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活動預告
2023.06.15
公民電廠模式在地熱能源開發的可能性
【合作淨零 公民開講】系列活動
[能源轉型 你我同行]講座一
公民電廠模式在地熱能源開發的可能性
講者:王守誠(台灣地熱發展協會 秘書長)
時間:2023/6/15 (四) 上午10:00~12:00
地點:女書店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台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自1960年代開始探勘,但是由於著重發展核能工業的政策方向,地熱資源雖有起步,進展卻遲滯不前。直到現在全球技術更加成熟,能源轉型的局勢迫在眉睫,台灣必須加緊腳步,讓地熱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的重要項目。
地熱資源開發需要龐大的資金與技術,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然而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地熱資源可能就在人們的生活領域中。地方社區和民眾可以扮演甚麼角色,與政府部門合作,為地熱發展帶來助益?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台灣的新能源趨勢!一同開拓能源轉型的可能性。
免費講座,報名請填寫: 報名表單
名額有限,請盡早報名。歡迎宣傳轉發,謝謝!
女書店地圖:
主辦單位: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指導單位:內政部
活動預告
2023.05.31
綠主張社員【諾亞陽光】專案增資,共同響應!
親愛的社員,平安!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成立已滿6年了,你我一起澆灌這株綠能幼苗,讓台灣第一個能源合作社在摸索和學習中逐步成長。我們的經營一直遵循合作社的七大原則和價值,並信守合作人的倫理信念,穩健踏實的前進。在參與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我們正在書寫台灣合作事業和綠能發展的歷史。
6年來,我們總共建置了762千瓦 (kW) 的太陽能光電場,累計發電超過208萬度的綠電,也減少了1,059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2022年,我們已經完工且開始發電的有:環保署屋頂的126kW及豐原共居公寓的35kW。2023年4月,亞洲大學的222kW正式併聯發電,門諾醫院的220kW即將開始建造。
門諾醫院和亞洲大學這二個案場的建置工程費皆超過一千萬元,分別是1,090萬元和1,149萬元。這兩千多萬元的公民綠能專案可以取得7成的銀行貸款,另外3成須要所有社員一起協力,所以理事會發起了這二個案場的增資活動,希望募集700萬元股金,落實「社員的經濟參與」和「自治與自立」的合作社原則。
本次增資活動從即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相信有大家共同響應增資,我們的營運將邁入新的里程碑,總裝置容量可達到1.2百萬瓦 (MW)。
親愛的社員,我們共有的綠能公民事業須要大家一起護持,一起使其壯大!綠能是社區自產能源,是給台灣新生世代的減碳投資,就社會面而言也是守護環境的好選擇。本次增資活動請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成就!感謝你及家人的參與!
社員增資一起GO!
◆ 匯款
銀行:國泰世華銀行 (013) 二重分行
帳號:070035008126
戶名:有限責任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 通知工作人員:黃小姐
連絡電話:02-23963028、0919-223633
Line名:美。KAY。(ID: 0919223633)
Email:gaecoop@gmail.com
◆ 收到股票
次月中旬將以掛號信寄出股票
股金累計達6萬元 (含) 以上,隨信寄發RE100氣候行動宣誓書
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媒體報導
2023.05.16
零出資,小屋頂也能有太陽夢-環保署天空11號公民電廠
綠電合作社與公家機關首度合作的公民電廠
──環保署屋頂「天空11號」
分享媽盟直播室節目「零出資,小屋頂也有太陽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vPVRQLJR4&t=529s
聽聽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處長的介紹
1:20 公家機關突破困難做太陽屋頂
5:50 綠電合作社推廣公民電廠
7:45 零出資?出租屋頂的好處
10:50 發電成果
12:00 公民電廠的角色
13:20 呼籲低碳永續社區參與
#合作發綠電,需要更多單位一起加入!
