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2017.06.25
[媒體]綠電合作社 婆媽集資挺能源轉型(20170625-中國時報)
  在食不安與惡化的環境中,主婦聯盟24年前發起共同購買來推動綠色消費,迄今已有6萬多名社員;《巴黎氣候協定》之後,我們希望再開一條路,讓人人都可以參與能源轉型。    原文連結    綠電合作社 婆媽集資挺能源轉型 謝錦芳 2017/6/25     氣候變遷使得極端氣候加劇,每到夏季,台灣總是陷入缺電的驚恐中,民眾除了厲行節電、提升能源效率之外,還可以參與綠電合作社,透過眾人集資,投資綠電,有錢出錢,有屋頂的出屋頂,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一邊節電,一邊發電,有助於解決夏季缺電的危機,還可以帶動能源轉型。   (政院推出節電作戰計畫,力邀地方政府進行今夏共同節電,督促百貨、飯店、賣場等服務業進行空調節電。圖為北市大賣場美食街。)   台灣第一個 百人響應   主婦聯盟一群婆婆媽媽今年元月開辦台灣第一個綠電合作社「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號召民眾支持綠電,凡繳交新台幣1萬元,就可以成為社員,迄今逾130人響應,短短半年間集資逾300萬元,目前正在洽詢可利用的屋頂並申辦安裝太陽能板,最快年底可以併聯發電。   台灣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說,「在食不安與惡化的環境中,主婦聯盟24年前發起共同購買來推動綠色消費,迄今已有6萬多名社員;《巴黎氣候協定》之後,我們希望再開一條路,讓人人都可以參與能源轉型。」黃淑德有一個夢,「希望幾年後台灣的消費者可以透過電網自由選擇綠電,這在歐洲、日本早就做到了。」   (夏季高溫用電吃緊,民眾挑選冷氣機等家電時,應選擇效率高者。/ 本報資料照片)   歐日早在做 回饋地方   綠電合作社在歐洲行之有年,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房思宏指出,以德國為例,有50%以上的再生能源投資來自社區與家戶,近年由民眾組成的能源合作社發展相當快,從2001年的66個成長迄今超過888個。這些由民眾集資、參與經營的電廠,獲利也回饋社區,不僅創造經濟收入、增加就業機會,同時可發展綠能觀光,帶動地方轉型,真正達到能源民主的理想。   (利用屋頂申辦安裝太陽能板/葉德正翻攝)     大型民營電力公司多以獲利為主要考量,忽略再生能源的社會與環境價值,柏林市民因此成立能源合作社,並於2013年發起公投,要求將柏林電網特許經營權收回由市政府經營,不過,這項公投因投票率未過門檻而失敗。   柏林市民能源合作社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雖功敗垂成,仍具啟發性。房思宏認為,此運動提醒消費者不要忽略外部成本,台灣目前電價在國際上屬超低水準,原因是電廠產生汙染等社會成本都被忽略,未算在電價成本內。   (能源大用戶2016年單位面積用電量)   公文旅行慢 苦等蓋章   從組織形態來看,能源合作社不同於公司組織,主要基於自願、自主、自立原則,追求共同價值與共同利益。綠電合作社計畫專員李怡慧指出,合作社屬人民團體,社員不論出資多寡,一人一票,比公司組織更強調民主參與、回饋地方的精神。   由於是全台第一個能源合作社,綠電合作社的婆婆媽媽們向台電、縣市政府機關申辦手續時,每個關卡都要蓋數十個章,加總起來有上百個章,台電公文旅行往往耗費數月。主婦聯盟主任吳心萍指出,「苗栗曾有一個屋頂申請太陽能板,屋主與台電簽約之後,等了15個月,還沒有下文。」   (「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參與綠電合作社的婆婆媽媽們(見上圖,台灣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提供)質疑,「政府高喊發展綠能,台電卻以三流的行政效率來折磨人,讓老百姓吃足苦頭。」她們建議,政府若要加速推廣再生能源,台電與各地方政府應整合申辦流程,設置單一窗口,簡化行政流程,適度解放全台屋頂,別讓發展綠能成為空談。    原文連結 
媒體報導
2017.05.08
[媒體]一起買菜、一起賣電:百位主婦,要做能源轉型的關鍵少數(20170508-非常木蘭)
