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Category
2017.12.20
時事
[時事]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20180130-更生日報)
  2017/12/20 台東發展綠能合作經濟論壇記錄。目前政府推動綠能時,仍採「綠能資本化」路線,優先收購財團綠電,補貼財團利益,導致目的只剩「競逐利潤最大化」,結局反而犧牲環境或人民權益。  原文連結    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 第六場未來台東論壇─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 記者蕭道田/報導 更生日報 2018/01/30 圖:吳松霖分享台東要如何制訂的地方自治立法來發展綠能經濟。(記者蕭道田/攝)     寶桑教育基金會於十二月二十日在台東美術館文創教室舉辦的第六場「未來台東論壇」以「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為主題,論壇由寶桑教育基金會饒慶鈴董事長主持,邀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濁水溪綠能生產合作社共同發起人吳松霖、達魯馬克部落青年團團長Cegaw Lrakadrangilra(古馥維)分享發展綠色合作社經濟的經驗以及如何用綠能經濟讓年輕人返鄉。   綠能資本化路線   饒慶鈴表示,現在中央政府推動的綠能是採取「綠能資本化」路線,利益由誰享,是人民還是財團?國家優先收購財團綠電,補貼財團利益,人民望之興嘆,競逐利潤最大化,犧牲環境或人民權益。她認為,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財團為輔助培力,讓人民有機會、有動力、有能力,政府獎勵、支持、扶植公民電廠或綠能合作社,如此才能真正推動綠能。   合作社型公民電廠   「開一條綠能服務的新路徑就是成立合作社型的公民電廠」黃淑德主席說,二○一五至二○一六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破紀錄已從四○○PPM增加至四○三.三PPM,維持地球的九大系統已有三項超過限度,包括生物多樣性消失、氮循環超載、氣候變遷,因此為維繫地球與人類社會的維生系統,創造一個安全、公義的人類生存空間就是要成立「合作社型的公民電廠」   黃淑德表示,合作社(Co-operative)是由社員依共同需求、共同意願,實踐互助合作與民主治理理想,所集結成立的法人事業體,每位社員都是合作社的一份子,也是合作社的共同所有人,社員出資、利用、參與,正是支持合作社缺一不可的鐵三角。   怎樣才算「公民電廠」?黃淑德說,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創造能源,把消費者與共同生產者合為一體,市民共同經營發電廠,透過市民的出資和捐贈,以地區為主體,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推動能源的地產地消,建構能源自治與低碳社會,同時提供環境學習與教育的場所。   德國綠色和平   黃淑德舉例,德國最大的綠能合作社「綠色和平」,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二四○○○社員(資金來源&用電戶),供電(零售):十一萬客戶(其中九○○○是企業),子企業 Planet Energy 裝置發電設備(十一座風力發電機、三座太陽PV場)共產生六十五MW,並發展綠色儲能(風能、氫能、甲烷)年營收一億歐元。   制訂能源自治條例   黃淑德強調,要推動「公民電廠」地方政府必須制訂能源的地方自治條例,讓投資獲益留在本地、社區,讓新興的綠能發電業者,可以公平進入市場,訂定公民電廠的具體目標,鼓勵更多社區參與,成為能源轉型的基礎,讓再生能源創造就業機會,協助所有社區安裝、維運、所得分配,如此才能永續經營。     縣民參與綠能經濟 「台東要如何制訂的地方自治立法來發展綠能經濟?」,吳松霖建議,發展友善生態環境、保障國民健康、能源在地自給自足自主、青年返鄉安居樂業、縣民參與綠能經濟。   設立發展綠能基金   怎麼解決資金籌措問題?吳松霖說,設立「台東縣發展綠能基金」,政府獎勵、支持、扶植綠能公民電廠及綠能合作社,並興建勞務合作社,提供優惠或無息貸款,補助綠能合作社營運第一年內之人事費用。   發展綠能科技與經濟   如何培育人才?