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活動紀錄
2019.05.22
[紀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 水力+天然氣發電
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 水力+天然氣發電
文圖:陳翠華
認識完地熱發電,第二場能源產地見學,我們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賴偉傑老師一起,來拜訪台電公司──台灣最重要的電力供應者,位於苗栗卓蘭的水力發電廠,以及桃園大潭的天然氣發電廠。
綠電=環保? 「白電」才是真好
學員相互介紹完後,賴偉傑老師馬上抛出提問;「水力算綠電嗎?」。僅1位同學舉手認為不是,理由是建水力發電廠會破壞環境。簡單的問題,答案卻引人深思。如果連多數人認為是綠電的「水力」都不算,那我們還有所謂的綠電嗎?
老師接著又問:「你們知道什麼是灰電、綠電和白電嗎?」灰電、綠電大部份的人有聽過,但什麼是「白電」?原來老師所說的白電就是「節電」。不管我們做了多少自認友善的發電,相對節電都不算友善環境,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身節電做起,不僅不用太擔心電不夠用,對環境的衝擊也才能真正減少
熱烈討論中車已行到清幽的卓蘭山上。一下車大家馬上被周遭為數不少的紫斑蠂吸引。電廠種有蜜源植物,又位在其遷徒路徑上,只要對的季節來,除了可以看到紫斑蠂飛舞外,賞螢火蟲又是另一大特色。
原來電是這樣來 見證發電瞬間
卓蘭水果享譽盛名,從電廠望出去就有許多果園環繞。為了幫助農民消化盛產的水果或醜果,電廠製作水果環保酵素並四處推廣,除了減少農民的損失,環保酵素也是對環境友善的,可以感受到電廠的用心。
為了讓民眾了解水力發電,電廠一隅設有小型模擬機。看著水從一端流入,流經「水輪機」時推動其旋轉發電──難得見識到的發電瞬間,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大人、小孩不斷央求再看一次。甚至有學員建議拍成小短片放上網路,讓更多的人對水力發電有基本認識。
(小型水輪模擬機)
大潭濱海工業區 創傷的記憶
中午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生產者張恆賓的苙園用餐。一大早上車時主辦人就推薦蕃茄炒麵,茶油封鴨……,期待了一上午的美味不負眾望,在大夥的搶攻下盤盤見底,吃飽後上車趕往下一個行程,為不打擾大家的清夢,麥克風自動消音。不知車行多久,我被空氣中充斥的酸味喚醒,往車窗望出去一棟棟的標準廠房,標準的工業區模樣,難怪空氣中飄散著不好聞的氣味。
下午的目的地是桃園大潭天然氣發電廠。所在地的「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記錄著台灣第一起鎘米事件。1973年高銀化工竣工,1978年政府即已檢測出水圳鎘超標卻未公布,1983年因媒體報導才揭露鎘米問題,後續全台各地都有鎘污染曝光。
居民要求企業和政府負責的陳情抗議,花了超過15年才有結果;而永遠無解的,是一輩子纏身的痛痛病,和從此離開家園。無法生產食物的農地轉為工業區,電廠建廠時也為了除去鎘污染花了不少心力。
(複循環發電流程介紹(天然氣))
環保與開發兩選一? 請回歸原點「無欲」
近年為了2025非核家園,天然氣佔比要提升。比起燃煤、核能或許相對友善,但天然氣仍要遠從卡達等國家進口,且要為此增建接收站,預定地正是珍稀的世界級藻礁分佈區,引起環保團體挺身保護抗爭。聽老師說更早之前預計興建在藻礁上,這幾年大家關注才讓計畫逐步修改。雖然台北港等替代方案提出,但2018年10月的環評最終審查,仍決議在桃園觀塘設置接收站。
最後老師說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解讀。看著落日餘暉,因退潮而露出的藻礁,想起早上老師說的白電。
節電真的算是白白用電,你的電費可以省下,環境被破壞也會省下。
活動紀錄
2019.05.18
[紀錄]綠色投資抗暖化 儲互社綠能短講
綠色投資抗暖化 儲互社綠能短講
5月的週末午後,在板橋教會舉辦的「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台北區會」(以下稱儲互社)研習裡,出現了15分鐘的「綠能短講」。兩個耐人尋味之處:①「綠能」與「儲蓄」如此不搭嘎的組合,怎會湊到了一起去呢?②「儲蓄互助社」,讓人似懂非懂的名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組織呢?
