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活動紀錄
活動紀錄
2020.10.17
[紀錄] 0929 烏來綠能見學團
烏來綠能見學團 圖、文:吳宛柔 埋藏於烏來的地熱資源   2020年9月29日天公作美,雖是陰天卻沒有下大雨,綠電合作社40多位成員一同前往烏來學習綠能。   一般我們提到烏來,很容易聯想到溫泉,然而,烏來實際上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王守誠老師提到烏來是雪山山脈少有的溫泉,可能是由中央山脈的熱液通道慢慢移轉而來。地熱資源的成因是隨著造山過程中,地層擠壓而向上移動並同時冷卻,潛藏在地層中。地表上曾測到70多度的熱水,向下鑽探不到200公尺,便有80度的溫度,被視為擁有開發地熱之潛力。   由烏來吊橋望往過去,山脈的走向是插天山背斜及破碎帶,藏有許多熱水的通道,南勢溪處於中央軸部,同時是斷層所在之處,被河流侵蝕後地下的溫泉冒出,只不過由於水位較高,因此看不到溫泉頭。 圖中的河為南勢溪,溪流正好位於斷層上,有許多過去的探勘井遺留,教會下即是插天山背斜的破碎帶。   圖中的河為南勢溪,溪流正好位於斷層上,有許多過去的探勘井遺留,教會下即是插天山背斜的破碎帶。   烏來的岩層堅硬,水質清澈,在地貌上看不出太多的溫泉痕跡,亦沒有硫磺味。要判斷此地是否有地熱潛藏,除了地表的水超過60度以外,也有測到地下帶出十分微量的汞元素,這些都是地質活動後所留下的環境指紋。   烏來地熱最為特殊的地方在於,由於水質乾淨、礦物質少,因此若是發展為地熱發電,所需的運維成本很低。在開發上,高強度的裂隙型岩層,探勘較其他地形困難,需要新式的探勘技術才有辦法進行。此外,由於這裡的河位幅度變化大,遇到地震及颱風河床高度就會迅速增加,岩石硬、河床小的特徵也使其難進行疏濬,因此若作為發電場址則需注意堆積之現象。   不為人知的地熱探勘史   烏來的地熱並不是最近才發現,而是早在40年前就已經被證實。   1980年代遭逢石油危機,世界各國開始開發替代能源,美國當時的地熱蓬勃發展,台灣因受美國資助,中油也開始到處進行地熱資源的探勘。不僅是中油,研究單位如中研院或溫泉公司,也曾進行地質調查。烏來雖因岩石過硬而沒有深入鑽探,但被證實為潛力很高的地點。不久後由於台灣的核電廠落成,電力供過於求,地熱的鑽探便全面停止。這些探勘的資料都隨著地熱的沒落以及工程師、研究員的出走及退休,被塵封在檔案庫中,不僅如此,各單位的探勘報告被作為獨家的資料,無法進行統合利用,新的探勘等於是要重頭開始,更顯困難。   這40年的空窗與散落在各處無法被取用的資料成為一個斷層,包括當地居民,沒有人知道烏來地熱的歷史,也因此無法對這充滿潛力的資源進行想像與創造,只剩溫泉為人所知。在我們返程途中,也有居民特別問了關於地熱的事情,他們表示從來不知道這件事。對居民來說,對於水力資源想法或許就只有水庫每年供給的少許回饋金。王守誠老師強調,重新將資料挖掘並公開,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令更多人與它產生連結感。 規定禁止進入溪流中泡溫泉的告示。   他提出若是未來希望將地熱作為共有的資源開發,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地熱是一種初期探勘需要龐大資金,且產業鏈長的發電類別,眾人的共識對於開發成敗至關重要。王守誠老師提到紐西蘭的地熱案例:紐西蘭利用毛利族的信託基金開發,毛利族人擁有75%的股權,達到利益共享。不僅如此,他們還建設了各種附屬設施,一開始是蓋溫室種番茄,之後變為造紙廠、伐木場,到最後利用餘熱建造蜂蜜和牛乳加工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讓居民一同共享地熱帶來的好。   王守誠老師提到,理想上政府應該蒐集各單位的鑽探資料,並將其整理公開。若是希望發展如綠電合作社共同出資、共同擁有、共同管理的公民電廠,便需要翻轉過去大型能源開發的模式,讓居民及民眾參與,一同討論,並且能夠將所得回饋給當地社群。他認為若是面臨當地人無法解讀地熱技術的問題,可以學習紐西蘭的做法,培養部落人才,著眼長遠發展,建立互信機制,將科學語言帶入地方。 