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能源產地見學作伙行 水力+天然氣發電
文圖:陳翠華
認識完地熱發電,第二場能源產地見學,我們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賴偉傑老師一起,來拜訪台電公司──台灣最重要的電力供應者,位於苗栗卓蘭的水力發電廠,以及桃園大潭的天然氣發電廠。
綠電=環保? 「白電」才是真好
學員相互介紹完後,賴偉傑老師馬上抛出提問;「水力算綠電嗎?」。僅1位同學舉手認為不是,理由是建水力發電廠會破壞環境。簡單的問題,答案卻引人深思。如果連多數人認為是綠電的「水力」都不算,那我們還有所謂的綠電嗎?
老師接著又問:「你們知道什麼是灰電、綠電和白電嗎?」灰電、綠電大部份的人有聽過,但什麼是「白電」?原來老師所說的白電就是「節電」。不管我們做了多少自認友善的發電,相對節電都不算友善環境,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身節電做起,不僅不用太擔心電不夠用,對環境的衝擊也才能真正減少
熱烈討論中車已行到清幽的卓蘭山上。一下車大家馬上被周遭為數不少的紫斑蠂吸引。電廠種有蜜源植物,又位在其遷徒路徑上,只要對的季節來,除了可以看到紫斑蠂飛舞外,賞螢火蟲又是另一大特色。
原來電是這樣來 見證發電瞬間
卓蘭水果享譽盛名,從電廠望出去就有許多果園環繞。為了幫助農民消化盛產的水果或醜果,電廠製作水果環保酵素並四處推廣,除了減少農民的損失,環保酵素也是對環境友善的,可以感受到電廠的用心。
為了讓民眾了解水力發電,電廠一隅設有小型模擬機。看著水從一端流入,流經「水輪機」時推動其旋轉發電──難得見識到的發電瞬間,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大人、小孩不斷央求再看一次。甚至有學員建議拍成小短片放上網路,讓更多的人對水力發電有基本認識。
(小型水輪模擬機)
大潭濱海工業區 創傷的記憶
中午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生產者張恆賓的苙園用餐。一大早上車時主辦人就推薦蕃茄炒麵,茶油封鴨……,期待了一上午的美味不負眾望,在大夥的搶攻下盤盤見底,吃飽後上車趕往下一個行程,為不打擾大家的清夢,麥克風自動消音。不知車行多久,我被空氣中充斥的酸味喚醒,往車窗望出去一棟棟的標準廠房,標準的工業區模樣,難怪空氣中飄散著不好聞的氣味。
下午的目的地是桃園大潭天然氣發電廠。所在地的「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記錄著台灣第一起鎘米事件。1973年高銀化工竣工,1978年政府即已檢測出水圳鎘超標卻未公布,1983年因媒體報導才揭露鎘米問題,後續全台各地都有鎘污染曝光。
居民要求企業和政府負責的陳情抗議,花了超過15年才有結果;而永遠無解的,是一輩子纏身的痛痛病,和從此離開家園。無法生產食物的農地轉為工業區,電廠建廠時也為了除去鎘污染花了不少心力。
(複循環發電流程介紹(天然氣))
環保與開發兩選一? 請回歸原點「無欲」
近年為了2025非核家園,天然氣佔比要提升。比起燃煤、核能或許相對友善,但天然氣仍要遠從卡達等國家進口,且要為此增建接收站,預定地正是珍稀的世界級藻礁分佈區,引起環保團體挺身保護抗爭。聽老師說更早之前預計興建在藻礁上,這幾年大家關注才讓計畫逐步修改。雖然台北港等替代方案提出,但2018年10月的環評最終審查,仍決議在桃園觀塘設置接收站。
最後老師說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解讀。看著落日餘暉,因退潮而露出的藻礁,想起早上老師說的白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