(綠色投資 讓錢效益更大)
儲蓄互助社 為了「生活資金」需求的合作組織
與合作社發展的背景相似,儲互社(Credit Union)同樣是在18世紀中葉,備受剝削的低收入者,為了扭轉困境而發展出的「自助互助」組織。當時的農民、工人等經濟弱者,為了度過一時的生活資金難關(如生病、沒錢買食物等亟需用錢的狀態),被銀行拒於門外的他們只能求助高利貸,此後卻陷入更惡劣的還款地獄。
何不大家集合起來,各出一點聚少成多,不為營利,而是彼此互助度過緊急的資金需求,不僅①可解燃眉之急、②避免被剝削的黑洞、還能③有一點利息收入,讓正循環的累積逐步改善生活。如此想法催生出解決「生活資金需求」的合作組織──儲蓄互助社,如今亦皆傳遍全球。
非為營利、非為救濟、乃是服務
乍聽之下,可知儲互社與存錢相關,但和銀行有何不同呢?
現在已是銀行百家爭鳴的時代,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往往「真正需要」錢的人(經濟弱勢者)、在「真正需要」錢的時刻(溫飽、看病、學費等),往往最難透過銀行解決困難。人口少的鄉鎮部落,基於效益考量,銀行常不願入駐。
與銀行不同,儲互社初衷是社員互助,偏重社區服務、照顧弱勢,而非以賺取利潤(為大股東賺錢)為目的。使用者僅限社員,要有共同關係(如同社區、公司)才可加入。由於有共同關係作為借貸信任基礎,所以借錢不需擔保品(但需保人,並說明用途、償還方式)。主要服務於購置生活所需等消費性放款,還款計畫彈性,鼓勵社員節約、明智地運用貸款。目前台灣儲互社已有300多家,遍佈各鄉鎮。僅僅是這些作法的不同,就能大大有利於協助經濟弱勢者度過難關。
150多年過去,儲互社依舊歷久不衰,而暖化問題也不再是假說。人人都應當為抗暖化盡一份力,儲互社能夠做什麼?
儲互x綠能 善用錢抗暖化
(台中儲互總社的屋頂的天空5號)
綠電合作社的第5個案場「天空5號」,正是台中儲互總社的屋頂。雙方都想藉此契機,把執行經驗、能源議題,和全台各地儲互社員分享,便決定在10場區會中穿插短講。
當天講者黃淑德除介紹天空5號外,也分享了國外的作法。歐美不少儲互社針對:太陽能系統、高效能家電、電動車提供優惠貸款,來鼓勵社員換購/裝設。對公民電廠予以融資,協助其克服初期建置費龐大的門檻。2018年美國甚至成立了專門的Clean Energy Credit Union(潔淨能源儲蓄互助社),提供上述優惠貸款外,讓有心支持環保的社員存錢/消費時也能略盡綿薄之力,將部分結餘用於綠能運動。
接著講者又提出一些今後的發想。可比照歐美儲互社,融資給公民電廠;優惠貸款鼓勵社員裝設太陽能、購置高效能家電,除了降低碳排外,也可以緩解台灣儲互社普遍存多借少的不平衡狀態。
「儲互社作為金融組織,資金活化是事業基礎,何不把投資綠能事業作為選項?」未來,儲戶社可考慮利用自有資金,在協會建物上裝太陽能,一來開源:20年保證電費收益,二來節流:夏季降溫省電、屋頂劣化減緩。此外,儲互社在許多社區深耕多年,信賴與連結是另一項重要資產。儲互社作為表率,在自有或社區屋頂裝置太陽能,便是對「綠能可行」的最佳明證與宣傳。
綠電合作社可協助辦說明會,讓社員認識綠能議題;有興趣了解太陽能系統建置者,提供諮詢、介紹資訊自然不在話下。
(台中儲互總社的屋頂的天空5號)
更多人、所有人 我們的事、我的事!
