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Category
2019.06.28
時事
[影音]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20190628-媽盟直播室)
臺灣的能源98+%依賴進口,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國家安全,也對物價造成影響。 能源自給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與循環。
原文連結
2019 媽盟直播室 Episode 26
– 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
MomLovesTaiwan2019/06/28
臺灣的能源超過百分之98依賴進口,不僅有運送上的安全問題,也容易因為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國內的相關物價。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徐光蓉理事長指出,從這個月中油運石油腦貨油船在中東遭水雷襲擊,貨品全毀的教訓,臺灣應該積極檢討能源的自給率問題,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臺灣本地的經濟發展。
原文連結
2019.04.29
時事
[時事]地熱發電傳好消息 民間與學界合作 清水地熱成功併網(20190429-環境資訊中心)
1981年全台第一座熱電廠:宜蘭清水,關廠近30年後重啟成功併網,成為繼台東泓泉溫泉渡假村30瓩、宜蘭結元300瓩後,地熱發電近年成功併網的第三案。
原文連結
地熱發電傳好消息 民間與學界合作 清水地熱成功併網
記者 陳文姿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
2019/04/29
地熱發電再度傳來好消息!利用舊有宜蘭清水地熱井,加上國人自製發電設備,蘭陽地熱團隊、台灣大學、宜蘭大學共同合作的「清水地熱九號井地熱發電試驗計畫」在4月16日成功併網,成為繼台東泓泉溫泉渡假村30瓩、宜蘭結元300瓩後,地熱發電近年成功併網的第三案。
清水九號井是目前國內學界唯一地熱研究場域,深度2000公尺,發電容量150瓩,可提供100台冷氣同時間用電。不過,該筆土地租約明天(30日)到期,昨晚才獲縣府口頭同意續約。參與研究的宜蘭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蔡國忠今出席記者會表示,併網後還需要長期研究水量與發電的關係、並朝更高裝置容量研究,期望此處能為20幾年來空白的地熱學術研究補上台灣經驗。
清水地熱九號井埰全流式發電機組,為重要學術研究場域。圖片來源:蘭陽地熱公司
學術結合業界 地熱併網再添一例
宜蘭清水地熱是台灣首座地熱電廠。自1981年併聯發電,但因地熱井結垢阻塞於1993年關廠。之後,政府委託工研院在此進行地熱研發並修復部分井。2016年5月宜蘭大學與蘭陽地熱公司以學術研究案向宜蘭縣府租下9號井,進行發電到併網的完整研究。
蘭陽地熱公司技術總監林子淵解釋,地熱是穩定的再生能源,可24小時發電,既具備穩定的基載電力功能,也能靈活因應電力需求變動,配合快速的升載、降載,即時補充電力,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中很重要的一環。 林子淵說,清水九號井裝置容量為200瓩,申請併聯150瓩,約可同時供給100台冷氣的用電。清水九號井採用的是國人自製的全流式發電機組 (TFT),不僅可以利用地熱的蒸汽、連地熱的熱水都可以拿來發電。除少數電力用於現場運轉維護,幾乎100%電力都供電到全國。
清水地熱九號井埰全流式發電機組,為重要學術研究場域。圖片來源:蘭陽地熱公司
蘭陽地熱公司董事長高成炎表示,在日本推動「溫泉蒸氣發電」的渦輪葉片(Turboblade)公司負責人林正基(Hayashi, Masamoto)六年前來台演講,他隨即向他聯繫並取得TFT設計草圖,再由大同公司、豐兆航太、蘭陽地熱公司、共同製造研究完成這個發電機組。他很高興當年的演講變成一項事實,可說是「美國理論、日本設計、台灣製造、推廣」的成果。
土地合約待解決 宜大:研究才剛開始 仍待長期追蹤
清水九號井在2015年就成功發電,卻到2019年4月才成功併網。林子淵解釋,要有穩定的輸出讓電力的相位、頻率、電壓都配合電網才能成功,國內團隊已經找到突破性技術。蔡國忠表示,併網一旦發生問題,可能影響三星地區用電,這是非常謹慎的過程。
不過,清水九號井案正面臨一個難關,與宜蘭縣府簽訂的三年學術研究合約,明天就要到期,今天的記者會可能是「畢業展」。高成炎轉述昨晚得到的最新訊息,宜蘭縣府已表明會延約,但還不知道會延多久。
宜蘭清水九號井成功併網,成為學術研究併網首例。攝影:陳文姿
蔡國忠表示,這是台灣唯一可供地熱學術研究的場域,完成併網只是起步而已。接下來還要進行可靠度分析,看實際運作的狀況,例如水量減少時會有什麼問題、下雨會不會讓水量變大、因應機制是否順利啟動等。此外,該處有500瓩到1000瓩的潛能,他希望從150瓩再進一步擴充機組,而機組擴充,所有的線路也要更動,這是一個長期的研究,希望計畫能持續下去。
蔡國忠說,目前有台大、宜蘭大學的研究生在此研究。台灣地熱從1993年清水地熱關廠至今停滯近25年,直到去年泓泉溫泉地熱再度發電,學術界與實務界都面臨人才荒。
出席記者會的民進黨籍立委賴瑞隆表示,根據研究,台灣地熱蘊藏量達25.4GW,相當於9.7座核四廠的總發電量,其中宜蘭約7.4GW、花東15.1GW、大屯山2.9GW。地熱是穩定的能源,政府應協助民間加速推動,作為再生能源的另一個選項,讓台灣能源更加多元、自主。
原文連結
2019.03.18
探討
[探討]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20190318-陳慈美)
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
能源轉型是潮流更是機會 台灣想何去何從?