於覽勝橋旁的大合照。   小粗坑、烏來、龜山:「小烏龜」水力發電廠   午餐結束後,我們前往桂山發電廠及翡翠水庫學習水力發電及了解我們日常的水資源從何而來。   台灣山高水急,適合水力發電,又可一併灌溉農業,日治時期政府便從新店溪流域開始著手發展。1905年,台北電力株式會社建造的龜山機組完工,為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供給台北大稻埕及艋舺地區的所需電力。1946年國民政府來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重組為台灣電力公司,接收日本因二戰而無法建造的烏來機組,使其成為台電第一座自行完工的發電廠。龜山與小粗坑、烏來發電廠合稱「小烏龜」,1975年改名為「桂山」,後又納入翡翠、軟橋機組,五個機組一同管理,合稱為「桂山發電廠」。 攝於翡翠水庫壩頂。   其中,翡翠機組是將翡翠水庫的水導引至水輪機發電。翡翠水庫位於北勢溪上,由1979年開始施工,歷經8年於1987年完工,距啟用已33年。它是國內的第二大水庫,供應大台北地區600萬人的民生用水,相當於台灣1/4的人口。大台北地區的自來水會優先使用南勢溪溪水,不足的部分再取用水庫中的水,雖然如此,一年中使用到水庫儲水的天數也多達225天。翡翠機組是放水時順帶發電,需將水由管道導至發電機,而洩洪時是無法發電的。由於翡翠水庫主要的任務為民生用水之蓄存,因此儲水不會為了發電利用,但放水時則可配合台電需求的時段。   今天的一日旅行,烏來綠能見學團不僅學習到了許多平常不會注意到的知識,也品嘗了桂山發電廠的特產枝仔冰,最後在王守誠老師高亢洪亮的歌聲中圓滿落幕。
活動紀錄
2019.05.22
[紀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 水力+天然氣發電
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 水力+天然氣發電 文圖:陳翠華   認識完地熱發電,第二場能源產地見學,我們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賴偉傑老師一起,來拜訪台電公司──台灣最重要的電力供應者,位於苗栗卓蘭的水力發電廠,以及桃園大潭的天然氣發電廠。   綠電=環保? 「白電」才是真好   學員相互介紹完後,賴偉傑老師馬上抛出提問;「水力算綠電嗎?」。僅1位同學舉手認為不是,理由是建水力發電廠會破壞環境。簡單的問題,答案卻引人深思。如果連多數人認為是綠電的「水力」都不算,那我們還有所謂的綠電嗎?   老師接著又問:「你們知道什麼是灰電、綠電和白電嗎?」灰電、綠電大部份的人有聽過,但什麼是「白電」?原來老師所說的白電就是「節電」。不管我們做了多少自認友善的發電,相對節電都不算友善環境,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身節電做起,不僅不用太擔心電不夠用,對環境的衝擊也才能真正減少    熱烈討論中車已行到清幽的卓蘭山上。一下車大家馬上被周遭為數不少的紫斑蠂吸引。電廠種有蜜源植物,又位在其遷徒路徑上,只要對的季節來,除了可以看到紫斑蠂飛舞外,賞螢火蟲又是另一大特色。   原來電是這樣來 見證發電瞬間   卓蘭水果享譽盛名,從電廠望出去就有許多果園環繞。為了幫助農民消化盛產的水果或醜果,電廠製作水果環保酵素並四處推廣,除了減少農民的損失,環保酵素也是對環境友善的,可以感受到電廠的用心。   為了讓民眾了解水力發電,電廠一隅設有小型模擬機。看著水從一端流入,流經「水輪機」時推動其旋轉發電──難得見識到的發電瞬間,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大人、小孩不斷央求再看一次。甚至有學員建議拍成小短片放上網路,讓更多的人對水力發電有基本認識。 (小型水輪模擬機)   大潭濱海工業區 創傷的記憶   中午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生產者張恆賓的苙園用餐。一大早上車時主辦人就推薦蕃茄炒麵,茶油封鴨……,期待了一上午的美味不負眾望,在大夥的搶攻下盤盤見底,吃飽後上車趕往下一個行程,為不打擾大家的清夢,麥克風自動消音。