歡迎加入我們:https://www.greenadvocates.org.tw/together/
活動紀錄
2021.03.04
[紀錄] 綠主張2020能源學習作伙行-- 鹽田及濕地光電 x 節能辦公室 x 太陽能及沼氣發電
鹽田及濕地光電 x 節能辦公室 x 太陽能及沼氣發電
圖、文:吳宛柔
此次的能源旅行不僅是學習能源和生態 ,同時也帶大家離開連續多日陰雨的北部,尋找陽光及拜訪與主婦聯盟多年合作的生產者。 大家一早就在北車集合,隨著車行向南,太陽也漸漸探了出來。在坐擁陽光的南部,近年來陽光也逐漸變為重要的資源,自從躉購制度上路後,南部的太陽光電案場可說是蓬勃發展。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生態系統多樣,關於農地、魚塭和生態爭地的問題一直都是太陽能發展中的焦點。
與鳥共生:鹽田濕地上的太陽能電廠
我們的第一站是位於嘉義布袋的艾貴義竹電廠,此電廠由美商韋能能源的子公司,台灣艾貴太陽能源公司負責開發。韋能能源2012年在新加坡成立總部,全球有185座再生能源電廠,2015引進台灣。這個位於濕地上的電廠,從2017年開始評估,到了2019年便完成了70MW容量的施設開始售電,全球資本在能源開發的速度和影響力上可見一斑。
位於鹽田濕地上的太陽能板高度相對較高。
從高處俯瞰,大面積的太陽光電板中浮出一隻黑面琵鷺的圖樣,這是由於此位址正是過去的布袋鹽場,鹽田廢棄之後,能源局將原先分為1到9區的鹽場,扣除已經不是鹽田的1至5區,及6、7區生態保護區,將剩下的8、9區劃為發展光電的示範區域,由韋能及天泰能源得標。此案場是8區加之9區的一部分,四周皆是魚塭,雖然不如6、7區保護區,但仍是野鳥密集出沒的地方。為我們解說的鳥會人員便提到,布袋全區有40000隻水鳥,為全台最多,而黑面琵鷺有800隻,光是艾貴義竹電廠附近就有200隻,數量上占了20%。也因這樣的生態特殊性,此案場僅開發70%的面積,共計55公頃,剩下30%的20公頃土地則作為野鳥的生態區,並從開發初期便和中華鳥會以及邱彩綢老師合作。
艾貴義竹電廠一方面為了野鳥的活動空間,一方面為了東北季風帶來的揚塵問題,案場設置水門及抽水站,視情況調控水位,由於自有抽水站,若是遇到颱風或豪雨,也不必擔心淹水問題。2018年韋能在準備施設期間遇上823洪水,因此太陽能的模組支架增高至1.7公尺,比百年洪水量再多50公分,這樣的調整也可看出過去氣候的常態已被破壞,氣候行動迫在眉睫。由於處在野鳥多的地區,鳥糞會影響到太陽能板的效率,增加清洗頻率的需求,不僅如此,鳥糞會使發電及發熱不平均,導致電路的損壞。鳥糞和灰塵產生的熱斑是不可逆的,若情況太嚴重,只能將整個面板撤換。太陽能板的清洗則是利用水車、刷子,另有空拍、無人機、紅外線構成鳥糞及灰塵監控系統,平均一年清洗1點多次,其餘則重點清洗。由於鹽田本是太陽充足的地方,艾貴義竹電廠的發電效率可達到年平均一天4小時。
環境方面雖也考慮過種植植物,但是鹽田的土地太鹹,植物難以生長,進行太陽能板作業時,也有被壓垮的風險,因而放棄。生態監測則由中華鳥會的高雄鳥會負責,由於不是顧問,僅給予意見。鳥會曾發現電廠附近野鳥減少的情形,調查之後發現是水位調控過高,對於黑面琵鷺等可棲於20公分水深的鳥類沒有影響,但是短腿的鳥類就無法進入。韋能在了解這樣的狀況後,也進行了調整,從言談中可察覺他們對於生態保護的成果十分自豪。為我們解說的鳥會人員提到,野鳥的監測數量穩定之後就不必頻繁觀測,未來也希望附近的社區也能認識附近的野鳥,加入保育觀測的行列。
由電廠介紹所二樓看出去的風景。
鳥會的人員負責定期觀測,這附近時常有水鳥出沒。
於艾貴義竹電廠介紹所二樓的合照。
介紹完艾貴義竹電廠後,鳥會的人員也帶我們到附近的太陽能電廠看看。黃淑德理事主席表示,由於這裡是鹽灘地,相對偏鄉的場所,因此廠商特別愛來開發,許多熱錢都流入地方,改變原本的地方結構,綠能儼然成為大型圈地運動。鳥會的人員也提到,並非每個案場都會執行環境影響的相關措施,尤其是公家的案場因對話困難,抗議更多,外商反倒較願意投入心力調整、溝通。雖然短期來看野鳥並沒有大量減少,但未來受到影響是必然的情形。
附近漂浮式的太陽能電廠。
地球公民基金會:辦公室的節能行動
結束了嘉義布袋太陽能電廠的參觀後,我們一路向南前往高雄,參觀地球公民基金會翻新的節能辦公室。地球公民基金會於2007年成立,主要負責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生態調查、政策研究、教育推廣,以及組織公民行動,營運資金則向大眾募款。
