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媒體報導
2017.01.01
[媒體]推動永續的和平:綠電生產合作社(20170101-綠主張月刊)
氣候行動需要人人參與。說到做到,才有改變。 「共同投資再生能源」,是公民可以介入氣候變遷,加入在地行動的「在地投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循環經濟。從電力的消費者,變成生產者,成為能平衡碳排放的參與者。
原文連結
推動永續的和平: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2017/01/01
文/黃淑德•現任第五屆理事、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攝影/潘嘉慧
▲綠電合作社第一屆理事主席黃淑德(右四)、監事主席林玉珮(右三)、陳名琪(右二),其他為理事,由左至右為孫博萮、劉潔鳳、陳秀惠、許秀嬌、陳慈美、鄭淑錚。
十月二十二日金秋地球日[備註1]這天,「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本文簡稱綠電合作社)社員們相聚於新北市新店的天下一家社教服務中心, 舉辦創立大會, 為的是實現一個和平的夢想:邀請更多人為臺灣的永續未來展開行動。截至十一月十二日,感謝九十三位社員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這第一位法人社員,股金達二百一十六萬二千五百元,以跨出「共同第一步」的決心,準備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氣候行動」公民組織。
氣候行動需要人人參與
二○一六年一月,聯合國正式展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提供各國政府、企業及NGO認真著手因應未來十五年該行動的議題。二○一五年十二月,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COP21)所簽署的《巴黎協定》於二○一六年十一月四日正式生效,已經有七十二國批准同意,這將是全球第一個為了對應地球暖化而生效的國際法。
面對地球持續升溫的生態崩解危機,身為地球村的居住者與過客,人類正在與時間賽跑,因此綠電合作社發起公民運動,希望開啟一條人人皆可參與能源轉型的行動,作為告別核電及燃煤火電,擴大公民投資綠電的第一哩路。期望十年後,人人皆可從容選擇使用綠色電力。
為何選擇用合作社來集結行動力呢?因為能源是經濟議題,而合作社是兼具社會關懷哲學與經濟企業效率雙重特性的組織。共同「出資、利用、經營」、一人一票、為了更好的未來而非短期利益,這些努力都是經營合作社與私人企業的最大分野─重視社區、人與人的結合,而非為了獲利的「資本集結」。
目前歐洲擁有超過二千四百個再生能源合作社,由公民投資、擁有、分配並供應各自的能源需求。以德國為例,四十七%再生能源由公民及公民團體( 包含合作社)投資設立。過去十年來,德國成立了超過八百個再生能源合作社,社員總人數超過十五萬人,除了社區公民共同投資設立發電設施, 將電力出售創造收益,也致力提昇能源效率,甚至開始購買地區電網。他們成立綠能合作社的最大主因並非為了獲利,而是為了推廣再生能源、增加社區認同感。
背後推力來自一九八六年的車諾比核災,啟發了德國的反核運動,烏蘇拉•史拉黛克(Ursula Sladek )及舒納城( Schönau )市民,展開超過十年的抗爭,終於取得綠電的經營權,進而啟發德國修法,開啟綠電的保證收購價格制度,引發全球各國效法。例如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日本民眾及社區對綠電的投資意願大增。而臺灣也讓核四發電廠停止商業運轉,新政府承諾加快投入綠能建設。
▲票選綠電合作社標章,由社員兼工作人員李怡慧負責計票。
說到做到,才有改變
綠電合作社之所以能夠順利成立,主要感謝主婦聯盟基金會與主婦聯盟合作社,提供人力與公益金的支持,籌備期即有足夠的討論空間、行政支援與資金。以及來自許多環保團體與反核行動前輩與後進青年的討論與資訊分享,許多能量與知識的累積才得以促成臺灣第一個為因應地球暖化而成立的合作社!