不知車行多久,我被空氣中充斥的酸味喚醒,往車窗望出去一棟棟的標準廠房,標準的工業區模樣,難怪空氣中飄散著不好聞的氣味。   下午的目的地是桃園大潭天然氣發電廠。所在地的「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記錄著台灣第一起鎘米事件。1973年高銀化工竣工,1978年政府即已檢測出水圳鎘超標卻未公布,1983年因媒體報導才揭露鎘米問題,後續全台各地都有鎘污染曝光。   居民要求企業和政府負責的陳情抗議,花了超過15年才有結果;而永遠無解的,是一輩子纏身的痛痛病,和從此離開家園。無法生產食物的農地轉為工業區,電廠建廠時也為了除去鎘污染花了不少心力。 (複循環發電流程介紹(天然氣))   環保與開發兩選一? 請回歸原點「無欲」   近年為了2025非核家園,天然氣佔比要提升。比起燃煤、核能或許相對友善,但天然氣仍要遠從卡達等國家進口,且要為此增建接收站,預定地正是珍稀的世界級藻礁分佈區,引起環保團體挺身保護抗爭。聽老師說更早之前預計興建在藻礁上,這幾年大家關注才讓計畫逐步修改。雖然台北港等替代方案提出,但2018年10月的環評最終審查,仍決議在桃園觀塘設置接收站。   最後老師說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解讀。看著落日餘暉,因退潮而露出的藻礁,想起早上老師說的白電。 節電真的算是白白用電,你的電費可以省下,環境被破壞也會省下。
活動紀錄
2019.05.18
[紀錄]綠色投資抗暖化 儲互社綠能短講
綠色投資抗暖化 儲互社綠能短講   5月的週末午後,在板橋教會舉辦的「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台北區會」(以下稱儲互社)研習裡,出現了15分鐘的「綠能短講」。兩個耐人尋味之處:①「綠能」與「儲蓄」如此不搭嘎的組合,怎會湊到了一起去呢?②「儲蓄互助社」,讓人似懂非懂的名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組織呢? (綠色投資 讓錢效益更大)   儲蓄互助社 為了「生活資金」需求的合作組織   與合作社發展的背景相似,儲互社(Credit Union)同樣是在18世紀中葉,備受剝削的低收入者,為了扭轉困境而發展出的「自助互助」組織。當時的農民、工人等經濟弱者,為了度過一時的生活資金難關(如生病、沒錢買食物等亟需用錢的狀態),被銀行拒於門外的他們只能求助高利貸,此後卻陷入更惡劣的還款地獄。   何不大家集合起來,各出一點聚少成多,不為營利,而是彼此互助度過緊急的資金需求,不僅①可解燃眉之急、②避免被剝削的黑洞、還能③有一點利息收入,讓正循環的累積逐步改善生活。如此想法催生出解決「生活資金需求」的合作組織──儲蓄互助社,如今亦皆傳遍全球。   非為營利、非為救濟、乃是服務   乍聽之下,可知儲互社與存錢相關,但和銀行有何不同呢?   現在已是銀行百家爭鳴的時代,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往往「真正需要」錢的人(經濟弱勢者)、在「真正需要」錢的時刻(溫飽、看病、學費等),往往最難透過銀行解決困難。人口少的鄉鎮部落,基於效益考量,銀行常不願入駐。   與銀行不同,儲互社初衷是社員互助,偏重社區服務、照顧弱勢,而非以賺取利潤(為大股東賺錢)為目的。使用者僅限社員,要有共同關係(如同社區、公司)才可加入。由於有共同關係作為借貸信任基礎,所以借錢不需擔保品(但需保人,並說明用途、償還方式)。主要服務於購置生活所需等消費性放款,還款計畫彈性,鼓勵社員節約、明智地運用貸款。目前台灣儲互社已有300多家,遍佈各鄉鎮。僅僅是這些作法的不同,就能大大有利於協助經濟弱勢者度過難關。   150多年過去,儲互社依舊歷久不衰,而暖化問題也不再是假說。人人都應當為抗暖化盡一份力,儲互社能夠做什麼?   儲互x綠能 善用錢抗暖化 (台中儲互總社的屋頂的天空5號)     綠電合作社的第5個案場「天空5號」,正是台中儲互總社的屋頂。雙方都想藉此契機,把執行經驗、能源議題,和全台各地儲互社員分享,便決定在10場區會中穿插短講。   