吳松霖說,於各鄉、鎮、市設立學校,期長培訓組織工作者、社務人員、技術人員、營運幹部,並補助各大專院校及成人教育機構,讓更多人來參與,還有每年到全縣各社區巡迴綠能推廣教育,成立綠能科技暨經濟研究發展中心與各大專院校合作,研究發展在地資源之綠能科技與綠能經濟,如此才能讓台東發展綠能經濟。   青年返鄉安居樂業   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如何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古馥維說,薪資凍漲、物價上漲(財稅大數據中顯示,全國一二九萬人,月薪不到二.三萬),旅外的青年花費越來越多,政府又漠視勞工保障權益,換個方式來思考其實離鄉為了要「返鄉」。達魯瑪克有得天獨厚的祖傳傳統領域自然資源,並取得在現代社會立足的經濟來源,可以兼顧環境生態知識分享與保護,並獲得部落社會的支持與認同,達到永續經營下的自我治理。  原文連結 
2017.07.14
時事
[時事]公民電廠,如何可能?(20170714-綠色和平)
  如何不坐等政府,以「公民之力」、「實際地」推動能源轉型?  當從開口說,變成動手做時,「人財」的發掘、確保就是最重要課題。來聽聽德國經驗,並了解台灣的現狀。  原文連結    公民電廠,如何可能? 綠色和平 專題報導 2017/07/14   7 月 5 日晚間,綠色和平舉行了一場有關再生能源的聚會。兩位主講人馬賽爾與黃淑德,分享經驗,討論德國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與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如何實踐公民參與,翻轉能源現狀。   蔡絲婷(綠色和平能源專案主任):   歡迎!很高興這麼多人願意花時間了解臺灣再生能源的發展,與公民電廠售電的實務經驗。今晚,我們邀到「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Greenpeace Energy)的政策溝通長馬塞爾(Marcel Keiffenheim),分享實務上的建議與更多想像,也很榮幸邀請「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女士,跟大家對話,分享臺灣公民電廠發展到哪裡?如何參與?又有哪些挑戰?     綠色和平在臺灣自 2014 年起開啟能源專案。我們發布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用電報告,要求資通訊產業從源頭加入再生能源。2015 年,也針對電信三雄與雙 A(宏碁 Acer 與華碩 ASUS),在施工中的資料中心場址做了行動,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資料中心用電量龐大,發電方式是可以選擇的。我們要求臺灣企業跟進,甚至做得更好。   © DUpisces / Greenpeace     去年開始,在《電業法》訂定過程中,綠色和平也看到更多機會,我們關注《電業法》的相關子法訂定,並加入討論。今年初,也發布第二版《點擊綠》報告,不同於第一版只討論臺灣的資通訊產業,新版報告中做了全球的比較,加入美國、中國與南韓的企業,看看相較之下,臺灣企業到底表現如何。     針對企業之外,推動能源轉型,其實更需要公民的認識、參與,甚至是專業投入。很高興邀請到兩位主講者,分享臺灣的公民可以如何參與?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中,公民又是如何參與?   黃淑德(「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大家晚安!我認識綠色和平,早自我在美國當學生、後來工作時,透過訂閱當地綠色和平的刊物。我在其中看到鹿港反杜邦運動的訊息,以及知道主婦聯盟這一個女性的組織。後來我成為主婦聯盟的志工,進而參與更深。早在 2003、2004 年,當時綠色和平在香港推動反對基因改造食品,對於反基改議題、怎麼做公眾倡議,其實是透過綠色和平,也算認識綠色和平的一些老幹。綠色和平在全世界的環境運動,有一個標竿角色,很多行動讓人印象深刻。 © DUpisces / Greenpeace     去年起,我一直在跟絲婷談,綠能發展如何由公眾引領?今年有機會真的把Marcel請來,是好的時機。尤其自 2014 年「反服貿」運動,到後來林義雄以絕食促成核四封存,去年開始,我們覺得 2025 非核家園好像是可能的。民眾、官方的態度都開始轉變,有機會把幾年的反核能量,轉換成更正向的能源翻轉。我們做了些小小努力,希望透過分享,得到大家的反饋,更多人一起走。   馬賽爾(「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政策溝通長):   大家晚安。