  這一群女人想要努力靠近真相,搞清楚那些台電沒有說的事,廉價電費背後的跨世代的不正義。    原文連結    一起買菜、一起賣電:百位主婦,要做能源轉型的關鍵少數 蘇惠昭 2017/5/8   一絲絲陽光的午後。   三重湯城園區一間小會議室裡,黃淑德辦理好銀行開戶,又和劉潔鳳、鐘苑紋討論文宣,客戶開發以及協力系統商合作計畫,會議桌上擺著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販售的果乾以便隨時補充能量。她們正在鼓盪一件可能和女人–刻板印象中的女人,距離有如光年遠的運動:推展小型的發電與能源的共同購買。       這裡是台灣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的基地。   半年前的2016年10月22日,金秋地球日,新北市新店天下第一社福中心裡,九個女人一字排開,拉開一張「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創立大會的橫布幔,留下了一張未來可能成為歷史證物的照片,因為這是台灣第一個因應地球暖化而成立的合作社。   黃淑德被推選為第一屆理事主席,林玉珮為監事主席,理事有孫傳萮、劉潔鳳、陳秀惠、許秀嬌、陳慈美、鄭淑靜,監事有陳名琪,鏡頭外還有專員鐘苑紋。她們都是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社員或理事,為了實踐非核家園理念,選擇從捍衛食安轉戰增溫中的綠色能源。     女人懂能源並不荒謬   1986年的車諾比核災是世紀災難,也是全球環境運動的另一個開端。   核災的隔年,面對社會型態急遽變遷,點燃一群台灣主婦「女人也應該參與公共事務」的火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因此誕生,以食安與環境為關注核心,許下「走出廚房,投入社會」的承諾。   黃淑德和陳潔鳳在1993年加入基金會,算是1.2代會員。   人類的存續必須依賴食物和能源。如何保證食品的安全?再沒有比農民和食品加工者更了解食物的生產和製作過程。正是黃淑德入社那一年,主婦聯盟的一群媽媽,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台灣走透透,最後集結了一百多個家庭,以「共同購買」方式直接向農友購買米和葡萄,這正是合作社的雛型。     (黃淑德(手持麥克風者)說:「不從微小的氣候行動開始,就不可能為台灣創造能源轉型的可能。」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 提供)     成立共同購買中心時,礙於當時的法令,只能以「綠主張公司」型態經營,直到2000年精省,才開始轉型為台灣主婦聯盟消費生活合作社,於隔年成立,是台灣第一個遍及全國的消費性合作社,最新的數字,社員剛好跨過七萬人,「人數太多,契作的農產品經常不夠我們吃。」鐘苑紋說。   為了理解食物,消費合作社理監事拜訪農漁民,上食品加工的課程,也查考各種資料,探究基改農作物之於環境和人體的風險,就這樣燃燒了十多年的青春。   而相對於食物和食品,「能源」的專業門檻顯然已來到最高等級,最獨樹一格的的是,永遠有兩派專家,一派擁核一派反核,一派說氣候暖化和碳排有關,一派說沒有。   「所以說這世界有時候滿荒謬的,我們像是基於理性,把知識,體系的建構交給專家,然後專家就掌握了詮釋權。」黃淑德有點火大。   (你也會想看:媽媽監督核電廠,愛家所以愛地球)   看穿廉價電費的騙局   經濟部能源局是這樣定義台灣的:「我國是天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因為自有能源匱乏,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需要仰賴進口,台電於是全心擁抱核電與火電,火電佔77.%,核電16.5%,水力3.4%再生能源2%,結束。   「電這種東西怎麼可能是一般人能懂,甚至去生產的?」這是多數民眾的反應,有時候連聽都不想聽,害怕物理課「電學」噩夢重返,加上科學領域又有意識的置入了性別的排除,到最後「能源」被綁在男性、等於男性、等於工程背景,被菁英化,分工精細,沒有人同時是發電兼核能安全的專家,更沒有人從女性、從孩子、從生命,或者從萬一的角度去談核電。   這是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兩年多前開始籌備時面臨的處境。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動力,否則便無法打破這樣的局面。」鐘苑紋一直是個起而力行的行動派。   劉潔鳳則發現身邊的人很少去檢查藏在電費單裡的細瑣,比較冬天與夏天的電價波動,「這樣的用電習慣,表示我們的電真的太便宜。」   把工業用電也算進來,台灣人均用電量,每年一萬一千瓦,在全世界十一到十五名之間移動,超前日本,人均排碳量則名列前十大。至於民生用電,大致為一千到兩千瓦。電價則是全世界倒數第三的「俗」,之所以廉價,是因為沒有把外部成本,例如空汙、pm2.5等…算進來的結果。   這一群女人想要努力靠近真相,那些台電沒有說的事,廉價電費背後的跨世代的不正義。     