2019年5月11日在科學家觀測到人類史、甚至是地球近500萬年以來最高的CO2濃度(415.26ppm),持續的415ppm會讓地球達到暖化失控臨界點:+2°C。
目前台灣和全球都已有關鍵的+1.5℃的紀錄,「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的報告書說,守住1.5°C有可能,但須「前所未有的努力」。 行動刻不容緩!扭轉現狀也無法只靠少數的單打獨鬥! 每個角色必定都可以找到暖化議題上的舞台,這更是需要所有人共演的代表作。 綠電合作社、儲互社的合演片段剛剛開始,我們不僅希望這一幕長久、越發精采,還希望協助更多不同領域、更多人、更快地加入這個舞台。人類有足夠的資源、知識、技術來解決暖化問題,欠缺的僅僅是整合、行動、無私和「你的加入!」
(同為合作組織的社間合作)
活動紀錄
2019.04.13
[紀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文圖:張雅雲(字耕農)
每年三、四月的反核遊行已是守護台灣環境的公民必要行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民眾行動來提醒這政府和社會大眾。除了這般的大型活動,環境能源教育的紮根和深化,仍需要一場又一場的小眾溝通。前進食物產地共學,認識生產者和食物生產過程,方可孕育出深刻的連結與關懷。和「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姊妹一家的「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深知能源議題也該如此。更真切本質的認識,將更強化非核家園乾淨能源的信念。
食物共購,也開創綠能共學的平台
一群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不甘對綠能議題的參與僅限於「坐而言(倡議)」,希望能實際「起而行(公民發電)」,便在2016年底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9年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專案,由兩姊妹合作社攜手,在能源議題上共學。
第一場親子同行的能源產地見學,在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博士的領隊下,走訪北投地熱谷、金山獅頭山公園、萬里焿子坪,認識台北新北的地熱資源和相關地科知識。
地熱、地景和能源離小朋友很遠嗎?小朋友是這麼說的……
「我對地震很有興趣,所以媽媽幫我報名了。」
「我很想去泡溫泉。」
「台灣挖硫磺之外,哪裡可以挖金子?」
王守誠老師當天也帶著太太和二名小朋友一同出動,全隊近三分之一是小朋友。這跨齡的親子能源共學,也因小朋友的提問而更顯活潑。
(帶著孩子一起共學綠能)
北投地熱谷,大城市裡也有豐富地熱資源
一行人大大小小在新北投站集合之後,即往地熱谷方向前進。北投以溫泉聞名,溫泉之所以會「溫」,是因為地下水被加熱,且熱度達利用價值便被開發成溫泉。王老師說:地下的溫度會隨深度而增加,此增加的比例稱為「地溫梯度」。地殼往下1公里平均增加30度,但北投區域的地溫梯度遠超過平均值,具有地熱發電的條件。
火力與核能都是用「高溫」產生「水蒸汽」,再藉此「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地熱發電亦是如此原理。因此有溫泉的地方常具有地熱發電的潛力,但過往總會被認為水質過酸、或容易結垢會損及管線,不適合發展。事實上隨時代進步,國際地熱探勘、應用技術已不同昨日,可惜台灣在發展核能之後,地熱發電的研究和人才便中斷,現在經濟部和中油的評估仍侷限在三、四十年前的觀念。
獅頭山公園,遠眺金山外海的海底火山
微雨天,大伙登上獅頭山公園。在涼亭處遠眺,王老師指著前方的海岬,「大家從陸地海岬處,往外海面上延伸二個拳頭處下方,就有海底火山。」
(金山外海不遠處蘊藏著海底火山)