當天講者黃淑德除介紹天空5號外,也分享了國外的作法。歐美不少儲互社針對:太陽能系統、高效能家電、電動車提供優惠貸款,來鼓勵社員換購/裝設。對公民電廠予以融資,協助其克服初期建置費龐大的門檻。2018年美國甚至成立了專門的Clean Energy Credit Union(潔淨能源儲蓄互助社),提供上述優惠貸款外,讓有心支持環保的社員存錢/消費時也能略盡綿薄之力,將部分結餘用於綠能運動。     接著講者又提出一些今後的發想。可比照歐美儲互社,融資給公民電廠;優惠貸款鼓勵社員裝設太陽能、購置高效能家電,除了降低碳排外,也可以緩解台灣儲互社普遍存多借少的不平衡狀態。   「儲互社作為金融組織,資金活化是事業基礎,何不把投資綠能事業作為選項?」未來,儲戶社可考慮利用自有資金,在協會建物上裝太陽能,一來開源:20年保證電費收益,二來節流:夏季降溫省電、屋頂劣化減緩。此外,儲互社在許多社區深耕多年,信賴與連結是另一項重要資產。儲互社作為表率,在自有或社區屋頂裝置太陽能,便是對「綠能可行」的最佳明證與宣傳。   綠電合作社可協助辦說明會,讓社員認識綠能議題;有興趣了解太陽能系統建置者,提供諮詢、介紹資訊自然不在話下。 (台中儲互總社的屋頂的天空5號)   更多人、所有人 我們的事、我的事!   2019年5月11日在科學家觀測到人類史、甚至是地球近500萬年以來最高的CO2濃度(415.26ppm),持續的415ppm會讓地球達到暖化失控臨界點:+2°C。   目前台灣和全球都已有關鍵的+1.5℃的紀錄,「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的報告書說,守住1.5°C有可能,但須「前所未有的努力」。  行動刻不容緩!扭轉現狀也無法只靠少數的單打獨鬥!  每個角色必定都可以找到暖化議題上的舞台,這更是需要所有人共演的代表作。  綠電合作社、儲互社的合演片段剛剛開始,我們不僅希望這一幕長久、越發精采,還希望協助更多不同領域、更多人、更快地加入這個舞台。人類有足夠的資源、知識、技術來解決暖化問題,欠缺的僅僅是整合、行動、無私和「你的加入!」   (同為合作組織的社間合作)  
活動紀錄
2019.04.13
[紀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文圖:張雅雲(字耕農)     每年三、四月的反核遊行已是守護台灣環境的公民必要行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民眾行動來提醒這政府和社會大眾。除了這般的大型活動,環境能源教育的紮根和深化,仍需要一場又一場的小眾溝通。前進食物產地共學,認識生產者和食物生產過程,方可孕育出深刻的連結與關懷。和「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姊妹一家的「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深知能源議題也該如此。更真切本質的認識,將更強化非核家園乾淨能源的信念。   食物共購,也開創綠能共學的平台   一群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不甘對綠能議題的參與僅限於「坐而言(倡議)」,希望能實際「起而行(公民發電)」,便在2016年底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9年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專案,由兩姊妹合作社攜手,在能源議題上共學。   第一場親子同行的能源產地見學,在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博士的領隊下,走訪北投地熱谷、金山獅頭山公園、萬里焿子坪,認識台北新北的地熱資源和相關地科知識。   地熱、地景和能源離小朋友很遠嗎?小朋友是這麼說的……   「我對地震很有興趣,所以媽媽幫我報名了。」   「我很想去泡溫泉。」   「台灣挖硫磺之外,哪裡可以挖金子?」   王守誠老師當天也帶著太太和二名小朋友一同出動,全隊近三分之一是小朋友。