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活動紀錄
2019.04.13
[紀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文圖:張雅雲(字耕農)
每年三、四月的反核遊行已是守護台灣環境的公民必要行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民眾行動來提醒這政府和社會大眾。除了這般的大型活動,環境能源教育的紮根和深化,仍需要一場又一場的小眾溝通。前進食物產地共學,認識生產者和食物生產過程,方可孕育出深刻的連結與關懷。和「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姊妹一家的「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深知能源議題也該如此。更真切本質的認識,將更強化非核家園乾淨能源的信念。
食物共購,也開創綠能共學的平台
一群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不甘對綠能議題的參與僅限於「坐而言(倡議)」,希望能實際「起而行(公民發電)」,便在2016年底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9年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專案,由兩姊妹合作社攜手,在能源議題上共學。
第一場親子同行的能源產地見學,在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博士的領隊下,走訪北投地熱谷、金山獅頭山公園、萬里焿子坪,認識台北新北的地熱資源和相關地科知識。
地熱、地景和能源離小朋友很遠嗎?小朋友是這麼說的……
「我對地震很有興趣,所以媽媽幫我報名了。」
「我很想去泡溫泉。」
「台灣挖硫磺之外,哪裡可以挖金子?」
王守誠老師當天也帶著太太和二名小朋友一同出動,全隊近三分之一是小朋友。這跨齡的親子能源共學,也因小朋友的提問而更顯活潑。
(帶著孩子一起共學綠能)
北投地熱谷,大城市裡也有豐富地熱資源
一行人大大小小在新北投站集合之後,即往地熱谷方向前進。北投以溫泉聞名,溫泉之所以會「溫」,是因為地下水被加熱,且熱度達利用價值便被開發成溫泉。王老師說:地下的溫度會隨深度而增加,此增加的比例稱為「地溫梯度」。地殼往下1公里平均增加30度,但北投區域的地溫梯度遠超過平均值,具有地熱發電的條件。
火力與核能都是用「高溫」產生「水蒸汽」,再藉此「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地熱發電亦是如此原理。因此有溫泉的地方常具有地熱發電的潛力,但過往總會被認為水質過酸、或容易結垢會損及管線,不適合發展。事實上隨時代進步,國際地熱探勘、應用技術已不同昨日,可惜台灣在發展核能之後,地熱發電的研究和人才便中斷,現在經濟部和中油的評估仍侷限在三、四十年前的觀念。
獅頭山公園,遠眺金山外海的海底火山
微雨天,大伙登上獅頭山公園。在涼亭處遠眺,王老師指著前方的海岬,「大家從陸地海岬處,往外海面上延伸二個拳頭處下方,就有海底火山。」
(金山外海不遠處蘊藏著海底火山)
瞭望從山邊到海邊這一塊平坦的陸地,剛好落在核二廠坎腳斷層、金山山腳斷層中間。眾多的溫泉分布,造就了金山萬里這邊的溫泉產業。早期當地居民會到海邊沙地挖坑,直接就可以泡溫泉,便是因為有海底火山的熱源。
不只金山近海2公里,基隆嶼旁也有海底火山,最缺電的北部其實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果核二廠除役,轉開發地熱,就可用現有的饋線(電廠等發電設施等產生電力後,向外輸送時所需的輸配電線路)來送電,解決地熱發電區位處偏遠,缺乏配送饋線的問題。而穩定不受天候影響的地熱發電,更讓再生能源也可以用作「基載電力(用來滿足電網系統最低基本電功率需求,因此必須不中斷地持續發電)」,打破核能或火力絕對無法割捨的窘況。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和磺港之間有許多溫泉)