核電的本質是戰爭   就如同去理解食品,無一人具核電或工程背景的現任綠主張理監事們展開了一段辛苦的學習之旅,從借助日本漫畫《世界第一簡單:電力系統》了解電力系統開始,再去上「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的課程;汗得學社「一人一千瓦」公司,則是向民眾宣揚「公民發電」概念的在地先行者,台灣第一個公民電廠,當然也是參照的指標。   但就算是「第一簡單」,女人們也是讀到第二章就迷航,「所以無論如何我們不可能變成電的專家,更不可能取而代之,這也不是我們的目的。」   她們的目的,是去讀取所有可以取得的資訊,吸收並消化,直到可以用非常日常、絕對白話的語言,對願意傾聽、有心理解的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就改變一個人,能夠說服一個人入社就多一個人,以此創造思考與行為的循環。   (你也會想看:汗得學社胡湘玲,尋找人與自然的和解共生)       所以如今的黃淑德已經讀電讀成了氣候,無論丟出怎樣的問題,或者如何似是而非的論述,從核電、火電、風電,丹麥、德國的再生能源政策,到電業法,到太陽能板的配置,她都可以一氣呵成的詳盡說明,也能夠撥開雲霧,看穿隱藏在背後的真實。   以核電廠為例,黃淑德是這麼說的:「搞了半天,核電廠,就是一座超級大的熱水壺」。   這座超級熱水壺的運作方式,簡單講,就是用中子撞擊,使釉235分裂,產生大量的熱能,大量的熱能負責把水燒開,用燒開的蒸汽去轉動渦輪機,然後發電。然而釉的開採,原始目的是為了製造核子彈,「那些純度不夠,剩餘的濃縮釉,就美其名的開發為和平用途」。   這還沒有說到燃料棒的冷卻,以及用完的燃料棒,所謂「核能大便」的掩埋。   整個核電的本質即是軍事與武力,是一場企圖滅絕人類的戰爭,「我們的骨子裡就是反核,」黃淑德說:「從1986年車諾比核災一路反到現在,總是要找到另一條路。」   (你也會想看:帶福島的孩子見證土地的重生,綠點能創陳惠萍)     共同購買食材20年,為綠電鋪路   能源是很麻煩的東西,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才能生產,生產了,也難以儲存。拒絕核電以及高碳排放量的火電,風力發電的億萬成本又令升斗小民望塵莫及,民間組織唯一的「另一條路」,就是太陽能板。   太陽能板能夠發多少電呢?黃淑德說明,以高效能的太陽能板來說,在屋頂上布建面積約三坪的四片,費用六到八萬元;日正當中沒有陰影的中午,直曬一小時,正好產生一度的電,這一度的電,剛好可以給人吹一小時的冷氣。   然而又要以怎樣的方式走這一條路呢?「參與電力共同生產」的概念來自於「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但「一人一千瓦」為公司型態,以股東為決策中心;2015年創立的社企「綠點能創」以群眾募資方式登場,用募款來為弱勢團體蓋太陽能板,「人和人的連結比較短暫」是群眾募資的不足。   如果想要建立深遠緜長的人際關係網絡,並且是「社員當家」的民主管理,不以短期營利為目標的企業體,合作社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正是「主婦聯盟消費生活合作社」的運作模式。共同購買二十年、消費合作社運作十六年,在黃淑德看來,正好為未來的能源共同購買運動鋪一條路。   主婦聯盟定義的「共同購買」,是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的消費者,依生活的需求,尋找有共同理念的生產者,提供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材。也就是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對話,協助解決彼此的問題,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同時透過對生產環境的親近了解,重溫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藉著推動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劃性消費及合理價格給予生產者支持,透過食品安全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這也是所謂的「消費綠主張」。   成功不必在我,但必須有人開始   推動能源購買運動的「綠主張」於是延續了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模式,唯型態從參與者眾多的消費型合作社轉變為極小眾的、以一萬元為入股單位的生產型合作社。這比起入股金最低兩千元的消費合作社,入社門檻高五倍,而要做到有盈餘可分配,黃淑德認為至少需要十年,「一時之間,就不可能招募到太多社員。」   成立至今半年,「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剛好有一百位社員,「主婦聯盟環境保基金會」是第一位法人社員,股金達兩百一十六萬,簽下的第一份合約在苗栗的一戶屋頂。