文: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顧問)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99期,2019/3/18)
2018/11/24與九合一選舉合併舉行的公投,其中三個跟能源相關的議題過關,引發許多後續討論和不同陣營接下來的行動策略。即便教會團體,大家立場光譜之極化,跟整個社會並沒有太大差別,我們並沒有所謂「基督教對能源議題的看法」。
延續性政策 無端成為政治對立犧牲品
從歷史回顧,2017年4月修定的《能源發展綱領》,應該是從2002年通過《環境基本法》、2012年10月核定《能源發展綱領》、2014年4月政府宣佈核四封存、2015年1月召開「全國能源會議」、2016年5月《環境基本法》「經濟部施政重點」等過程才逐漸形成的,並不是突然出現。
換句話說,我國能源轉型的規劃其實是具延續性,卻因公投與選舉綁在一起,環繞在政治立場的對立,扭曲真正問題的討論,實在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該有的表現。
第三次工業革命 掌握先機或慢人一步
事實上,全球處在能源轉型關鍵時代,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因此,在《能源發展綱領》前言就提及,能源政策的核心價值,應兼顧: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四大面向共同治理與均衡並進,以促進能源永續發展。2002年通過之「環境基本法」明定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之政策方針,全面推動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之能源轉型,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
而且,面對2015年立法通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及COP21 通過之「巴黎協定」,我國必須掌握綠色成長契機。因為,能源安全涉及國家安全,轉型過程中需以確保國家能源供應與安全為前題,規劃各類能源在各階段的合理結構,並加強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及政策風險溝通,確保過程順利與公平正義之落實。
攝影師: KML ,連結: Pexels
評估長遠未來 德國選擇廢核之路
台灣跟德國同樣是立法廢核的國家。2018/09/18在台電舉辦的「台德核能對話──德國巴登符騰堡邦核能除役35年經驗與能力」,有台電工程師、原能會核管處、清大核工所的學者專家作報告,與多位德國核電專家交流對話。整天的研討會,主要是除役工程專業的交流分享,但是,其中仍有幾項重要資訊,值得在此與一般讀者分享。
簡述德國廢核歷史如下:1986蘇聯車諾比發生事故,德國反對核能的綠黨在1998年和社民黨結盟,拿下國會過半席次,「去核」的政策逐漸明朗。不過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才真正成為促使德國廢核的最後一根稻草,加上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使德國政府廢核政策更堅定,將於2022邁入「非核家園」。
而當天德國學者提到的兩個資訊,令與會者印象深刻,也引人反省: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核廢料若沒有妥善處理,將會是留給後代的沉重債務,甚至陷後代子子孫孫於困境、絕境!在強調「代間倫理」(Inter-generational ethics)的當代社會,我們更是要期許自己做個福蔭子孫的長輩、前輩,讓他們可以選擇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生活。
該圖片由enriquelopezgarre在Pixabay上發佈
綠能產業創新必要 台電亦表相同觀點
2018/11/02由產業界舉辦的「能源轉型與綠能產業創新研討會」中,台電綜合研究所的報告提及:「台灣地狹人稠,民生產業皆無法承擔核災風險;核廢料持續增加,儲放問題未解;核電除役時期冗長,且成本不斷增加,持續使用核能,台灣能源、產業及環境難永續發展。我國化石能源發電占比高(85%),無法順應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趨勢,維持產業國際競爭力。透過提升自主能源,擴大內需提供場域,以拓展本土綠能商機。」
該報告亦提及國家能源發展綱領「能源安全」構面之四大主軸:「創能、節能、儲能、智慧系統整合」。呼應德國資深顧問在2018/09/18核能對話會議中所強調的前幾個重點:「節電、儲電、提昇電力傳輸效率、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幾項都是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至於「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一項,則有賴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同心完成。我們也的確已經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成績,並期待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看世界能源產業趨勢 轉型是潮流
