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Category
2025.09.22
時事
能源轉型合作路上 綠電合作社邁向十年 回顧與展望
能源轉型合作路上 綠電合作社邁向十年 回顧與展望
原文刊登於主婦聯盟合作社〈綠主張月刊〉2025-06-23・循環瓶器的生活提案 瓶到瓶的最後一哩路
文字、圖片提供/江宜穎
十年前有一群女性,著手籌辦台灣第一家能源合作社,她們既非能源專家也不是資本家,卻不斷進修學習,尋找資源,這就是「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的起源。從名稱就可以知道,綠主張綠電合作社與主婦聯盟合作社是關係緊密的姊妹社,不但互為法人社員,同時社員的組成有近八成重疊。種種歷程並非偶然,而是對於同一個理念的堅持。
綠能教育擺攤活動。
為了孩子,不要核子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緊接著福島核災爆發,牽動著世界各國緊繃的神經。在距離福島2200 公里外、海域相連的台灣,長期參與反核運動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自然無法置身事外,紛紛展開比以往更為深入的能源議題工作小組。經過三年密集的反核行動及辦理能源教育,2014年在台灣舉辦「台日韓姊妹社交流會」的「FEC 生活自給圈論壇」,將發展「FEC自給圈」(Food, Energy,Care) 列為中長期目標。並於2015年開始研議綠能事業之展開,組隊赴日學習公民電廠運作。終於在2016年10月成立全國第一家能源合作社──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展開公民以合作力量參與能源轉型的第一步。
合作力量實現 小屋頂的太陽夢
夢想的種子萌芽,創始的社員七十七人,憑著一股信念,集資一百多萬就開始了合作發綠電的事業,想法很簡單:招募社員並集資、建置屋頂型太陽能電廠、賣給台電獲得售電收益、繼續推廣並開發更多公民電廠……然而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下,各種挑戰陸續現形,包括專業技術與知識的不足、資金壓力、維運成本及推廣的人力籌措等等。在社員及理監事的合作下,募集更多認同理念的人加入,提供屋頂、挹注股金,組織得以慢慢成長。現在社員人數接近四百人,累積股金超過兩千八百萬,在全國各地共建置十二座公民電廠,裝置容量達1,210 kWp(註1)。這些案場有私人住宅、公家機關、教會、醫院、學校、育幼院、電子工廠、食品廠等,即使是小小的屋頂,都能為台灣的綠能帶來貢獻。
永續家園願景:FEC自給圈
不同於企業投資綠能的思維,綠電合作社的公民電廠更重視與屋頂提供者的夥伴關係,呼應FEC自給圈的願景,在產生綠電的同時,也能展現永續生活的各種面貌,一步步實現成立之初的理想雛型。例如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生產者──名豐豆腐廠屋頂建置的「天空10 號」公民電廠,由於黃老闆大力支持,提供工廠屋頂,使「天空10 號」得以在2021年完工發電,裝置容量31.85 kWp,每年約可產生三萬多度綠電。並且透過合作教育活動,讓社員親身了解,原來都會區的小工廠,也能結合綠色能源,成為友善飲食和綠色能源的最佳示範,也就是F和E目標。因此我們也期待更多生產者能加入綠能產消者 (Prosumer)(註2)的行列。
名豐豆腐「天空10號」導覽。
環境部屋頂「天空11號」參訪。
2023年綠電合作社成功插旗在花蓮,透過社員增資,建置了門諾醫院總院的「天空15號」公民電廠,在夏季有很好的發電表現,為醫院房舍帶來明顯的降溫效益,售電的租金回饋也能挹注社區醫療照護工作。與長期關懷民眾身心健康的醫療企業合作,兼顧綠能發展與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也達成FEC自給圈中E和C的目標。
十年目標:穩健運作邁向經濟規模
綠能發展初期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 逐年以售電收益慢慢回收,使財務狀況漸漸穩定。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接下來的目標是:達成2,000 kWp裝置容量的經濟規模,並穩健運作、創造結餘,達到合作社自立運作的目標。發展策略上,需要提高自有資金比例、降低銀行貸款的利息壓力,才能更順暢的往目標規模邁進。從籌備工作到現在已經邁入第十年,2025年剛好也是聯合國訂定的第二個國際合作社年,台灣現在共有七個能源合作社,以不同的規模運作,共同為發展綠能努力。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加入合作發綠電的行列,為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註 1. kWp(峰瓩):為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設置容量計算單位。2. Prosumer:意指生產者(producer)即是消費者(consumer),兩者合一的身分。
2021.01.12
時事
[時事]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低碳生活部落格)
很多生質能的算法,是從椰子樹開始種植過程「吸碳」來算的。「總吸碳量」減去「總發電的排碳量」有可能是負數。
文章並提到燃燒後的碳,經由碳固化、不使它排到大氣中。
其實燃煤電廠也可以這樣做。但只會降低排碳量,無法「負碳排」。重點是煤炭開採不像種椰子樹,生長過程有吸碳。
原文連結
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宋瑞文
