及有毒廢氣及有毒溶液的問題。
太陽能板的回收實際上跟許多高科技產品相似,並不是我們沒有技術去進行處理,而是基於成本原因,導致無法妥善再利用資源以及造成環境的外部效應。未來無論是暫時儲放還是利用機械粉碎法、化學溶液法等方式回收,它的處理過程都是身為公民、身為電力生產者及消費者的我們,可以再持續關注的議題。
媒體報導
2018.10.26
[影音]媽媽的本心|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81016-綠色和平)
媽媽對孩子的愛,是宇宙最強大的超能力。 為了孩子,一群媽媽30年前挺身爭取健康的食物,30年後仍不停歇,因為一心想要傳承乾淨的環境給後代。
原文連結
#2 再生能源小故事|媽媽的本心
綠色和平 東亞分部-臺灣(GPEA Taiwan)
2018/10/16
媽媽,總是無時無刻地關心孩子,希望孩子不僅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更期待孩子們在健全的環境下,健康長大,如此便是全天下身為母親的本心。 「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便是由一群媽媽們,秉著守護一個更安全的環境之心情下誕生的合作社。透過社員間彼此的信賴與互助合作,實現了自己創造乾淨能源給孩子們的心願! 媽媽們的掛念和百分百執行力,成為臺灣在發展再生能源上,能夠往前再多走一些的溫柔堅強推動力。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