2018/12/21「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國際能源與核能產業分析師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在台大社科院舉辦「從世界核能產業趨勢看台灣能源轉型」講座,他曾於1997 年獲頒「另類諾貝爾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當天演講內容有下列幾個重點;
從全球來看,2017 風力發電增長17%,太陽能增長 35%,核電增長 1% (主要是因為中國核電成長 18% )
歷史顯示,1976 年是反應爐機組動工數量的高峰,全球44 座於當年動工,2017 年則為5 座, 2018 年 2 座。
從1970 到 2018 年中,總共有 94 個(佔總數 12%)興建計劃分別於 20 國在不同階段停建或暫緩。
以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轉型,目前在國際間獲高度支持,一個完全由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能源趨勢。
對抗全球暖化確是世界趨勢,但非常確定的是,核電廠絕對不會是減碳的最佳選擇。
攝影師: Pixabay ,連結: Pexels
與時俱進的信仰
對教會而言,若能從推動環境教育講座、成立關懷小組與民間團體聯繫,甚至可以考慮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參與社區再生能源的網絡,帶動信徒關心並為社區帶來改變,都是非常重要的新事工。
鄭仰恩牧師新書《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副標「多元開展、與時俱進的信仰旅程」,提醒我們要以「民主知識份子」(democratic intellect)的謙卑態度,在當今紛雜的社會議題中學習分辨、取捨。書中指出:「基督教傳統本身就是多元的…歷世歷代不斷在無數的新實況中『重塑自身』(reinvent itself)…面對傳統…要具創意地『重新發掘』(retrieve)傳統,並將之連結於當代的經驗與世界裡。」
這時候,我們更應該以信仰的反省參與民主台灣各種社會議題討論,以新的眼光和視野,轉化並改造社會,讓台灣告別灰電(火力、天然氣、核能發電),迎向綠電(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生質能)!
2018.07.23
探討
[探討]成為能源共同生產者(20180723-陳怡潔、黃淑德)
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二)
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
採訪整理:陳怡潔
主講:黃淑德(主婦聯盟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65期,2018/07/23)
成為能源共同生產者
剛談到的是政府政策,而現在我要談的是,在能源轉型中,公民該怎麼做?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從食物跨到了能源,兩年前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去年在苗栗頭份一位社員家的屋頂,建立了合作社的第一個太陽能發電屋頂「天空一號」。
電價世界第三俗 節電無感
為什麼我們要用能源合作社的方式行動?因為我們認為人民應該有第三種選擇。台灣的人均碳排量非常高,2300萬人口的碳排量約占全球1%,因為台灣電價非常便宜,電價大概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以台灣GDP和生活水準來說,我們的電價竟然如此廉價,這也呈現出,從廠商到一般民眾,其實很少有機會去思考如何節約用電,因為節電的誘因太小了。
而政府和媒體都創造了一個困境,給我們太少的選擇,他們告訴我們,不然就用深澳火力發電廠,不然就用核電,不然就是缺電,不然你想怎樣?他們沒有給我們第三條路可以挑選,但人民應該有自己的第三選擇,而且能源使用和我們的生活舒適度息息相關,應該不是一種妥協、或倒退到更貧窮的年代,認為節約就等同犧牲、忍受不便,其實,我們的生活和行動,可以不要等待政府,不要等待一個良心企業的出現,人民可以自己行動。
圖片由Colin Behrens在Pixabay上發佈
想要的自己來 何須等待
主婦聯盟長期推動共同購買運動,共同購買就是集結我們的購買力,變成議價力、採購力,這力量可以影響環境、人的思維與行動。我們把能源視為跟食物一樣,當我們想要綠電,但不容易買到,就自己發電吧!所以2016年我們籌設了能源合作社,開啟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宗旨是創能與節能。