萬里焿子坪,火山地質教室走一遭
知道了地熱發電原理、北部潛力區,當然也要認識一下「產地」獨特的地質環境。北投有「北投石」這種稀有放射性溫泉礦物;它是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可惜現已隨著溫泉開發、人為濫採而幾乎消失。
經過陽明山的大小油坑時,常看到一縷縷的白煙升起,還嗅到一股臭臭的味道?那些都是「火山噴氣孔」的特徵。行程最後的萬里焿子坪,擁有全陽明山最大的噴氣量。以往總是只能遠觀,這天王老師特別找了一處有硫磺結晶的噴氣孔,讓小朋友大朋友有機會仔細觀察地質細節。
有小朋友說「一條一條的硫磺結晶,好像走進一個黃色的鐘乳石洞。」
也有小孩說「一絲一絲的結晶,好像雪花冰,應該是芒果雪花冰,但臭臭的。」
孩子視角下的觀察果然有趣。
(猜猜這是什麼呢A:硫磺結晶)
(萬里焿子坪地景)
台灣發展地熱,需要地熱專法來推進
結束之前,王守誠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的能源政策遠遠落後肯亞」。土耳其跟肯亞是目前地熱發展最快的國家,土耳其在10年內就發展了1GW以上,肯亞在5年內也發展了400MW。他們的作法是先擬定「地熱專法」,把地質調查資料公開,吸引國外團隊前來投資。然而,台灣再生能源政策裡,沒有地熱發電的目標,多數人也不認識「地熱專法」的重要性,即便廠商有技術、有意願投資,仍會困於無法掌握的行政成本跟流程。因此台灣要發展地熱,必須把「地熱專法」當成一個必要條件,在法規制度面建立完備。
(在綠能共學上我們一起前進)
活動紀錄
2018.11.07
[紀錄]當糧食遇上能源 銀川有機生活營
當糧食遇上能源 銀川有機生活營
二種生命必須能量:食物、能源
食物與能源是人類存活的兩大依賴,身為能源生產者,我們一直與糧食生產者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與互動。
「銀川有機農場」位於花東縱谷中間的花蓮縣富里鄉,是六十六戶農民參與的農產品生產合作社,自2013年前起,每年為農友、鄉民及學生舉辦「銀川有機生活營」。2017年農場主人的一個邀約,我們連續兩年參與其中,同時也造就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社間合作。
(銀川有機農田稻浪)
學習和地球共好 有機生活營
有機生活營以闖關的形式組成,每一關一個主題,各30分鐘,都完成的人可兌換有機十穀粉及米製點心,並當場享用好吃的油飯、米粉、蘿蔔糕湯等米製美食。活動規模年年增加,2017年11月參與人數超過400人,2018年11月則高達750人;活動日數也由一天增加為兩天。
我們負責的主題是「節能省電」,準備課程是一大挑戰,要設法在相較平常1/3短短的時限內完整表達,讓農友鄉民們能了解、讓小學生能聽懂,還不能枯燥得讓台下眼神放空。於是簡報從為什麼省電談起,認識台灣的能源現狀,了解一度電和一度水各是什麼,看看夏季用電最多的家電前三名,介紹節電妙方,最後以歡樂的有獎問答結束。希望在緊湊的30分鐘,打動大家一起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開始力行節電、發展綠能!
(在米倉中開講)
現場利用農場的各個角落佈置不同的主題教室,參與活動者分組在各關之間走動。我們的關卡由三位參與的伙伴輪流上陣。站到台上,才知道除了內容,更大的挑戰是面對不同的聽眾,該如何微調肢體、音聲的表達,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面對低年級學生,怎麼樣能快速把艱深的內容,改成平易近人的知識。面對農友,還要不經意地冒幾句台語來拉近距離。談到台灣空汙嚴重,受PM2.5紫爆威脅時,在座的,不論大朋友還是小小孩,都紛紛回應:花東縱谷是全台僅剩的清新空氣,要好好珍惜。
(簡報:台灣用的電是怎麼來的)
有機生活節主題逐年拓展,因為除了照顧土地之外,還必須有更多行動來拯救這顆藍色星球。今年的其他主題還包括「種樹救地球」、「塑膠對環境的傷害」、「有機農業的水田生態多樣化」等,各有相關專業的講師負責。我們也把握輪流站關的空閑到不同關卡聽講,發現各有各的特色,不禁讚歎:大家都好棒!
東部反對太陽能連兩件 為什麼?