我在綠色和平能源主要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跟媒體溝通,另外是公關與研究方法與方向制定,形塑如何跟大眾溝通,也讓政治人物更了解我們。在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我們有工程師、資訊專家,任何電力公司需要有的人我們都有。     德國發展公民電廠的契機,一切都因為德國傳統電力公司對再生能源不感興趣,毫無作為。再生能源有兩個特色,一個是非常乾淨,另外是適應調整能力非常強,任何人都能參與。比如說,要是你沒有太多錢,那就在自家屋頂裝太陽能板。如果你錢比較多,或聚集一群人一起出資,說不定就可以開發小型或大型的風力發電廠。我們知道這在傳統的煤電廠是不可能的,因為動輒需要數十億歐元的投資。再生能源因為乾淨、永續,並且能讓公民參與其中,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因此帶來新局面。   蔡絲婷:但發電到底跟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在德國,是如何跟民眾溝通再生能源的好處? 馬賽爾:   再生能源在德國的形象非常正面,曾有民調指出,90% 的德國大眾對再生能源表達支持態度。但如果換個方式問,你支不支持在自己社區、自己家附近安裝風力發電機組?支持率就會大大下降,只有 56% 的人支持。我想這就是人性,各國的人都是這樣子的。我們的經驗是,如果人可以主動參與到再生能源的開發,他們對這樣的開發案的看法,就會轉為比較正面一些。   © DUpisces / Greenpeace     想要更多人加入,就要告訴他們,這為什麼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只要告訴他風力能產出多少電,也要告訴他,就經濟上可以獲得什麼好處,比如,開發再生能源電廠,他們的電費就下降了,或是他們可以成為共同投資人,享受一部分利益。希望民眾把再生能源想成是一件正面的事情,不能只進攻他們的心智,也要攻進他們的錢包,因為這就是人性。   蔡絲婷:那麼,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的營運模式是什麼? 馬賽爾:   綠色和平能源一開始是非常小的公司,資金來自為數不多的社員,1999 年成立時客戶只有 186 位,社員也不多。一開始我們專注於零售業務,說服大眾成為綠色和平能源的客戶,因為跟公眾溝通是我們最擅長的,至於其他,就外包給外部的專家。隨著慢慢成長,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我們把越來越多業務納進公司本身的營運之中。現在,整個電力的供應鏈都有涉足,除了沒有自己的電網之外,從發電、電廠開發的融資,到電廠開發的營造還有營運,還有購電、平衡供需,最後跟客戶收費,都有參與。     我們的工作有兩個層次,首先是電力供應商,提供良好服務。但我們不只提供綠能給客戶,也希望改變整個電力系統,因為只改變客戶的電力是不夠的,我們要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要多少時間?這就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所以我們也要跟政治人物溝通,這也是我本人工作的一部分。   蔡絲婷:從 180 位會員到 23,000 位、並提供電力給 13 萬消費者,過程中有哪些困難與挑戰? 馬賽爾:   首先是電力看不見摸不著,很難跟人溝通。比如一顆蘋果,你一吃就知道好不好吃,但你無法讓人一眼看出來這是不是再生能源,是不是好的電力。要解釋這個概念是困難的,因為不是你跟我們買了再生能源電力,我們就把再生能源送到你家,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不管怎樣,你的電力都是從電網裡來,而你的電網的電哪裡來,無法一家一戶去決定。用個比喻,就像一座湖泊,如果注入一座湖泊的河都是髒水,那樣大家喝到的都是髒水。但如果能把其中一條河變成乾淨的河,那樣就可以影響整座湖泊的乾淨程度。當越來越多人可以讓河流變得更乾淨,這整個湖、所有人喝到的水都會越來越乾淨。     所以一開始買綠電時,大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電網裡面所有的人買綠電。一開始要溝通這件事不容易,但這是做得到的。因為一般人可能不願意付太多錢,但會願意多付一點錢來支持綠電,只是我們要找出人們願意多付多少。所以我們必須多了解一般人的想法是什麼,不要因為一般人的想法,然後就對他們生氣。即使只願意多付一點點錢,那也沒有關係。   © DUpisces / Greenpeace     但現在一件好事是,綠色和平能源提供的電力,比起德國一般平均,並沒有更貴。雖然並不是市場上最便宜的,但很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知道這些錢可以為當地帶來改變,也間接推動了能源轉型,所以消費者願意買單。德國有 1,100 家電力公司,而我們的售價跟平均差不多。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不能只賣綠電給有錢人,只賣給有錢人,你也許找得到一些客戶,但要改變世界,那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蔡絲婷:除了價格問題,大家最常問的是,沒有太陽或風力的時候要怎麼辦? 馬賽爾:   要用再生能源,我們不僅是要價格可以負擔,我們還要它穩定、安全。幸好這三個特質其實可以兼顧。15 年前德國的再生能源只佔 3%,現在已來到 33%,並且不斷成長。官方目標是在 2050 年達成 80%,我們預期,到了 2050 年的水準還會更高。再生能源佔比越高,用電中斷的時數是越來越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再生能源電廠的規模是小的,比如 10 支風機、100 支風機故障,對整體的電力供給沒有太大影響。但燃煤就不一樣了,一個燃煤機組故障,電力供給可能就少了一個 Gigawatt 之多。再生能源是量大的小型發電機組,相對安全。     在德國,主要用的是風力和太陽能,所以也要注意間歇性的問題。臺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未來也許可以透過地熱解決間歇性問題。德國採用的方法,首先是需求管理,將需求集中在太陽能、風電最多的時候,第二是做儲能。綠色和平能源在長期儲能著墨非常多,現在一年已有三、四週發電量遠遠超出需求。目前再生能源佔比33%,未來當佔比更高,餘電情況只會更嚴重。現在當發電量過剩,我們會用餘電電解水,電解成氫氣與氧氣,生成的氫氣就是再生的燃氣,可用於發電。德國因為有完備的天然氣網路,可以儲存三個月份的用電量,因此不但安全,成本也很低。   蔡絲婷:謝謝馬賽爾分享德國的經驗。想請問淑德姊,臺灣的公民電廠怎麼運作?臺灣,真的需要公民電廠嗎?   黃淑德:   臺灣的反核歷史有 30 年。過去都一直很悲情,不知道何時能結束,這幾年來終於找到轉機,思考未來要往哪裡去?在福島核災之後,好像周遭國家也開始動了,甚至福島也正在積極投資自己,轉向再生能源。臺灣從核四封存,到核一、核二廠要除役,從唯一一家「怪獸電力公司」專賣,人民沒得選擇,到現在有新的可能性。除了技術發展,還發現原來臺灣海峽是很好的風場。這幾年來,我們學習到的經驗是,過往生命中充滿不可以、不可能,現在,我們開始在找「能」如何「可能」。   © DUpisces / Greenpeace     公民電廠,讓能源民主成為可能。感謝「一人一千瓦」,感謝「陽光伏特家」,感謝彩虹餐廳的洪老師,感謝社大,有不同的地方的人,在過去五、六年來開始傳遞一些訊息。也讓我們反思,現在能源教育缺少哪一塊?談食物,我們會談食農教育,談我們跟農地、跟農人的關係。但是,人人都要用能源,我們竟然從來不曾盤點任何跟誰的關係。尤其臺灣的能源 98% 靠進口,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當能源七成以上仰賴進口,還會覺得安全。     很少人知道,電費結構怎麼訂出來的。去年能源局有個「電價審議委員會」,我們作為民間代表參與,發現電費的結構存在很多的黑網。包括電價現行結構竟然八成是燃料費,而可怕的是,為什麼政府體系對再生能源的推動是處處限制?再生能源推動目標就官方的解讀與執行,是把低標當作高標,不得超過。請問,你會限制家裡的孩子考試只能考 60 分嗎?當然不會,當然要考一百分。很多普遍流傳的有關再生能源、或是核電是最便宜的訊息,未來,請大家盡量從比如「環境資訊協會」的電子報,多多了解,重新學習。     我們現在要開始把對能源的學習,當作另一種全民運動。你會在意你吃的東西,但你在不在意關於能源,現在進行中的改變、法規,有哪些可能性?對能源,我們也可以開始警覺、學習、討論,促成可以選擇用綠能的環境。   蔡絲婷:再生能源是分散的、小型的與在地的。那麼,臺灣的公民電廠發展現況與目標是什麼,一般人又可以如何參與? 黃淑德:   再生能源發展的法源依據,其實是 2009 年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這之前將近十年,都是用官方的示範計畫。那個年代光電板、風機都是昂貴的。臺灣明明是太陽能電池的製造大國,可是用在本地的裝置只有 1-2%。