這跨齡的親子能源共學,也因小朋友的提問而更顯活潑。 (帶著孩子一起共學綠能)   北投地熱谷,大城市裡也有豐富地熱資源    一行人大大小小在新北投站集合之後,即往地熱谷方向前進。北投以溫泉聞名,溫泉之所以會「溫」,是因為地下水被加熱,且熱度達利用價值便被開發成溫泉。王老師說:地下的溫度會隨深度而增加,此增加的比例稱為「地溫梯度」。地殼往下1公里平均增加30度,但北投區域的地溫梯度遠超過平均值,具有地熱發電的條件。   火力與核能都是用「高溫」產生「水蒸汽」,再藉此「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地熱發電亦是如此原理。因此有溫泉的地方常具有地熱發電的潛力,但過往總會被認為水質過酸、或容易結垢會損及管線,不適合發展。事實上隨時代進步,國際地熱探勘、應用技術已不同昨日,可惜台灣在發展核能之後,地熱發電的研究和人才便中斷,現在經濟部和中油的評估仍侷限在三、四十年前的觀念。   獅頭山公園,遠眺金山外海的海底火山   微雨天,大伙登上獅頭山公園。在涼亭處遠眺,王老師指著前方的海岬,「大家從陸地海岬處,往外海面上延伸二個拳頭處下方,就有海底火山。」 (金山外海不遠處蘊藏著海底火山)     瞭望從山邊到海邊這一塊平坦的陸地,剛好落在核二廠坎腳斷層、金山山腳斷層中間。眾多的溫泉分布,造就了金山萬里這邊的溫泉產業。早期當地居民會到海邊沙地挖坑,直接就可以泡溫泉,便是因為有海底火山的熱源。   不只金山近海2公里,基隆嶼旁也有海底火山,最缺電的北部其實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果核二廠除役,轉開發地熱,就可用現有的饋線(電廠等發電設施等產生電力後,向外輸送時所需的輸配電線路)來送電,解決地熱發電區位處偏遠,缺乏配送饋線的問題。而穩定不受天候影響的地熱發電,更讓再生能源也可以用作「基載電力(用來滿足電網系統最低基本電功率需求,因此必須不中斷地持續發電)」,打破核能或火力絕對無法割捨的窘況。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和磺港之間有許多溫泉)   萬里焿子坪,火山地質教室走一遭   知道了地熱發電原理、北部潛力區,當然也要認識一下「產地」獨特的地質環境。北投有「北投石」這種稀有放射性溫泉礦物;它是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可惜現已隨著溫泉開發、人為濫採而幾乎消失。   經過陽明山的大小油坑時,常看到一縷縷的白煙升起,還嗅到一股臭臭的味道?那些都是「火山噴氣孔」的特徵。行程最後的萬里焿子坪,擁有全陽明山最大的噴氣量。以往總是只能遠觀,這天王老師特別找了一處有硫磺結晶的噴氣孔,讓小朋友大朋友有機會仔細觀察地質細節。   有小朋友說「一條一條的硫磺結晶,好像走進一個黃色的鐘乳石洞。」   也有小孩說「一絲一絲的結晶,好像雪花冰,應該是芒果雪花冰,但臭臭的。」   孩子視角下的觀察果然有趣。 (猜猜這是什麼呢A:硫磺結晶) (萬里焿子坪地景)   台灣發展地熱,需要地熱專法來推進   結束之前,王守誠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的能源政策遠遠落後肯亞」。土耳其跟肯亞是目前地熱發展最快的國家,土耳其在10年內就發展了1GW以上,肯亞在5年內也發展了400MW。他們的作法是先擬定「地熱專法」,把地質調查資料公開,吸引國外團隊前來投資。然而,台灣再生能源政策裡,沒有地熱發電的目標,多數人也不認識「地熱專法」的重要性,即便廠商有技術、有意願投資,仍會困於無法掌握的行政成本跟流程。因此台灣要發展地熱,必須把「地熱專法」當成一個必要條件,在法規制度面建立完備。 (在綠能共學上我們一起前進)
活動紀錄
2018.11.07
[紀錄]當糧食遇上能源 銀川有機生活營