去年日本產業和學界成功研發出新的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技術,協助發電廠轉型成負碳電廠,藉由這個例子將帶領讀者了解過去較為陌生的「負碳排」概念。
在節能減碳已成為顯學的今日,讀者可能常聽到「實質零碳排」或者「碳中和」,表示總碳排為零的減碳概念,但「負碳排」就比較少出現了。總碳排為零已不容易,負碳排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日本一座生質能發電廠,便達到了這樣的成就。
2020年10月底,東芝能源系統公司(Toshiba Energy Systems)發布新聞稿表示,包括該公司在內,東京大學、電力中央研究所等18個法人,參與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建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設備的啟用。
三川發電廠的CO2分離回收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新聞稿)
這次啟用是全球首例,成功將生質能發電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加以大規模回收利用。三川發電廠配備大型二氧化碳分離與回收系統的生質能電廠(BECCS,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由東芝子公司「SIGMA POWER 有明」經營、位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三川發電廠,是東芝集團旗下第一座以生質能為主的發電廠,裝置容量為5萬kW,可供應相當於8萬家戶所需要的電力。
火力發電起家 三川發電廠轉型負碳電廠
三川發電廠最早(2005年)是一座燒煤的火力發電廠,2008年開始混燒木材。在全球開始關注暖化議題的時空背景之下,2017年改裝成現在的生質能發電廠,主要使用椰子殼(Palm Kernel Shell,在日本簡稱為PKS)當作燃料。椰子殼是生產棕櫚油時的副產品(農業廢棄物),由於水份少、熱量高,於是成為生質能發電的常用燃料。主要從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
經營生質能發電廠後,和過去相比,三川發電廠一年碳排減少30萬公噸。電廠附近有港口,一年可以進口大約20萬公噸的椰子殼,廠區內部大概3個足球場大的專用儲存場,最多可以儲存3萬噸的椰子殼,因此短期也不怕燃料缺貨,仍可維持穩定的供電。
椰子殼在成為生質燃料之前的植物階段,經由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使燃燒後產生的碳排,生質能發電還是能夠達成碳中和。再加上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燃燒後的二氧化碳不再蓄積於大氣,等於實現了「負碳排」。
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
十年一刻 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成功運轉
早在2009年9月,三川發電廠就透過當時實驗性的分離回收設備,每天回收10公噸的碳排。之後不斷研究開發,目前可以達到每天回收五成、相當於500公噸以上的碳排。而在三川發電廠順利地回收大量碳排後,也有其他的生質能發電廠準備跟進。此外,同樣的設備也有應用在火力發電廠的規劃。
回收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可以成為合成氣的原料。利用合成氣和微生物觸媒,可以做成石化原料的乙醇(酒精)。
三川發電廠之所以能夠回收大量碳排,源於東芝集團2014年開始、關於大規模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規劃與時程。2014~2015年先做前導計劃,2016~2020年建設相關設施並實際運轉。最終,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在2020年完工並開始運轉。
CO2分離回收技術時程(圖:東芝CCS實證事業簡報)
日本政府盼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技術 成為有力減碳工具
日本環境省希望工廠碳排的分離、回收、利用與儲存技術(CCUS,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能在2030年的民間社會達到商用規模,為地球暖化問題做出貢獻。
CCUS供應鏈想像圖(圖:環境省簡報)
能源知識庫資料顯示,在台灣,台電計畫在台中火力發電廠,建設燃燒後捕獲碳排的先期測試系統研究,預期每天將有10噸碳排捕獲能力,附近的儲存場所也初步敲定。相關規劃也成為東芝集團對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研討案例之一。
台中火力發電廠碳排問題,長期為國內關注焦點,未來也期待CCUS技術,能成為台灣減碳的有力工具。
原文連結
2021.01.08
時事
[影音]氣候變遷進行式:NASA公佈多組震撼對照圖 (20210108-Line Today)
我們居住的地球正遭遇氣候變遷,NASA 發佈了一個網站,內容包含各地受氣候變遷影響「前 / 後」狀況的影像紀錄與文字說明。
原文連結
氣候變遷進行式 NASA公佈多組震撼對照圖
TomoNews2021/1/8
我們居住的地球正遭遇氣候變遷,NASA 發佈了一個叫做 Images of Change 的網站,內容包含各地受氣候變遷影響「前 / 後」狀況的影像紀錄與文字說明。我們親愛的地球正經歷氣候變遷,保育和保護大自然,是停止氣候變遷不二法則。愛護地球,由你我做起!