「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出資布建太陽能板,屋主可收租金,發出的電併到台電電網,以今年的公告價,台電將以每度6.1033元收購,是台電電價的三倍,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差價係由能源局補助。   賣電的錢屬於綠電合作社,屋主賺到租金和頂樓降溫一到兩度的舒爽,而且會優先用到電,用不完的自然會輸配到附近人家。這樣排除掉企業財團,小市民也能享用到的產電賣電模式,黃淑德認為是現階段台灣最適合的。       「我們不主張自己發電自己用,也不認為太陽能板可以替代基載電力,但是不去從微小的氣候行動開始,好好的生產沒有外部成本的電,就不可能為台灣創造能源轉型的可能,以及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因為一個和平的夢想,我們投資綠電   而從共同參與電力生產的過程中,去理解其中的眉眉角角以及真實的成本,「因為其他國家的案例無法反映台灣的現況」,這也是綠電合作社努力的目標。   黃淑德期待有一天,台灣屋頂開出數不盡太陽能板,每一個人既是電的消費者,也是電的生產者,「當你開始懂電,對能源就會有更具體和前瞻的想像,同時也會明白發電不易,當用電太快,自然而然會反思現狀,然後開始節電」。   因為一個和平的夢想,綠電合作社踏出發電與能源共同購買的第一步。2025年,當台灣邁向綠電占20%的非核家園,層層疊疊的功勞榜上,有一個位置將會屬於她們。     圖片提供: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綠主張綠電合作社    原文連結 
媒體報導
2017.01.23
[媒體]萬元入社 「綠電合作社」邀民眾翻轉能源未來(20170123-環境資訊中心)
  公民們也有自己想要的能源未來。如何讓每個民眾都能投資?如何吸引更多人加入,一起支持能源轉型?    原文連結    萬元入社  「綠電合作社」邀民眾翻轉能源未來 陳文姿 2017/1/23     2016年11月、12月,《電業法》的公聽會上、立法院的委員會裡,政府官員、台電、業者、學者專家、立委一次又一次地討論著國家的能源未來,不過,公民們也有自己想要的能源未來。   跟專家們使用的艱澀術語跟財團的大規模投資不同,他們想的是,如何讓能源選擇變成很簡單,讓大家都能輕鬆討論、輕鬆選擇?如何讓綠電投資更容易,讓每個民眾都能投資?如何吸引更多人加入,一起支持能源轉型?懷著這樣的綠色能源大夢,台灣第一個綠電合作社「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2016年10月成立。   (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2016年底創立,邀請民眾加入發電行列  圖片來源: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打破門檻  人人都可以發電   綠能合作社在歐洲行之有年,歐洲就有超過2,400個綠能合作社,美、日也逐漸增多,但在台灣卻是首度嘗試。說到環境相關的合作社,人們或許會先想到的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兩者都是「合作」,但前者著重於「共同購買」,後者著重於「共同生產」。「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簡稱綠電合作社)不賣菜,也沒有看得見的商品,而是一個讓公民輕易參與發電與售電的計畫。   計畫很簡單,就是透過眾人集資在全台灣裝設太陽能系統,再透過綠電躉購政策,以固定的優惠價格將生產的電力賣給台電,台電保證收購20年,藉此,合作社可以回收裝設成本,確保永續運作,並回饋社員。但簡單計畫的背後卻有不簡單的小細節。   首先,它努力將投資門檻壓低,只要交一萬元社費就可以加入合作社,這跟以往要上千萬、上億元的電廠投資不同。這是為了讓一般百姓都能參與能源生產。   其次,它是合作社而不是公司,這代表「參與、合作」比起金錢投資更重要。只有交社費無法成為社員,社員要先了解並認同綠電合作社想做什麼,也必須參與組織,這是大家一起合作的感覺。   用電無感?  那就把發電帶到看得見的日常吧!   為什麼堅持把「人」帶到計畫而不是單純的金錢投資呢?這要回到計畫的原始初衷。   日本福島核災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想推動能源教育,無論是節電計畫或是能源政策,都需要人的參與。卻發現到,多數人雖然天天用電,停電數小時就頭大,但是在平時,電只要一開開關就會來,許多人連自己每個月用多少度電都不知道,對國家在修《電業法》更不在意。   