當糧食遇上能源 銀川有機生活營   二種生命必須能量:食物、能源   食物與能源是人類存活的兩大依賴,身為能源生產者,我們一直與糧食生產者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與互動。   「銀川有機農場」位於花東縱谷中間的花蓮縣富里鄉,是六十六戶農民參與的農產品生產合作社,自2013年前起,每年為農友、鄉民及學生舉辦「銀川有機生活營」。2017年農場主人的一個邀約,我們連續兩年參與其中,同時也造就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社間合作。   (銀川有機農田稻浪)   學習和地球共好 有機生活營   有機生活營以闖關的形式組成,每一關一個主題,各30分鐘,都完成的人可兌換有機十穀粉及米製點心,並當場享用好吃的油飯、米粉、蘿蔔糕湯等米製美食。活動規模年年增加,2017年11月參與人數超過400人,2018年11月則高達750人;活動日數也由一天增加為兩天。   我們負責的主題是「節能省電」,準備課程是一大挑戰,要設法在相較平常1/3短短的時限內完整表達,讓農友鄉民們能了解、讓小學生能聽懂,還不能枯燥得讓台下眼神放空。於是簡報從為什麼省電談起,認識台灣的能源現狀,了解一度電和一度水各是什麼,看看夏季用電最多的家電前三名,介紹節電妙方,最後以歡樂的有獎問答結束。希望在緊湊的30分鐘,打動大家一起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開始力行節電、發展綠能!   (在米倉中開講)     現場利用農場的各個角落佈置不同的主題教室,參與活動者分組在各關之間走動。我們的關卡由三位參與的伙伴輪流上陣。站到台上,才知道除了內容,更大的挑戰是面對不同的聽眾,該如何微調肢體、音聲的表達,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面對低年級學生,怎麼樣能快速把艱深的內容,改成平易近人的知識。面對農友,還要不經意地冒幾句台語來拉近距離。談到台灣空汙嚴重,受PM2.5紫爆威脅時,在座的,不論大朋友還是小小孩,都紛紛回應:花東縱谷是全台僅剩的清新空氣,要好好珍惜。   (簡報:台灣用的電是怎麼來的)     有機生活節主題逐年拓展,因為除了照顧土地之外,還必須有更多行動來拯救這顆藍色星球。今年的其他主題還包括「種樹救地球」、「塑膠對環境的傷害」、「有機農業的水田生態多樣化」等,各有相關專業的講師負責。我們也把握輪流站關的空閑到不同關卡聽講,發現各有各的特色,不禁讚歎:大家都好棒!   東部反對太陽能連兩件 為什麼?   2019年初在東部,先後發生了兩件當地居民反對太陽能的事件。先是1月在花蓮鳳林,接著是3月在台東知本溼地。探究之後,就會發現兩者的共通點,都是   1.開發預定地的自然生態豐富   2.開發面積大(各為66及160公頃),以及   3.由少數外力(財團、政府)主導。     花蓮鳳林兆豐農場的園區有多種保育動物類棲息,知本濕地甚至被國際鳥盟選為「重要野鳥棲息地」,大規模開發造成勢必形成衝擊。   居民也擔心「太陽能面板要每月用強酸清理,廢水污染(正確:只需清水沖掉表面灰塵)」、「面板有毒(正確:模組被玻璃表面密封,不會流出,更不需用到塗料。因應20年後面板除役潮,回收系統也正在逐步完備)」、「面板會反射產生光害、導致昇溫(正確:太陽能板為了盡可能多吸光多生電而不斷進化,現有面板極少反光,當然也沒有昇溫問題)」。   (農友鄉民專注聽講)   真正的能源轉型 實踐在「在地」 紮根於「溝通」   這些顧慮固然是不實謠言的影響,但也可以察覺到,缺乏和「在地」的溝通、彼此間理解與信賴的構築,讓有諸多優點的綠能仍滯礙難行。至今政府、外來財團主導開發時,往往來得又大又突然,缺乏討論的「由上而下」模式,便成為屢屢引發衝突的原因。或許有機會雙贏的提議,在不信任下無法產生任何折衷方案,甚至引發後續長期對立,真的很可惜。      我們主張電力「地產地消」,花最多心力在推廣教育,不僅是因為明白「人」才是能源轉型的起點與終點,也因為深知「根紮在地」的行動才會長久。一座家屋裝置太陽能,發的電可以提供附近社區許多家戶用電,可以讓鄰居感受到太陽能的能量、可以意識到能源轉型的可為,可以影響更多人參與行動。   回想生活營當天,農場四週滿滿稻浪隨風搖擺。透過糧食生產者,我們與更多人相遇,在大家心田裡種下一顆顆綠能種子,期望有一天悄悄發芽並不斷茁壯。   (2018年參與的孩子們)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