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活動訊息 活動紀錄
[紀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活動紀錄
2019.04.13
[紀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認識地熱資源

文圖:張雅雲(字耕農)

 

  每年三、四月的反核遊行已是守護台灣環境的公民必要行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民眾行動來提醒這政府和社會大眾。除了這般的大型活動,環境能源教育的紮根和深化,仍需要一場又一場的小眾溝通。前進食物產地共學,認識生產者和食物生產過程,方可孕育出深刻的連結與關懷。和「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姊妹一家的「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深知能源議題也該如此。更真切本質的認識,將更強化非核家園乾淨能源的信念。

 

食物共購,也開創綠能共學的平台

  一群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不甘對綠能議題的參與僅限於「坐而言(倡議)」,希望能實際「起而行(公民發電)」,便在2016年底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2019年的「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專案,由兩姊妹合作社攜手,在能源議題上共學。

  第一場親子同行的能源產地見學,在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博士的領隊下,走訪北投地熱谷、金山獅頭山公園、萬里焿子坪,認識台北新北的地熱資源和相關地科知識。

  地熱、地景和能源離小朋友很遠嗎?小朋友是這麼說的……

  「我對地震很有興趣,所以媽媽幫我報名了。」

  「我很想去泡溫泉。」

  「台灣挖硫磺之外,哪裡可以挖金子?」

  王守誠老師當天也帶著太太和二名小朋友一同出動,全隊近三分之一是小朋友。這跨齡的親子能源共學,也因小朋友的提問而更顯活潑。

(帶著孩子一起共學綠能)

 

北投地熱谷,大城市裡也有豐富地熱資源

   一行人大大小小在新北投站集合之後,即往地熱谷方向前進。北投以溫泉聞名,溫泉之所以會「溫」,是因為地下水被加熱,且熱度達利用價值便被開發成溫泉。王老師說:地下的溫度會隨深度而增加,此增加的比例稱為「地溫梯度」。地殼往下1公里平均增加30度,但北投區域的地溫梯度遠超過平均值,具有地熱發電的條件。

  火力與核能都是用「高溫」產生「水蒸汽」,再藉此「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地熱發電亦是如此原理。因此有溫泉的地方常具有地熱發電的潛力,但過往總會被認為水質過酸、或容易結垢會損及管線,不適合發展。事實上隨時代進步,國際地熱探勘、應用技術已不同昨日,可惜台灣在發展核能之後,地熱發電的研究和人才便中斷,現在經濟部和中油的評估仍侷限在三、四十年前的觀念。

 

獅頭山公園,遠眺金山外海的海底火山

  微雨天,大伙登上獅頭山公園。在涼亭處遠眺,王老師指著前方的海岬,「大家從陸地海岬處,往外海面上延伸二個拳頭處下方,就有海底火山。」

(金山外海不遠處蘊藏著海底火山)

 

  瞭望從山邊到海邊這一塊平坦的陸地,剛好落在核二廠坎腳斷層、金山山腳斷層中間。眾多的溫泉分布,造就了金山萬里這邊的溫泉產業。早期當地居民會到海邊沙地挖坑,直接就可以泡溫泉,便是因為有海底火山的熱源。

  不只金山近海2公里,基隆嶼旁也有海底火山,最缺電的北部其實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果核二廠除役,轉開發地熱,就可用現有的饋線(電廠等發電設施等產生電力後,向外輸送時所需的輸配電線路)來送電,解決地熱發電區位處偏遠,缺乏配送饋線的問題。而穩定不受天候影響的地熱發電,更讓再生能源也可以用作「基載電力(用來滿足電網系統最低基本電功率需求,因此必須不中斷地持續發電)」,打破核能或火力絕對無法割捨的窘況。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和磺港之間有許多溫泉)

 

萬里焿子坪,火山地質教室走一遭

  知道了地熱發電原理、北部潛力區,當然也要認識一下「產地」獨特的地質環境。北投有「北投石」這種稀有放射性溫泉礦物;它是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可惜現已隨著溫泉開發、人為濫採而幾乎消失。

  經過陽明山的大小油坑時,常看到一縷縷的白煙升起,還嗅到一股臭臭的味道?那些都是「火山噴氣孔」的特徵。行程最後的萬里焿子坪,擁有全陽明山最大的噴氣量。以往總是只能遠觀,這天王老師特別找了一處有硫磺結晶的噴氣孔,讓小朋友大朋友有機會仔細觀察地質細節。

  有小朋友說「一條一條的硫磺結晶,好像走進一個黃色的鐘乳石洞。」

  也有小孩說「一絲一絲的結晶,好像雪花冰,應該是芒果雪花冰,但臭臭的。」

  孩子視角下的觀察果然有趣。

(猜猜這是什麼呢A:硫磺結晶)

(萬里焿子坪地景)

 

台灣發展地熱,需要地熱專法來推進

  結束之前,王守誠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的能源政策遠遠落後肯亞」。土耳其跟肯亞是目前地熱發展最快的國家,土耳其在10年內就發展了1GW以上,肯亞在5年內也發展了400MW。他們的作法是先擬定「地熱專法」,把地質調查資料公開,吸引國外團隊前來投資。然而,台灣再生能源政策裡,沒有地熱發電的目標,多數人也不認識「地熱專法」的重要性,即便廠商有技術、有意願投資,仍會困於無法掌握的行政成本跟流程。因此台灣要發展地熱,必須把「地熱專法」當成一個必要條件,在法規制度面建立完備。

(在綠能共學上我們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