經過兩年的討論、籌備,並集結有志一同的伙伴們後,終於來到綠電合作社的關鍵一步:社員齊聚的創立之日,大會以讚美鼓拉開序幕,並在〈福爾摩沙頌〉的歌聲中傳遞倒地鈴與百合花種子,象徵永續臺灣。會中除了討論章程、事業計畫,也選舉了第一屆理事與監事、票選合作社標章。接下來就等內政部發函核准,才能正式成立。
事業計畫預計從二○一七年展開,第一年的事業目標是建設十座小屋頂的太陽能光電系統,或總發電裝置容量達一百千瓦。預計先租借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以長期而穩定的售電收入,達到損益兩平。社務目標則預計招募一百位新社員,社員除了能投入股金,還可參與法制、財務、推廣三個小組,具體推動合作社業務。
所謂的「共同投資再生能源」,是公民可以介入氣候變遷,加入在地行動的「在地投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循環經濟。讓人人都能透過合社的出資與投資,成為電力的共同生產者,也就是從電力的消費者(Consumers),變成生產者(Producers),這樣的雙重身分就是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s),也就是成為能平衡碳排放的參與者。
綠電合作社將以說到做到(Talk the Talk, and Walk the Walk. )為行動原則,不僅宣揚替代能源與節能的新知,同時投入社區微型發電的建置,並號召更多人加入成為生產性消費者。其實合作社的經營並不容易,祈求大家的同心齊力,參加討論、決策到執行,讓我們把「真心想要」的決心,累積支持與行動,讓臺灣的能源轉型「改變成真」。
【備註】有感於全球暖化危機日趨嚴重,認為臺灣應更為重視環保及綠能,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退休副教授陳炳煌於二○○八年發起金秋地球日,獲得行政院環保署認同並推行全臺灣,十月二十二日,是第一個由臺灣人發起的環境節日。
【加入綠電合作社】繳交入社申請書、股金(至少1萬元,可分期繳納)意者請透過臉書粉絲專頁留訊,或聯絡(02)23676599
綠電合作社標章強調合作概念,暗喻自然與人的融合共存:合作社以太陽能起頭,發展到綠葉,每片綠葉都是一片太陽能板;波浪象徵風力、洋流,是未來的方向。
原刊登於2016年12月159期《綠主張》月刊。
原文連結
活動紀錄
2016.11.18
[影音]從再生能源看行政院版電業法座談會(20161118-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以電的消費者的身份,塑造我們的未來。在「從再生能源看行政院版電業法座談會」中,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黃淑德理事主席與大家分享。
原文連結
161118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黃淑德理事主席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
2016/11/20
原文連結
媒體報導
2016.10.22
[媒體]全體注意,台灣綠電合作社出沒!(20161022-Peopo公民新聞)
1986車諾比核災發生,促使一群媽媽以「要孩子,不要核子」的信念,成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30年後倡議反核又升作更積極的行動,他們成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號召民眾展開自主發電。
原文連結
全體注意,台灣綠電合作社出沒!
2016/10/22
Juju Wang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在新北市新店的報導)
主婦聯盟繼2001年成立生活消費合作社後,今天又創立了台灣首見的綠電生產合作社,兩者皆以綠主張為名,突顯出其環境友善的特色。為何是合作社,以下請看過來。
話說18世紀初,英國的社會改革家Robert Owen(1771-1858)見到工人的艱苦生活,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共28人在1844年8月15日發表宣言,組成了羅岱爾先鋒合作社(Rochdale Pioneers Co-operative:COOP),當年由於勞工的薪水過低,其生活必需品的質量操在賣方市場而大受影響,合作運動主張:社員社會及知識的向上提升、一人一票民主經營、盈餘公平分配,並於1844年12月21日開店為弱勢消費者出力,成為消費合作社的濫觴,剛開始的商品只有四項:麵粉、奶油、砂糖及燕麵。後世更以「羅岱爾原則」來指稱合作社所遵循的理想、章程及經營條款,包括公開、民主、盈餘比例回饋、政治/宗教中立、現金交易、教育推動等原則。1937年,該原則在國際合作社連盟(ICA)的巴黎大會被通過,從此也成為國際合作(社)運動之原則。更早1922年的ICA大會議決七月的第一個週六為COOP日,1923年ICA再以彩虹旗作為合作運動的象徵:七種顏色的匯集就是多元的合作,2012年更是國際合作運動年。
主婦聯盟已經承諾台灣這塊土地近30年(1987-2016),以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帶動生活環境主義的行動,激起許多家庭的菜籃自覺與搖籃自覺,菜籃自覺從共同購買到非基改作物、反瘦肉精等,搖籃自覺從社區、學校到反核的街頭等,一路走來,所作所為的關鍵詞就是Eco:家,以促進小家(家庭)與大家(地球)的對話為己任,還好台灣有主婦聯盟!台灣才有更多的綠色家庭與綠領(Green collar)出現,以實際行動展現綠色的生活方式。 因此2001/6/16主婦聯盟因「菜籃自覺」而創立了「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張一起合作找幸福,在環境友善耕作、食安方面深耕台灣,有目共賭,合作社員超過六萬人。
2016/10/22主婦聯盟又再度引領風潮,選定金秋地球日來創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一方面,延續其一路反核(要孩子,不要核子) 的世代正義主張,另一方面則號召民眾展開自主發電的行動,設立更多的公民發電廠。接著又以分享倒地鈴與百合花種子來象徵永續台灣。創社社員88人(含一位法人社員),股金已募集達210萬。落實能源民主與教育是合作社的重要業務,目前先以太陽能發電為標的,期許88位創社社員在其社區籌組公民發電廠,過程中推動「公民科學」,鼓勵社區居民成為社員,積極參與:自己的社區,自己綠色發電。
除了選舉理監事之外,並票選合作社的Logo。 創立大會中,指標人物的(陳秀惠首任董事長及陳曼麗不分區立委,都是社員)的二次出現(2001/2016),還有生活消費者合作社的許秀教理事主席,代表著生態女性主義者的堅持,陳秀惠前董事長並出示她在2001年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立時一幅勉勵的墨寶,傳承與接棒,期待本合作社成為點亮台灣的橋頭堡。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