瞭望從山邊到海邊這一塊平坦的陸地,剛好落在核二廠坎腳斷層、金山山腳斷層中間。眾多的溫泉分布,造就了金山萬里這邊的溫泉產業。早期當地居民會到海邊沙地挖坑,直接就可以泡溫泉,便是因為有海底火山的熱源。
不只金山近海2公里,基隆嶼旁也有海底火山,最缺電的北部其實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果核二廠除役,轉開發地熱,就可用現有的饋線(電廠等發電設施等產生電力後,向外輸送時所需的輸配電線路)來送電,解決地熱發電區位處偏遠,缺乏配送饋線的問題。而穩定不受天候影響的地熱發電,更讓再生能源也可以用作「基載電力(用來滿足電網系統最低基本電功率需求,因此必須不中斷地持續發電)」,打破核能或火力絕對無法割捨的窘況。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和磺港之間有許多溫泉)
萬里焿子坪,火山地質教室走一遭
知道了地熱發電原理、北部潛力區,當然也要認識一下「產地」獨特的地質環境。北投有「北投石」這種稀有放射性溫泉礦物;它是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可惜現已隨著溫泉開發、人為濫採而幾乎消失。
經過陽明山的大小油坑時,常看到一縷縷的白煙升起,還嗅到一股臭臭的味道?那些都是「火山噴氣孔」的特徵。行程最後的萬里焿子坪,擁有全陽明山最大的噴氣量。以往總是只能遠觀,這天王老師特別找了一處有硫磺結晶的噴氣孔,讓小朋友大朋友有機會仔細觀察地質細節。
有小朋友說「一條一條的硫磺結晶,好像走進一個黃色的鐘乳石洞。」
也有小孩說「一絲一絲的結晶,好像雪花冰,應該是芒果雪花冰,但臭臭的。」
孩子視角下的觀察果然有趣。
(猜猜這是什麼呢A:硫磺結晶)
(萬里焿子坪地景)
台灣發展地熱,需要地熱專法來推進
結束之前,王守誠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的能源政策遠遠落後肯亞」。土耳其跟肯亞是目前地熱發展最快的國家,土耳其在10年內就發展了1GW以上,肯亞在5年內也發展了400MW。他們的作法是先擬定「地熱專法」,把地質調查資料公開,吸引國外團隊前來投資。然而,台灣再生能源政策裡,沒有地熱發電的目標,多數人也不認識「地熱專法」的重要性,即便廠商有技術、有意願投資,仍會困於無法掌握的行政成本跟流程。因此台灣要發展地熱,必須把「地熱專法」當成一個必要條件,在法規制度面建立完備。
(在綠能共學上我們一起前進)
活動紀錄
2018.11.07
[紀錄]當糧食遇上能源 銀川有機生活營
當糧食遇上能源 銀川有機生活營
二種生命必須能量:食物、能源
食物與能源是人類存活的兩大依賴,身為能源生產者,我們一直與糧食生產者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與互動。
「銀川有機農場」位於花東縱谷中間的花蓮縣富里鄉,是六十六戶農民參與的農產品生產合作社,自2013年前起,每年為農友、鄉民及學生舉辦「銀川有機生活營」。2017年農場主人的一個邀約,我們連續兩年參與其中,同時也造就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社間合作。
(銀川有機農田稻浪)
學習和地球共好 有機生活營
有機生活營以闖關的形式組成,每一關一個主題,各30分鐘,都完成的人可兌換有機十穀粉及米製點心,並當場享用好吃的油飯、米粉、蘿蔔糕湯等米製美食。活動規模年年增加,2017年11月參與人數超過400人,2018年11月則高達750人;活動日數也由一天增加為兩天。
我們負責的主題是「節能省電」,準備課程是一大挑戰,要設法在相較平常1/3短短的時限內完整表達,讓農友鄉民們能了解、讓小學生能聽懂,還不能枯燥得讓台下眼神放空。於是簡報從為什麼省電談起,認識台灣的能源現狀,了解一度電和一度水各是什麼,看看夏季用電最多的家電前三名,介紹節電妙方,最後以歡樂的有獎問答結束。希望在緊湊的30分鐘,打動大家一起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開始力行節電、發展綠能!