原文連結
2019.09.23
時事
[時事]智庫「米爾肯研究所」:再生能源不僅救地球 也較許多化石燃料廉價(20190923-自由時報)
美國智庫「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創辦人米爾肯(Michael Milken)指出,拯救地球不再是能源轉型的唯一理由,他說,「如今,全球3分之2地區,再生能源要比許多碳基能源廉價」
原文連結
肯亞7月中旬啟用馬薩比特郡風力發電廠,該發電廠為非洲最大風力電廠。(法新社)
智庫「米爾肯研究所」:再生能源不僅救地球 也較許多化石燃料廉價
2019-09-23 22:20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
美國智庫「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創辦人米爾肯(Michael Milken)指出,拯救地球不再是能源轉型的唯一理由,他說,「如今,全球3分之2地區,再生能源要比許多碳基能源廉價」,因此推動永續能源「不僅基於環境因素,也純粹在於經濟理由」。英國石油公司(BP)也預測,20年後,全球多數的電力將來自再生能源,而風力、太陽能與其他再生能源的進展要比人類史上任何其他能源的發展快速。
米爾肯告訴財經媒體CNBC說,乾淨能源科技的投資漸增,意味這類新能源變得越來越具成本效益。他說,「能源成本最低的德州是美國風力發電最大的州」。
如今水力、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發展蓬勃,讓10年前質疑這些新能源的批評人士眼鏡碎一地,他說,「若回到10年前的美國,有些大人物還作證說煤無可取代,再生能源只會佔美國能源一小部份」。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2000年至2018年生質燃油與其他非水力發電再生能源的消耗倍增,去年,再生能源佔美國能源消耗的11%,其中風力與生質燃料比例最大。
債券巨擘品浩(PIMCO)副總裁斯圖辛斯基(John Studzinski)指出,投資人越來越注意ESG(環境、社會與公司管理)題材。退休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大型投資人表明想要高ESG分數、聚焦氣候策略的投資標的,他們這麼做「不僅希望為退休基金股東或國家適當投資,也因為他們看好報酬」。
斯圖辛斯基說,5年前若說擁有ESG的投資組合,或許表示該報酬率不高,但現在此觀念已過時,他指出,ESG分數高的企業管治較優、較具活力與競爭性,績效或許超越ESG分數較低的企業。
今年初,英國石油(BP)公司預測,在中國、印度與亞洲其他國家的帶動下,至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成長3分之1,其中75%來自電力產業與營建,同時運輸方面的能源需求也繼續增加,然而當汽車越來越節能,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電動車,該需求將大幅下降。
原文連結
2019.06.28
時事
[影音]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20190628-媽盟直播室)
臺灣的能源98+%依賴進口,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國家安全,也對物價造成影響。 能源自給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與循環。
原文連結
2019 媽盟直播室 Episode 26
– 臺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風險也高!
MomLovesTaiwan2019/06/28
臺灣的能源超過百分之98依賴進口,不僅有運送上的安全問題,也容易因為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國內的相關物價。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徐光蓉理事長指出,從這個月中油運石油腦貨油船在中東遭水雷襲擊,貨品全毀的教訓,臺灣應該積極檢討能源的自給率問題,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也能促進臺灣本地的經濟發展。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