目前綠電合作社的社員有187人,本金約460萬元。合作社想做的就是創造社區能共同擁有、使用的能源,並進行創能節能的教育。我們推廣的公民發電,是尋找適合的屋頂、募集資金、簽訂屋頂/土地租賃條約、建置太陽能系統,然後並聯回電網供地區使用。而合作社的經營原則是社員共同所有、共同營運,採用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不以營利為目的,重視社區價值。公民的行動和企業的行動不同,企業是為了獲利,而我們想要的是藉由行動來改變思維。
屋頂太陽能 創能節能兼得
台灣夏天都在想盡辦法抵擋陽光,然而善用屋頂就可以發電;太陽能板裝在屋頂,能降溫又隔熱,平均可降溫2~3度,甚至5度,且單單只是屋頂降溫,就能讓頂樓用電量降低。我們的第一個太陽能屋頂「天空一號」,是一個在社員家頂樓的小屋頂,但在申設過程中,也親身了解到申設過程的複雜、政府官僚給的難題。太陽能板實際施工時間只有兩週,但整個申設過程花了一年的時間。
該圖片由Markus Spiske在Pixabay上發佈
申設過程雖不容易,但我們認為人民有主動的權利,當年因為想吃乾淨安全的食物,所以我們成立消費合作社;而想要用沒有環境負擔的電力,也是基於同樣的權利,所以主婦聯盟在從事環境倡議30年後,決定成立這個新組織。
購買=選擇 投永續未來一票
我們一直在談地產地消,要吃在地、當季的東西,但我們的能源,所有原油、煤、天然氣都是海運而來,中東國家的政治衝突、台海被中國封鎖的風險等等,都會影響台灣的能源採購,但台灣的風、水、地熱,都是善用自然條件,就可以創能的。
當消費者集結在一起,就能從消費者變成能源的共同生產者,共同生產的電力可以在社區被使用,就像社區菜園的菜,不需要遠距離運送,家中屋頂產出的電力只要併入電網中,就能讓鄰近的社區用電戶使用,並且能善用目前政府鼓勵再生能源的固定電價收購制度。
該圖片由Pexels在Pixabay上發佈
透過合作社讓公民參與發電,讓民眾用小額的金錢投資發電,就像買東西一樣,是一種用鈔票投票的方式。所以,你也可以把存款裡的一小部分拿來投資太陽能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板」,成為一種實踐綠色生活的行動。
已獲《台灣教會公報》授權轉載https://tcnn.org.tw/
─────────────────────────────────
【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之二: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成立20週年,TESA與多個單位於4月世界地球日至6月的環境關懷主日之間,在濟南教會舉辦「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主題涵蓋RCA工殤、環境運動、社會責任、能源轉型、低碳生活等。本文為當時講座內容整理。
2018.07.23
探討
[探討]創造能源轉型新未來(20180723-陳怡潔、林子倫)
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一)
台灣能源轉型的政策與挑戰
採訪整理:陳怡潔
主講: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65期,2018/07/23)
台灣電價世界第三低 總碳排占全球約1%
台灣僅有2300萬人,但總碳排量占全球約1%,而台灣的能源80%由海運進口而來,但電價卻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2016年起,蔡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訂下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目標,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我們的電力供應和電價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創造能源轉型新未來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能源轉型?全球減碳和非核家園是重要的觸動因素。非核家園的推動始自1980年代,台灣的能源轉型目標是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因此,蔡政府從2016年5月開始推動能源轉型政策,以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和社會公平為核心價值。
攝影師:Miguel Á. Padriñán ,連結:Pexels
另外,政府也推動《電業法》修正,要讓台電的角色開始改變,過去已經將發電端開放給民間企業,但配售仍掌握在台電手裡,目前要買綠電都還是透過台電。而《電業法》修正目的是要逐漸開放售電業,未來,除了輸電的電網還是國家掌控之外,希望今年或明年,台灣就能有新的售電業者出現,讓市場更活絡。以後購電就像買手機一樣,可以尋找不同方案,希望6到9年後,台灣就能有所改變,促進電業和能源的轉型。