(在米倉中開講)
現場利用農場的各個角落佈置不同的主題教室,參與活動者分組在各關之間走動。我們的關卡由三位參與的伙伴輪流上陣。站到台上,才知道除了內容,更大的挑戰是面對不同的聽眾,該如何微調肢體、音聲的表達,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面對低年級學生,怎麼樣能快速把艱深的內容,改成平易近人的知識。面對農友,還要不經意地冒幾句台語來拉近距離。談到台灣空汙嚴重,受PM2.5紫爆威脅時,在座的,不論大朋友還是小小孩,都紛紛回應:花東縱谷是全台僅剩的清新空氣,要好好珍惜。
(簡報:台灣用的電是怎麼來的)
有機生活節主題逐年拓展,因為除了照顧土地之外,還必須有更多行動來拯救這顆藍色星球。今年的其他主題還包括「種樹救地球」、「塑膠對環境的傷害」、「有機農業的水田生態多樣化」等,各有相關專業的講師負責。我們也把握輪流站關的空閑到不同關卡聽講,發現各有各的特色,不禁讚歎:大家都好棒!
東部反對太陽能連兩件 為什麼?
2019年初在東部,先後發生了兩件當地居民反對太陽能的事件。先是1月在花蓮鳳林,接著是3月在台東知本溼地。探究之後,就會發現兩者的共通點,都是
1.開發預定地的自然生態豐富
2.開發面積大(各為66及160公頃),以及
3.由少數外力(財團、政府)主導。
花蓮鳳林兆豐農場的園區有多種保育動物類棲息,知本濕地甚至被國際鳥盟選為「重要野鳥棲息地」,大規模開發造成勢必形成衝擊。
居民也擔心「太陽能面板要每月用強酸清理,廢水污染(正確:只需清水沖掉表面灰塵)」、「面板有毒(正確:模組被玻璃表面密封,不會流出,更不需用到塗料。因應20年後面板除役潮,回收系統也正在逐步完備)」、「面板會反射產生光害、導致昇溫(正確:太陽能板為了盡可能多吸光多生電而不斷進化,現有面板極少反光,當然也沒有昇溫問題)」。
(農友鄉民專注聽講)
真正的能源轉型 實踐在「在地」 紮根於「溝通」
這些顧慮固然是不實謠言的影響,但也可以察覺到,缺乏和「在地」的溝通、彼此間理解與信賴的構築,讓有諸多優點的綠能仍滯礙難行。至今政府、外來財團主導開發時,往往來得又大又突然,缺乏討論的「由上而下」模式,便成為屢屢引發衝突的原因。或許有機會雙贏的提議,在不信任下無法產生任何折衷方案,甚至引發後續長期對立,真的很可惜。
我們主張電力「地產地消」,花最多心力在推廣教育,不僅是因為明白「人」才是能源轉型的起點與終點,也因為深知「根紮在地」的行動才會長久。一座家屋裝置太陽能,發的電可以提供附近社區許多家戶用電,可以讓鄰居感受到太陽能的能量、可以意識到能源轉型的可為,可以影響更多人參與行動。
回想生活營當天,農場四週滿滿稻浪隨風搖擺。透過糧食生產者,我們與更多人相遇,在大家心田裡種下一顆顆綠能種子,期望有一天悄悄發芽並不斷茁壯。
(2018年參與的孩子們)
媒體報導
2018.10.26
[影音]媽媽的本心|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81016-綠色和平)
媽媽對孩子的愛,是宇宙最強大的超能力。 為了孩子,一群媽媽30年前挺身爭取健康的食物,30年後仍不停歇,因為一心想要傳承乾淨的環境給後代。
原文連結
#2 再生能源小故事|媽媽的本心
綠色和平 東亞分部-臺灣(GPEA Taiwan)
2018/10/16
媽媽,總是無時無刻地關心孩子,希望孩子不僅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更期待孩子們在健全的環境下,健康長大,如此便是全天下身為母親的本心。 「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便是由一群媽媽們,秉著守護一個更安全的環境之心情下誕生的合作社。透過社員間彼此的信賴與互助合作,實現了自己創造乾淨能源給孩子們的心願! 媽媽們的掛念和百分百執行力,成為臺灣在發展再生能源上,能夠往前再多走一些的溫柔堅強推動力。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