換句話說,都是外銷。臺灣在光電產業的製造前端,製造晶圓耗水、耗能,為什麼沒有自用?就是過去外銷導向,官方政策、設定目標時欠缺了某些思維與統整。   © DUpisces / Greenpeace     在臺灣,當問題從反核,轉向要如何補足核電廠除役後的不足?那就不是官方的責任而已,而是每個民眾的一個參與機會。     如果再生能源只是大企業、外資、銀行在玩,而沒有改變臺灣一向對於能源的漠視,如果我們繼續習慣全世界第三便宜的電價,都不利能源翻轉。習慣便宜、只要便宜就好,將阻礙前瞻式的改變契機。公民電廠的重要性在此。如果我們認知到這對下一代、對我們自己的老年,都很重要,希望有更合理、公平的社會,那麼公民電廠,就是一個落實的、有意義的行動可能。     現行哪些法規,限制了我們對能源的參與?我們希望要盤點。不論是《電業法》,還是建築法規,或是能源設備相關法規,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機會,把自己放在學習、準備想要參與的角度。當越多人用這樣的心態,我們比較有機會創造屬於臺灣,新的能源使用的狀態。   蔡絲婷:今天我們非常感謝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的會員,與綠色和平的會員一起花時間了解能源轉型的德國經驗與借鏡,期望每一位民眾都是改變臺灣能源的推手,一點一滴,從你、從我開始!    原文連結 
2017.05.24
時事
[時事]從水庫到你家屋頂 人人都能發綠電(20170524-天下雜誌623期)
  電業自由化上路,大至企業小到個人,可以自由投資、買賣再生能源,當能源轉型成顯學,人人都能成為綠電螞蟻雄兵。  原文連結    從水庫到你家屋頂 人人都能發綠電 文:劉光瑩 《天下雜誌》623期 2017/05/24   今年開始,用電也能像上市場買菜,愛吃什麼就買什麼。電業自由化上路,大至企業小到個人,可以自由投資、買賣再生能源,當能源轉型成顯學,人人都能成為綠電螞蟻雄兵。   五月初夏,高雄燕巢阿公店水庫豔陽高照。水面上漂著一片鐵灰色龐然大物,靠近一看,居然是面積一公頃、兩個籃球場大的太陽能發電模組。   這是經濟部水利署首個水庫漂浮太陽能的標案,第一期二.三二MW(百萬瓦)預計六月底完工,明年還有第二期。   大至企業小到個人,近來紛紛加碼投入太陽光電,響應經濟部二○二五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到二十GW(吉瓦)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也祭出太陽光電兩年推動計劃,目標在明年中新增一五二○MW設置量。   阿公店水庫的漂浮太陽能場,就是這螞蟻雄兵的一支。支撐這八千多片模組的,是由法國太陽能科技公司夏爾特拉(Ciel & Terre)設計的兩萬多個特製浮筒。建置完成後,每天可供給一千三百個家庭。   辰亞能源專案總監游祥益說,此案結合營造、水上工程、系統配線、浮筒等專業。最困難的是不能以固定裝置破壞水庫底部,他們用灌漿水泥做成兩公尺立方、重六公噸的沉錨,固定太陽能板和浮筒。「水泥灌漿脫模加上乾燥要三十天,光這一○六顆沉錨,就花了兩個月,」他說。   他相信再生能源、分散發電是未來趨勢。「再生能源也許不能取代基載能源,但夏天用電尖峰正好是太陽光電效率最高的時候,」他充滿信心說。   當能源轉型成顯學,投入綠電企業愈來愈多,還有社會企業把群眾募資運用在綠電。 圖片來源:劉光瑩   我家屋頂也有發電廠   由台大社會學博士陳惠萍創立的綠點能創,一六年推出台灣第一個綠能群募平台「陽光伏特家」,奠基於電價躉購制度,將參與單位分割至一片太陽能板,一萬多元就能成為電廠合夥人。   在台南新營開洪家莊牛肉麵的洪志賢,想著要在透天厝屋頂裝太陽能板已久。「一聽到簽約二十年就遲疑,」他說。後來太太一語驚醒,「你十年前猶豫到現在,如果當初有做,現在都走一半了!」又因為女兒在陽光伏特家任職,他爽快答應加入群募,稱為「擔仔一號」。   洪家出租屋頂裝設四十四片太陽能板,總建置容量十二千瓦,今年三月已開始分配賣電收入。   「如果整個社區屋頂都發電自用,火力電廠就不用發這麼多電,空污改善,我們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讓家戶用乾淨的電,」這是洪志賢告訴好奇鄰居的說詞。   電力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除了把太陽光電作為投資標的,有另一群人更切入經營綠電合作社。他們是認購了洪家二十塊太陽能板的主婦聯盟基金會。   蔬果合作社起家的組織,為何做電業?