今後趨勢 核電成本不斷上漲
如手機、記憶體等所有技術發展,初期一定都比較貴,但現在越來越便宜,這是技術發展很正常的模式,不過,核能卻是唯一不會越來越便宜的技術,因為當一次核安事故發生,對安全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成本就會提高,加上核廢料處理問題,所以核能發電會越來越貴。
電價上漲? 燃料價格才是主因
民眾可能認為能源轉型會使電價上漲,但事實上,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是設備投資和燃料價格,我們現在有80%能源還是依賴石油等化石燃料,所以國際油價上漲也會牽動電價。
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不是能源轉型,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電價波動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們過度依賴化石能源。能源轉型當然需要成本,但說能源轉型是造成電價上漲的原因,有點倒果為因,因為能源轉型目的在於不要再這麼依賴化石燃料。我們甚至可以預估,當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發展到30%、40%或50%的時候,我們的電價可能會下降,因為設備投資成本已被攤提,而風力、太陽能、地熱不需成本,電價將不再受全球能源價格波動的外在影響。
而這也是為何美國、德國等國家都希望能源自主的原因,例如德國的能源自主,能讓他們不受俄羅斯在冬天切斷天然氣供應的威脅;美國的能源自主,能使他們降低對中東產油國家的依賴,對中東政治問題就能有不一樣的解法。
當負擔「外部成本」成為必須 綠能更便宜
再生能源的價格會越來越有競爭力,因為其他種類的能源會開始需要負擔外部成本,例如火力發電的燃煤很便宜,但其實外部成本是轉嫁到健保費、空汙問題上。
現在的缺電、跳電常常不是因為電力真的不足,而是因為電網系統的問題,台灣上一次真正嚴肅面對這個問題,是921大地震讓我們看到了台灣南北電網的脆弱,而現在新的問題是,台灣目前的電網,是否能適應當前氣候變遷的挑戰?所以,現在的跳電等電力供給問題和能源轉型沒有直接關係,關鍵在於如何去強化電網中脆弱的部分。
台灣風電全球廠商爭 為什麼?
離岸風電是老天給台灣一個非常重要的禮物,台灣海峽的狹長位置帶來強勁風力,使台灣成為全球前十大優秀離岸風場,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這次離岸風電競標,全球前幾大風電開發廠商都來投標的原因。
該圖片由Detmold在Pixabay上發佈
有人說離岸風電是政府要投資2兆,但其實我們引進德國的FIT躉購制度(綠電保價收購制度,Feed-in-Tariffs, FIT),乃是設備由廠商自行投資,發出電後,政府再購電,用電費補貼來攤提投資成本,也能確保業者長期穩定發電。有人擔心若發生颱風吹倒風機而造成無法發電的情況,怎麼辦?一支離岸風機要投資十幾億,若發不出電就拿不到錢,所以廠商一定是評估過後覺得可行才投入。從德國、英國、荷蘭等國FIT發展風電的例子來看,都是初期用較高價率來補貼,但未來隨著產業逐漸成熟,價格就會慢慢下降。
尖峰光電發電量 超越核一機組
光電的發電型態其實和台灣用電型態較一致,因為夏季是用電高峰,而光電也是在夏季發電能力最大。到今年5月初為止,台灣已經有超過2GW的太陽光電併網,在尖峰時間的發電量,其實已經超越核一機組的發電量,真的是事在人為。去年政府也提出了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方案,有六個縣市參與。而在技術端,台電也成立了公民電廠的小組,希望能有更多民眾參與 。
該圖片由andreas160578在Pixabay上發佈
節能x創能 雙管齊下
除了創能,節能也是能源轉型的一大重點。節能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透過管理層面來做。節電是最好的投資,不是要降低生活水準,更不是不開冷氣、回到原始時代,而是在舒適的環境下,透過管理,做更有效率的運用。例如台灣大學一年電費約5億,但專家評估表示,若透過有效管理,甚至不需要更新設備,就能年省6%電力,也就是能省下經費3000萬元。我們有理財等各種管理師,而未來「理能」專家會越來越多,例如現在民間就有所謂「節能風水師」。
已獲《台灣教會公報》授權轉載https://tcnn.org.tw/
─────────────────────────────────
【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之二: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成立20週年,TESA與多個單位於4月世界地球日至6月的環境關懷主日之間,在濟南教會舉辦「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主題涵蓋RCA工殤、環境運動、社會責任、能源轉型、低碳生活等。本文為當時講座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