2019年初在東部,先後發生了兩件當地居民反對太陽能的事件。先是1月在花蓮鳳林,接著是3月在台東知本溼地。探究之後,就會發現兩者的共通點,都是
1.開發預定地的自然生態豐富
2.開發面積大(各為66及160公頃),以及
3.由少數外力(財團、政府)主導。
花蓮鳳林兆豐農場的園區有多種保育動物類棲息,知本濕地甚至被國際鳥盟選為「重要野鳥棲息地」,大規模開發造成勢必形成衝擊。
居民也擔心「太陽能面板要每月用強酸清理,廢水污染(正確:只需清水沖掉表面灰塵)」、「面板有毒(正確:模組被玻璃表面密封,不會流出,更不需用到塗料。因應20年後面板除役潮,回收系統也正在逐步完備)」、「面板會反射產生光害、導致昇溫(正確:太陽能板為了盡可能多吸光多生電而不斷進化,現有面板極少反光,當然也沒有昇溫問題)」。
(農友鄉民專注聽講)
真正的能源轉型 實踐在「在地」 紮根於「溝通」
這些顧慮固然是不實謠言的影響,但也可以察覺到,缺乏和「在地」的溝通、彼此間理解與信賴的構築,讓有諸多優點的綠能仍滯礙難行。至今政府、外來財團主導開發時,往往來得又大又突然,缺乏討論的「由上而下」模式,便成為屢屢引發衝突的原因。或許有機會雙贏的提議,在不信任下無法產生任何折衷方案,甚至引發後續長期對立,真的很可惜。
我們主張電力「地產地消」,花最多心力在推廣教育,不僅是因為明白「人」才是能源轉型的起點與終點,也因為深知「根紮在地」的行動才會長久。一座家屋裝置太陽能,發的電可以提供附近社區許多家戶用電,可以讓鄰居感受到太陽能的能量、可以意識到能源轉型的可為,可以影響更多人參與行動。
回想生活營當天,農場四週滿滿稻浪隨風搖擺。透過糧食生產者,我們與更多人相遇,在大家心田裡種下一顆顆綠能種子,期望有一天悄悄發芽並不斷茁壯。
(2018年參與的孩子們)
媒體報導
2018.10.26
[影音]媽媽的本心|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81016-綠色和平)
媽媽對孩子的愛,是宇宙最強大的超能力。 為了孩子,一群媽媽30年前挺身爭取健康的食物,30年後仍不停歇,因為一心想要傳承乾淨的環境給後代。
原文連結
#2 再生能源小故事|媽媽的本心
綠色和平 東亞分部-臺灣(GPEA Taiwan)
2018/10/16
媽媽,總是無時無刻地關心孩子,希望孩子不僅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更期待孩子們在健全的環境下,健康長大,如此便是全天下身為母親的本心。 「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便是由一群媽媽們,秉著守護一個更安全的環境之心情下誕生的合作社。透過社員間彼此的信賴與互助合作,實現了自己創造乾淨能源給孩子們的心願! 媽媽們的掛念和百分百執行力,成為臺灣在發展再生能源上,能夠往前再多走一些的溫柔堅強推動力。
原文連結
活動紀錄
2018.09.14
[紀錄]創能節能 缺一不可 拜訪DOMI綠然
創能節能 缺一不可
──拜訪DOMI綠然
炎炎的夏日午後,我們來到DOMI綠然位於復興南路二段的辦公室。辦公室不大但很有回到家的溫馨,開放的空間讓人與人沒有隔閡;會議室前有一個小小的桌子,桌上擺著綠然開發的系列節電產品,以及他們對大自然的承諾:「把樹種回森林」。
綠電合作社主要業務在屋頂太陽能板的建置,不僅是創能也是另類節能。而DOMI綠然則是在協助企業做節能規劃,教導他們如何輕鬆節電,此外也積極參與社區推廣活動;近年來更與各地方政府一起,協助經濟弱勢的家庭更換LED燈,這些年已服務約3,200家戶。大家有志一同,因如此有了此次的拜訪。
(參訪DOMI綠然能源)
創辦人之一的胡德琦Tammy說,當初會創辦DOMI綠然,起緣是有了孩子之後,開始去了解自己把孩子帶到什麼世界。大女兒出生在北京,當時北京的天空時常霧霧的,一整年看不到幾次藍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權利不就是「陽光、空氣、水」嗎?於是她決定帶著家人,回到濶別以久的台灣高雄,她出生、長大的地方。
回台灣後,她發現台灣的空污問題其實也不小,直到有一天,她帶著剛出生的二女兒出門。在過馬路等紅綠燈時,綠燈一亮,機車全數加油揚長而去,空氣中留下濃厚的汽油味。機車的排氣孔高度正是娃娃車的高度,當下的她沒多思索,抱起女兒拚命狂跑,她只有一個念頭:為何小小的孩子要吸到這個,不是她製造,卻是她要承受的不自然味道?正因如此,她清楚而堅定確認,該用自己的力量去留下適合孩子們生存的環境,「DOMI綠然」於焉誕生。DOMI在拉丁文是『家』的意思,希望公司所有的想法與作為,都是從對家人的愛出發。
(節能創能雙璧合一,推動能源轉型!)