「人們對於直接吃得到的食物很在意,但對看不到的『電』幾乎沒有感覺」,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很感慨。   (如何推動綠電?如何整合現有的資源?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左)與理事陳慈美(右)持續交換想法。攝影:陳文姿。)     綠電合作社發起人之一林雅惠也指出,日本311福島核災後,電力供給一度非常緊縮,民眾親身體驗到能源自主的重要,進而帶動日本「市民發電」的量能;首爾也有類似經驗,2011年,長期仰賴外縣市供電的首爾發生大停電,促成首爾後來發起「省下一座核電廠」計劃,從節能、提高能源效率、增加綠能多管齊下。台灣雖然有能源長期仰賴進口的問題,但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意識。   如何讓民眾對「電」有感?裝設太陽能系統是一個方法之一,因為太陽能不像大電廠遠在天邊,它可以親近社區。民眾天天看到太陽能板,看到發電量,看到電力的使用與消耗,同時,也因為加入投資行列更關心政策趨勢,電進到看得到、摸得到的日常生活裡。   這只是第一步,綠電合作社也希望藉由走入社區,連結更多民眾參與,甚至地方轉型、產業發展等。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從人開始。所以,如果要將大型太陽能廠裝在可以賺大錢,卻人煙罕至的地區,綠電合作社可能更偏好裝設在地狹人稠的社區;如果要選擇將太陽能板裝在陽光普照的南部,它可能更偏好裝在比較少太陽能系統佈署的東部,這都是因為讓「人」一起加入,比起賺回投資成本更符合「合作社」的精神。   (「下北澤世田谷團體」於當地教會的信徒中心裝設之太陽光電板(世田谷1號機)。圖片提供/攝影:林雅惠)   「螞蟻雄兵」  一場百姓也可以參與的能源大計   要引領公民發電的新趨勢,綠電合作社還有許多挑戰,不過,非常幸運地,綠電合作社並不孤單。   從2014年「一人一千瓦」開啟了民眾募資蓋太陽能板的計畫;2015年的「綠點能創」以綠能公益為起點,強調用小錢投資綠能支持弱勢團體,後來增加綠益共享計畫,讓民眾可依個人能力投資太陽能光電,再依比例分享獲益,到2016年的綠電合作社以及2017年籌畫中的「公民電力公司」,綠色浪潮一波一波襲來,用各式各樣的創意邀請公民一起加入能源未來。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形容這股力量是「螞蟻雄兵」,藉由這些新興的公民綠電組織,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綠能生產者或在其中扮演一些角色,實際參與能源的發展,這是過去大型電廠辦不到的事情。他說,有了這股社會支持的力量,能源轉型才能繼續往前走。   福島核災後,台灣公民曾合力擋下核四,讓政府走向非核家園。這一次,台灣面對不能再等的能源轉型,可能再次藉由公民力量來完成嗎?   「不要說可不可能,如果現在沒有開始行動,『不可能』是無法被突破的!」黃淑德說。   小字典: 再生能源躉購制度   國內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政府採用電能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以獎勵民間設置再生能源。政府以簽約時的固定優惠費率,保障收購再生能源所生產之電力20年。   ※ 註:「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是獨立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組織。   參考資料 為了2025的永續台灣 發起公民綠能合作社 我們想要的未來能源:訪日公民發電運動記錄    原文連結 
媒體報導
2017.01.01
[媒體]推動永續的和平:綠電生產合作社(20170101-綠主張月刊)
  氣候行動需要人人參與。說到做到,才有改變。  「共同投資再生能源」,是公民可以介入氣候變遷,加入在地行動的「在地投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循環經濟。從電力的消費者,變成生產者,成為能平衡碳排放的參與者。  原文連結  推動永續的和平: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2017/01/01 文/黃淑德•現任第五屆理事、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攝影/潘嘉慧 ▲綠電合作社第一屆理事主席黃淑德(右四)、監事主席林玉珮(右三)、陳名琪(右二),其他為理事,由左至右為孫博萮、劉潔鳳、陳秀惠、許秀嬌、陳慈美、鄭淑錚。     