蔡卉旬主任向我們介紹過去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辦公室沒有會議室,雖然有同仁的位置,但開會還是要向外租借場所。在考慮更換辦公室地點時,正巧一位熱心人士願意提供空間,正是現在我們所在的新辦公室。當初來探勘時,他們見到這棟大樓西面全是落地玻璃,南面沒有窗戶,底下便是人車來往頻繁的大馬路,不僅溫度很高,空氣品質也不好,鄰近的辦公室全天候開著很強的冷氣。這樣的環境讓他們一度打消了將這裡當作新據點的念頭,但轉念一想,最後選擇了將改造耗能的環境當作一個挑戰,因而他們請來綠適居及建築師,並居中作為協調的橋樑。
為了改善室內溫度及空氣品質,空間的改造重點置於隔熱與通風上。首先是西曬的問題,綠適居在落地窗的那側加裝了一道鋁門窗,將熱氣留於落地窗及鋁門窗中的空間,不進入室內,以解決大樓空間過熱的問題。蔡卉旬主任提到,冷氣調低1度會多耗6%的電力,當時臨近傍晚,溫度計上顯示外層玻璃53度,內層玻璃35度;室外45度,而室內僅32度,從數值上來看,達到了很好的隔熱成效。不僅如此,綠適居還利用原先遭建築師反對的動力吸風,從另一側小巷弄吸入空氣、過濾PM2.5、除溼,再利用冷氣降溫,改善室內溫度及空氣品質的問題。由於吸入的空氣經除溼,不僅令冷氣的需求降低,人體也會感到更加舒適。統一將空氣冷卻搭配隔熱使耗能減少,而被排出的廢氣由於比室外的溫度更低,還能通至鋁窗的隔熱空間進行降溫,這樣的方式也令傾向利用窗戶通風的建築師得以接受。此外,舊的地板、長桌、玻璃等也被重新設計,物盡其用。
地球公民基金會網站上的改造示意圖。
透過這樣的建築改造,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新辦公室用電只有普通商業辦公室的30%,不僅節能,由於有空氣過濾及除溼,也讓空間更加健康舒適。蔡卉旬主任說很希望有更多人來參觀,知道這樣的節能方法,台灣的商業大樓這麼多,冷氣都開得非常強,卻也未必更舒服。自從新辦公室落成後,同仁們都不用像過去夏天忍著不敢開冷氣,或偷偷至隔壁辦公室門口蹭涼風。同時她也提到,把節能及屋頂型太陽能做起來,其實也是為地面型太陽能爭取時間及空間,減少環境生態上的衝擊。
於地球公民基金會新會議室的合照。
中央畜牧場:創造循環經濟的養豬達人
中央畜牧場是主婦聯盟長期的合作夥伴,目前由第二代的蘇增、蘇鵬兄弟經營,兄弟各有畜牧、獸醫的專業。第一代規模不大,過去飼養1、200頭,但如今中央畜牧場不僅自己培養種豬、人工授精、飼料配製、甚至有沼氣和太陽能發電等等,可以說是走在養豬技術的最前端。充滿開創精神及對養豬的用心熱情讓他們在2015年得到了神農獎的肯定。
然而,這樣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農委會曾在20多年前嘗試於畜牧場推行沼氣發電,中央畜牧場也第一批投入,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到了2013年,脫硫技術已發展成熟,中央畜牧場的沼氣才成功開始穩定供電。蘇鵬表示以前沼氣發的電是自己用,2019年改為1度電5塊之後,才開始售電,平均一天能發。他們也是屏東縣第一座在屋頂放上太陽能的畜牧場,早在2001年時就裝設了340KW,可說是養豬事業中發展綠能的領頭羊。除了將原本會汙染環境的沼氣拿來發電外,畜牧場中也有溫室,將剩餘的沼粒作為有機肥料種植小黃瓜、香瓜,沼液則拿來養殖綠藻,也免費供給農民和行道樹的灌溉。養殖出的綠藻,又能拿來養蝦。這樣從產地到產地,循環不息的資源利用,使養豬也變為一項永續事業。
蘇鵬提到過去小型的養豬戶廢水都直接排至水裡,使優養化嚴重,他起心動念開始發展循環經濟,盡可能不汙染環境,就是希望改變養豬事業的形象,讓養豬戶也有好名聲。他說:「解決問題需要智慧,貫徹執行時則需要耐心。」「養豬雖然賺不了很多錢,但負起社會責任,可以生產健康安全的食品給大眾吃。」
養殖綠藻的池子。
漢翔製作的沼氣發電機。
沼氣發電的集氣袋。
於中央畜牧場門口的合照,雖然台北持續下雨,但屏東的陽光十分溫暖。
活動紀錄
2020.11.14
[紀錄] 1015 太陽能發電現場見學 & 面板回收討論會
太陽能發電現場見學 & 面板回收討論會
圖、文:吳宛柔
在太陽能板回收講座開始之前,我們先參觀了綠電合作社位於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樓頂的天空7號案場。長老教會和綠電合作社結緣甚早,也一直關注生態及環境議題,因此綠電第一座台北市電廠才有機會於此處建成。黃淑德理事主席表示天空7號旁邊就是台電大樓,台電有100個理由不做北部案場,忽略微小力量的累積,但綠電卻有100個理由去做。