「出發點是一樣的,希望台灣永續發展,」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人民可以自由選擇食物購買,但能源長期以來只有政府與特許企業參與,然而今年出現改變契機。   電業法修正通過後,放寬再生能源發電可自由買賣,讓主婦聯盟看到一條新路。他們希望把蔬果「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合作社型態,推展到能源,在今年創立了「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希望人人可參與發電。   「要擺脫對石油依賴,綠能是人人可參與的路,」黃淑德說。   綠電合作社與陽光伏特家的差異,是人脈關係更緊密,推廣力道更大。目前社員雖只有一百多人,黃淑德希望慢慢擴散,德國已有八百個綠電合作社。   螞蟻雄兵也有路障。游祥益和陳惠萍認為,建置發電模組容易,就怕有案場沒饋線。游祥益就說,水利署考慮招標漂浮太陽能的牡丹水庫,恐怕得接十公里的饋線才能接入台電電網,線成本就要兩億台幣。   當綠電變全民運動,基礎建設該由誰來埋單,是綠電小蝦米現階段最希望釐清的問題。(英文版請見english.cw.com.tw)  原文連結   
2016.03.01
探討
[探討]為了2025的永續台灣 發起公民綠能合作社(20160301-黃淑德)
為了2025的永續台灣 發起公民綠能合作社 文:黃淑德(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 ( 原載於《主婦聯盟》會訊271期,2016/3/1)   共購23年 化懷疑為信任   23 年前,主婦聯盟以「共同購買」來推動綠色消費,在食的不安與環境惡化中找到一條更多人可以參與的翻轉之路。我們一路邀約、克服自己及周遭人的懷疑,建立信任,所設立的消費合作社目前已經有 6 萬名社員。     2015 的《巴黎協議》[註1]後,我們希望再開一條人人都可以參與「能源轉型」的行動,作為我們告別核電,廣邀公民參與綠電的第一哩路,希望 10 年後,我們的生活可以從容選擇使用綠色的電力,實現不使用核電的生活。   [註1]《巴黎協議》  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新通過的國際氣候協議,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   能源革命20年 再生能源普及化   能源與食物都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絕對依賴的,人民可以自由參與食物的生產與選擇購買,但能源長期以來只有政府與特許大企業才能參與。     過去 20 年,一場新的「能源革命」已經快速發生,技術與價格逐漸被市場接受,能源的市場自由化,許多國家漸漸開放讓小型團體與業者參與電力與能源的生產清潔能源,或稱為再生能源(簡稱為RE)。 攝影師: Carl Attard ,連結: Pexels   糧食與能源自給率 日本與台灣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約 40%,能源自給率約 4%。台灣糧食自給率 34%,能源自給率比日本更低,扣除水力發電,台灣的風能與太陽能佔不到 1%。台灣每年花在購買國外能源佔 GDP 的 9~12%,台灣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是 99.98%。     台灣有世界級的風場,中南部有絕佳的日照天數,但是官方一直告訴我們「台灣是能源匱乏的國家」!因為石化與核能的企業仍然擁有極大的媒體與政府影響力,所以新聞充斥着再生能源太昂貴、不能成為基載電力等等的專家洗腦式的宣傳。     國際組織綠色和平每年都出版能源年報《能源革命》,在 2015 年的報告中提出 2050 年全球要達到 100% 再生能源,基本上沒有技術性或經濟面的障礙。過去的 20 年,許多國家及社區有許多對能源的新行動,以下就公民參與式的再生能源轉型提供一些範例。   能源民主轉型 各國綠能合作社   1991 年成立於比利時的 REScoop,目前整合成「歐洲再生能源合作社聯盟」REScoop讓一般市民容易找到他願意入股支持的再生能源合作社,目前歐洲有超過 2,400 個再生能源合作社,由公民投資、擁有、分配和供應自己的能源需求。     綠色和平,不只是環境議題組織,同名但獨立運作的「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是德國最大的能源合作社,成立於 1999 年,目前有 23,000 名社員,投資 11 座風機,3 處大型太陽能發電場,提供綠色電力給 11 萬名用電戶,並提供將風能轉成氫能的「再生天然氣」給 1 萬個用戶,社員的出資金每股 55 歐元,最多 100 股,這些資金提供了其投資的子企業來興建發電場。     