綠電合作社主要致力在促成「我們不只是能源使用者,更可以成為能源製造者」的未來;DOMI綠然則是著重在,覺察我們每天生活當中,有哪些能源是不小心被浪費而不自知。他們協助企業或家庭找出吃電大怪獸,並教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他們不只提供節電的產品,還協助環境規劃改造、領導工作坊,幫助大家都能輕鬆在生活中做運用,而不只是會呼口號而已。
成立5年左右的公司,還提供了許多年輕學子在踏出校園前實習打工的機會。拜訪當天,文化大學老師即帶著年輕的同學一起來參與討論,希望同學們有機會參與現在最熱門的課題──「節能減碳」。
(B型企業DOMI)
要照顧我們發燒的地球、要成功能源轉型,「創能」與「節能」缺一不可。這些想法,這一代的我們有責任努力實現,也有責任好好將交棒給下一代。
媒體報導
2018.07.02
[媒體]女人合作發綠電 開啟一條公民參與能源轉型之路(20180702-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能源是經濟議題,而合作社是兼具社會關懷哲學與經濟企業效率雙重特性的組織。共同「出資、利用、經營」、一人一票、為了更好的未來而非短期利益,重視社區、人與人結合的精神,都是經營合作社與私人企業的最大分野。
原文連結
女人合作發綠電 開啟一條公民參與能源轉型之路
2018/07/02
by 江妙瑩
為了促成2025年非核家園,公私領域總動員,但也發生不少乖怪陸離的現象,例如把埤塘抽乾施工光電,無視生態、也不用環評(見 一張照片惹怒環團與學界!為何綠能種電幾乎免環評?)不僅埤塘、漁塭、濕地、農地……等土地瘋種電的結果,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對糧食自主衝擊大;另一方面,卻有一群台灣女人,從「要孩子,不要核子」街頭抗爭中,重新調整社運路線,希望開啟一條人人皆可參與能源轉型的行動,作為告別核能及燃煤火力發電,擴大公民投資綠電的第一哩路,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簡稱綠主張)在2016年於焉誕生。
(2018年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社員大會。前排右二為首屆理事主席黃淑德。綠電合作社提供)
反核多年,下一步呢?
反核多年,當年攜子上街的主婦,轉眼間已成了反核阿嬤,如今核四電廠封存,「多年來,大家不斷自問:反核下一步究竟往何處去?」首屆理事主席黃淑德說出反核人士的焦慮心情,發起綠電合作社是受到許多的召喚。她指出,「確保人人享有負擔得起、可靠的、可持續的現代能源」是聯合國確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SDGs),也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環境友善型能源的關鍵目標。她進一步指出,台灣雖然從2009年就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但民眾大多認為投資或裝置太陽能發電與自己無關,再加上申請流程與審查作業相當繁複,一般人很容易打退堂鼓,因此,我們目前能看到大型的太陽能光電系統或風機發電,不外乎是政府專案設置或是外資企業投入的計畫。如何摸索出一條可供公民選擇及參與的能源轉型之路,正是主婦聯盟媽媽們告別核電與石化能源的新公民行動。
為何選擇用合作社來集結行動力?