十月二十二日金秋地球日[備註1]這天,「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本文簡稱綠電合作社)社員們相聚於新北市新店的天下一家社教服務中心, 舉辦創立大會, 為的是實現一個和平的夢想:邀請更多人為臺灣的永續未來展開行動。截至十一月十二日,感謝九十三位社員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這第一位法人社員,股金達二百一十六萬二千五百元,以跨出「共同第一步」的決心,準備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氣候行動」公民組織。   氣候行動需要人人參與   二○一六年一月,聯合國正式展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提供各國政府、企業及NGO認真著手因應未來十五年該行動的議題。二○一五年十二月,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COP21)所簽署的《巴黎協定》於二○一六年十一月四日正式生效,已經有七十二國批准同意,這將是全球第一個為了對應地球暖化而生效的國際法。     面對地球持續升溫的生態崩解危機,身為地球村的居住者與過客,人類正在與時間賽跑,因此綠電合作社發起公民運動,希望開啟一條人人皆可參與能源轉型的行動,作為告別核電及燃煤火電,擴大公民投資綠電的第一哩路。期望十年後,人人皆可從容選擇使用綠色電力。     為何選擇用合作社來集結行動力呢?因為能源是經濟議題,而合作社是兼具社會關懷哲學與經濟企業效率雙重特性的組織。共同「出資、利用、經營」、一人一票、為了更好的未來而非短期利益,這些努力都是經營合作社與私人企業的最大分野─重視社區、人與人的結合,而非為了獲利的「資本集結」。     目前歐洲擁有超過二千四百個再生能源合作社,由公民投資、擁有、分配並供應各自的能源需求。以德國為例,四十七%再生能源由公民及公民團體( 包含合作社)投資設立。過去十年來,德國成立了超過八百個再生能源合作社,社員總人數超過十五萬人,除了社區公民共同投資設立發電設施, 將電力出售創造收益,也致力提昇能源效率,甚至開始購買地區電網。他們成立綠能合作社的最大主因並非為了獲利,而是為了推廣再生能源、增加社區認同感。     背後推力來自一九八六年的車諾比核災,啟發了德國的反核運動,烏蘇拉•史拉黛克(Ursula Sladek )及舒納城( Schönau )市民,展開超過十年的抗爭,終於取得綠電的經營權,進而啟發德國修法,開啟綠電的保證收購價格制度,引發全球各國效法。例如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日本民眾及社區對綠電的投資意願大增。而臺灣也讓核四發電廠停止商業運轉,新政府承諾加快投入綠能建設。   ▲票選綠電合作社標章,由社員兼工作人員李怡慧負責計票。   說到做到,才有改變   綠電合作社之所以能夠順利成立,主要感謝主婦聯盟基金會與主婦聯盟合作社,提供人力與公益金的支持,籌備期即有足夠的討論空間、行政支援與資金。以及來自許多環保團體與反核行動前輩與後進青年的討論與資訊分享,許多能量與知識的累積才得以促成臺灣第一個為因應地球暖化而成立的合作社!     經過兩年的討論、籌備,並集結有志一同的伙伴們後,終於來到綠電合作社的關鍵一步:社員齊聚的創立之日,大會以讚美鼓拉開序幕,並在〈福爾摩沙頌〉的歌聲中傳遞倒地鈴與百合花種子,象徵永續臺灣。會中除了討論章程、事業計畫,也選舉了第一屆理事與監事、票選合作社標章。接下來就等內政部發函核准,才能正式成立。     事業計畫預計從二○一七年展開,第一年的事業目標是建設十座小屋頂的太陽能光電系統,或總發電裝置容量達一百千瓦。預計先租借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以長期而穩定的售電收入,達到損益兩平。社務目標則預計招募一百位新社員,社員除了能投入股金,還可參與法制、財務、推廣三個小組,具體推動合作社業務。     所謂的「共同投資再生能源」,是公民可以介入氣候變遷,加入在地行動的「在地投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循環經濟。讓人人都能透過合社的出資與投資,成為電力的共同生產者,也就是從電力的消費者(Consumers),變成生產者(Producers),這樣的雙重身分就是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s),也就是成為能平衡碳排放的參與者。     綠電合作社將以說到做到(Talk the Talk, and Walk the Walk. )為行動原則,不僅宣揚替代能源與節能的新知,同時投入社區微型發電的建置,並號召更多人加入成為生產性消費者。其實合作社的經營並不容易,祈求大家的同心齊力,參加討論、決策到執行,讓我們把「真心想要」的決心,累積支持與行動,讓臺灣的能源轉型「改變成真」。   【備註】有感於全球暖化危機日趨嚴重,認為臺灣應更為重視環保及綠能,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退休副教授陳炳煌於二○○八年發起金秋地球日,獲得行政院環保署認同並推行全臺灣,十月二十二日,是第一個由臺灣人發起的環境節日。 【加入綠電合作社】繳交入社申請書、股金(至少1萬元,可分期繳納)意者請透過臉書粉絲專頁留訊,或聯絡(02)23676599     綠電合作社標章強調合作概念,暗喻自然與人的融合共存:合作社以太陽能起頭,發展到綠葉,每片綠葉都是一片太陽能板;波浪象徵風力、洋流,是未來的方向。 原刊登於2016年12月159期《綠主張》月刊。  原文連結 