德國在過去 10 年中成立了超過 800 個綠能合作社,社員總人數超過 15 萬人,除了社區公民共同投資成立發電設施,將多餘的電力售出而創造收益,也致力提昇能源效率,甚至開始購買地區的電網。首創 20 年綠電保證收購價格的「饋網電價」制度(Feed-in Tariff)及要求電網業者必須收購綠電,讓許多德國人民不僅自家裝置太陽能光電板,也積極投資社區的綠電計畫,他們成立綠能合作社的最大主因是推廣再生能源、增加社區認同感,而不是為了獲利。德國的再生能源之 47% 是由公民及公民團體所投資設立。     荷蘭的 De Windvogel 是個擁有 6 座風機的能源合作社。英國近年也興起社區綠能合作社,倫敦的 Brixton Energy 是非營利的合作社,目前有 3 處屋頂型太陽能發電所,其社員出資以 3% 年息分配。能源合作社是英國近年成立最快速的社區型合作事業,不但利益回到市民,促進在地就業與增加民眾對能源的認識與綠能經濟的參與。 攝影師: Skitterphoto ,連結: Pexels     1970 年代,丹麥 3 個家庭合資裝了一個風機,開始了全球第一個綠能合作社,現在這個 Middlegrunden Co-op 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場的擁有者/經營者,有 8,000 名共同投資人。加入風能合作社曾經是丹麥的全民運動,設置了丹麥 80% 的風機,佔丹麥電力需求的 10% ,風力發電機已經成為丹麥最大的出口產業。預估到 2030 年,50% 的丹麥電力供應來自風能。     波蘭的 Zamosc 地區成立了名為「我們的能源合作社」,計畫在鄰近 4 個社區建造 12 座生質天然氣工廠,以就近供應在地的能源需要,減少能源的長途運輸。     加拿大多倫多市設立了「Zooshare合作社」計畫將動物園 3,000 噸動物糞尿及 14,000 噸超市的報廢食物轉成生質天然氣來供應發電。多倫多市的 SolarShare 合作社有超過 700 名社員,以發行債券的方式投資 15 處太陽能發電場,總裝置容量超過 200 萬瓦。     澳洲的 Hepburn 風力計畫是澳洲第一個社區共有投資的風力發電場,這 2 座各 2 百萬瓦容量的風機是由社區合作社經營,在 2008 年開始募資,3 年後有 1,700 名社區出資者,不足資金來自銀行借貸及政府補助。   新「共同購買」運動 公民介入氣候變遷   共同「出資、利用、經營」、一人一票、為了更好的未來而非短期利益而努力,這些都是經營合作社與私人企業的最大分野,也就是重視社區,人與人的結合,而非為了獲利的資本集結。合作社擁有社團的本質,而有社區經濟的共同所有權與民主決策的機制。   攝影師: Pixabay ,連結: Pexels     石化與核能長久以來就是極大企業與國家機器所控制的,共同投資再生能源是市民可以介入氣候變遷,採取在地行動的「在地投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循環經濟。合作社的經營並不容易,要讓大家同心齊力,討論決策到執行,考驗着我們「真心想要」到「改變成真」的集體決心。   用綠能合作社 塑造我們想要的未來   車諾比核災啟發了德國的反核運動,烏蘇拉媽媽及舒納城市民展開超過 10 年的抗爭,取得綠電的經營,進而啟發德國修法,開啟綠電的保證收購價格「饋網電價」制度,讓全球各國效法。日本在福島核災後,民眾及社區對綠電的投資意願大增。     創造一個「公民對氣候變遷覺醒,力行節能,選擇並參與生產綠能」的社會是我們的願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許多「不可能」、「不可行」之後,最終的「可能」與落實才會到來。     去年巴黎舉行COP21[註2]之後,再生能源投資的信心高漲,連大企業都對此展開融資與投資。台灣的我們更該急起直追,聚集市民的小額資本,學習並落實太陽能與小型風能的裝置,翻轉我們對能源匱乏的舊思維,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請一起來加入我們的綠能民主行動。   [註2]COP21 COP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平均每年召開一次,常稱作「聯合國氣候峰會」。第21屆(COP21)於2015年12月在法國首都巴黎近郊舉行。 ( 原載於《主婦聯盟》會訊271期,2016/3/1)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3412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