天空7號在2019年10月28號啟用,裝置容量50kWp,即將設置滿周年。由於此屋頂有些許遮蔭,因此採用優化型太陽能板,可將特定時段發電效率不佳的部分關閉。天空7號的太陽能板設計為向南方傾斜5度以增加發電效率,台北的太陽能發電期間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天氣變陰發電就會很快下降,根據官方所提供1kWp裝置容量的年度日平均發電量約2.3度電,雖比不上南部可以到達3.5度電,意即一年中平均每天太陽可滿載照射的時間有3.5小時。然而,天空7號一年的發電量可達到43000度,等於供給15個家戶的用電,相較官方預估的發電量(2.3 x 50kWp x 365天 = 41975度)還稍多出一些。黃淑德理事主席表示:我們與氣候共存,不可能每天都是晴天,目前公民最有力行動的型態還是太陽能,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太陽能,都具有削峰的作用。
今日的太陽能回收講座邀請到長期於政策研究耕耘,擔任政策智庫的工研院綠能所的周承志博士。他提到在太陽能板回收的法規上,歐盟及日本的法規較為先進,歐盟的作法是課生產商或進口商回收費用,而日本則是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產生許多太陽能設備的毀損,因此開始要求施設者或使用者提交建置總額的5%作為回收費用。這個概念類似於我們四大家電由廠商負責負擔回收費用,台灣模仿日本的模式,過往太陽能板回收的問題是不清楚它是一般廢棄物還是事業廢棄物,規範訂定後,每片太陽能板都編列廢棄物代碼,廢棄時直接按編碼收走。台灣目前的太陽能裝設總量約4.1GW,從2010年躉購費率(FIT)出現後,至2019年裝設總量成長了136倍之多,要達到2050年的目標20GW,還要再持續成長5倍。2030年預估會有1萬噸的廢棄太陽能板出現,之後的每一年會出現1萬噸,然而1萬噸並不到事業處理量,可能一間公司就解決了,因此目前的作法是先覆上遮光布儲存,以防面板累積熱量燃燒。
周承志博士提到目前的太陽能已經很精進了,一片太陽能板從過去的200瓦到如今的300多瓦,甚至近來的能源週展出的雙面發電,可以超過400瓦。太陽能發電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太陽能電池、導線、背板、鋁框、玻璃、封裝材,成分由矽、金屬、玻璃組成。太陽能晶片作為太陽能板的發電核心,大致分為矽晶型、薄膜型及其他。矽晶型即為我們常見的太陽能板,成分為60至70%的玻璃、鋁15至18%、高分子封裝材料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6至7%、矽3至4%、貴金屬(銅、銀線)1.5至2%,其中最值錢的就是貴金屬和矽,其他皆為常見材料,然而因為處理導線成本太高,因而對廠商來說最具回收效益的是鋁。矽晶型又可分為三層:玻璃、EVA黏合的發電器、背板,EVA是可維持20年以上的塑膠,類似於熱熔膠型態的物質,十分頑固, 回收的重點就在於將黏著的EVA去除。薄膜型是將發電器材用電鍍的方式鍍至不同材料上,它的好處是材料需求少、省錢、輕薄、可塑形,但相對而言,使用年限較短,能回收的東西也不多。回收的方式有機械粉碎法、熱處理法、化學溶液法、熱刀法等。機械粉碎法是先拆下鋁框及外殼,將剩餘的東西打碎,再以水、重量、超音波做分類回收;熱處理法同樣是拆下鋁框和外殼,將EVA加熱裂解,再將其他東西回收,但此方法必須處理有毒氣體的問題;化學溶液法是拆下鋁框和外殼後,以化學溶液將EVA溶解,概念上如同利用去光水去除指甲油;熱刀法是日本公司NPC的專利,利用加熱道具將玻璃、和EVA切開,剩餘的部分則可用化學溶液法處理。將EVA分離出來後,還可以進行第二階段的回收,利用濕式冶金將貴金屬取出。目前台灣以物理處理為主,也就是機械粉碎法,因為熱處理及化學溶液都有些門檻,以及有毒廢氣及有毒溶液的問題。
太陽能板的回收實際上跟許多高科技產品相似,並不是我們沒有技術去進行處理,而是基於成本原因,導致無法妥善再利用資源以及造成環境的外部效應。未來無論是暫時儲放還是利用機械粉碎法、化學溶液法等方式回收,它的處理過程都是身為公民、身為電力生產者及消費者的我們,可以再持續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