媒體報導
2016.10.22
[媒體]全體注意,台灣綠電合作社出沒!(20161022-Peopo公民新聞)
  1986車諾比核災發生,促使一群媽媽以「要孩子,不要核子」的信念,成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30年後倡議反核又升作更積極的行動,他們成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號召民眾展開自主發電。  原文連結  全體注意,台灣綠電合作社出沒! 2016/10/22 Juju Wang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在新北市新店的報導)   主婦聯盟繼2001年成立生活消費合作社後,今天又創立了台灣首見的綠電生產合作社,兩者皆以綠主張為名,突顯出其環境友善的特色。為何是合作社,以下請看過來。      話說18世紀初,英國的社會改革家Robert Owen(1771-1858)見到工人的艱苦生活,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共28人在1844年8月15日發表宣言,組成了羅岱爾先鋒合作社(Rochdale Pioneers Co-operative:COOP),當年由於勞工的薪水過低,其生活必需品的質量操在賣方市場而大受影響,合作運動主張:社員社會及知識的向上提升、一人一票民主經營、盈餘公平分配,並於1844年12月21日開店為弱勢消費者出力,成為消費合作社的濫觴,剛開始的商品只有四項:麵粉、奶油、砂糖及燕麵。後世更以「羅岱爾原則」來指稱合作社所遵循的理想、章程及經營條款,包括公開、民主、盈餘比例回饋、政治/宗教中立、現金交易、教育推動等原則。1937年,該原則在國際合作社連盟(ICA)的巴黎大會被通過,從此也成為國際合作(社)運動之原則。更早1922年的ICA大會議決七月的第一個週六為COOP日,1923年ICA再以彩虹旗作為合作運動的象徵:七種顏色的匯集就是多元的合作,2012年更是國際合作運動年。     主婦聯盟已經承諾台灣這塊土地近30年(1987-2016),以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帶動生活環境主義的行動,激起許多家庭的菜籃自覺與搖籃自覺,菜籃自覺從共同購買到非基改作物、反瘦肉精等,搖籃自覺從社區、學校到反核的街頭等,一路走來,所作所為的關鍵詞就是Eco:家,以促進小家(家庭)與大家(地球)的對話為己任,還好台灣有主婦聯盟!台灣才有更多的綠色家庭與綠領(Green collar)出現,以實際行動展現綠色的生活方式。 因此2001/6/16主婦聯盟因「菜籃自覺」而創立了「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張一起合作找幸福,在環境友善耕作、食安方面深耕台灣,有目共賭,合作社員超過六萬人。     2016/10/22主婦聯盟又再度引領風潮,選定金秋地球日來創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一方面,延續其一路反核(要孩子,不要核子) 的世代正義主張,另一方面則號召民眾展開自主發電的行動,設立更多的公民發電廠。接著又以分享倒地鈴與百合花種子來象徵永續台灣。創社社員88人(含一位法人社員),股金已募集達210萬。落實能源民主與教育是合作社的重要業務,目前先以太陽能發電為標的,期許88位創社社員在其社區籌組公民發電廠,過程中推動「公民科學」,鼓勵社區居民成為社員,積極參與:自己的社區,自己綠色發電。   除了選舉理監事之外,並票選合作社的Logo。 創立大會中,指標人物的(陳秀惠首任董事長及陳曼麗不分區立委,都是社員)的二次出現(2001/2016),還有生活消費者合作社的許秀教理事主席,代表著生態女性主義者的堅持,陳秀惠前董事長並出示她在2001年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立時一幅勉勵的墨寶,傳承與接棒,期待本合作社成為點亮台灣的橋頭堡。             原文連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