據統計,2017年12月底止,台灣成立了4,1101個合作社/場,其中以消費合作社為多,占約44%;其次為農業、工業生產合作社,占約18%;再來農業及工業運銷合作社、農業及工業勞動合作社與儲蓄互助社,各約占8%,綠主張為合作經濟打開新的想像,「但能源合作社究竟怎麼營運?普遍缺乏理解與實務操作經驗」黃淑德坦言。
(天空1號併聯發電之後,綠電合作社社員於今年4月14日親至案場參訪見學。綠電合作社提供)
黃淑德憶及學習綠電生產的濫觴指出,2013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委託汗得學社辦理能源教育培訓活動,發現能源議題複雜無法快速培訓種子講師,於是經過7個月的學習討論後,2014年促成了一人一千瓦社會企業公司成立。公司運作磨合結果,來自主婦聯盟合作社與汗得學社的股東,在公司治理的價值上扞格不入,「社企畢竟是公司營運,在決策方向討論與決議執行上,是極少數人說了算」;接著,陸續有其他社企型的綠電公司,例如,綠點能創的「陽光伏特家」募資平台,是以群眾募資方式集結投資、買賣太陽能光電板,「這仍是強調投資者個人的獲利回收,或是以公益回饋特定社福團體,不強調股東之間的關係與社區連結」,黃淑德認為,能源是經濟議題,而合作社是兼具社會關懷哲學與經濟企業效率雙重特性的組織。共同「出資、利用、經營」、一人一票、為了更好的未來而非短期利益,重視社區、人與人結合的精神,都是經營合作社與私人企業的最大分野。
自2016年10月22日金秋地球日創立大會至2017年底,綠主張已有158個自然人社員,7成5以上為女性,和4個法人社員(主婦聯盟基金會、主婦聯盟合作社、生態關懷者協會和綠色和平基金會),總股金達404萬7,500元。位於苗栗頭份的第一個案場「天空一號」也在2017年底併聯發電了,「雖然只有10kWp,但為體現『在地投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循環經濟,終於踏出第一步了(註:10kWp,一年產生電能約13,500度)」。令人期待的高雄杉林天空二號,也預計在今年7月完成併網發電,綠主張因而有了南北兩地的晴空能源教室。
(位於苗栗頭份社區裡的天空一號案場。綠電合作社提供)
開創綠能社區化的另類模式
綠電合作社運作經驗累積後,綠主張正與「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簽訂「共同開發合約」,在該協會的台中市辦公室屋頂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目前已完成硬體部分設計,預計建置 19.8kW 太陽能發電設施,希望能成為全國340個儲蓄互助社常態示範觀摩的地點。同時,綠主張與儲蓄互助社相互成為法人社員,黃淑德說,目的一,鼓勵各儲蓄互助社於其所在社區活絡股金推動綠能;目的二,綠主張可以申請專案借貸融資,她強調,這種透過「合作社間的合作」,促成資金與技術的交流、台灣綠能社區化的另一種模式。
黃淑德說,311震災後,日本大力推展綠能,同時訂立了2030再生能源導入目標,並自2012年7月起,實施固定價格躉購(FIT)制度後,再生能源設置量也急速增加,特別是太陽光電。因應氣候變遷,各國極力推動綠能的時空下,台灣生產的太陽能板卻僅2%裝在台灣本土!在這段裝置小型太陽能光電系統的過程中,黃淑德坦言,面臨的諸多挑戰,例如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與台電的公文往返、建物產權複雜、缺乏使用執照……在在考驗民眾自主裝置太陽光電的熱情與耐力。她主張,在人口密集的台灣應該善用屋頂發電,創造社區減碳、能源生產模式的草根行動,可說是當前推動再生能源不可忽視的力量。
資料來源
黃淑德(2016)〈推動永續的和平: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綠主張》月刊,2016年12月,159期。
黃淑德(2017)〈氣候行動的新公民組織──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氣候變遷與綠色女力國際論壇》。頁100-102。
黃榆晴(2017)〈滿足全面向生活的合作社〉《綠主張》月刊,2017年6月,175期。
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2018常年社員大會手冊。
延伸閱讀
女人開啟綠能、照護合作社新想像
融合合作經濟與照護事業 實踐社區共學、共好與共老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