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預告/紀錄/媒體報導

活動訊息 活動紀錄
[紀錄] 0929 烏來綠能見學團
活動紀錄
2020.10.17
[紀錄] 0929 烏來綠能見學團

烏來綠能見學團

圖、文:吳宛柔

埋藏於烏來的地熱資源

 

2020年9月29日天公作美,雖是陰天卻沒有下大雨,綠電合作社40多位成員一同前往烏來學習綠能。

 

一般我們提到烏來,很容易聯想到溫泉,然而,烏來實際上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王守誠老師提到烏來是雪山山脈少有的溫泉,可能是由中央山脈的熱液通道慢慢移轉而來。地熱資源的成因是隨著造山過程中,地層擠壓而向上移動並同時冷卻,潛藏在地層中。地表上曾測到70多度的熱水,向下鑽探不到200公尺,便有80度的溫度,被視為擁有開發地熱之潛力。

 

由烏來吊橋望往過去,山脈的走向是插天山背斜及破碎帶,藏有許多熱水的通道,南勢溪處於中央軸部,同時是斷層所在之處,被河流侵蝕後地下的溫泉冒出,只不過由於水位較高,因此看不到溫泉頭。

圖中的河為南勢溪,溪流正好位於斷層上,有許多過去的探勘井遺留,教會下即是插天山背斜的破碎帶。

 

圖中的河為南勢溪,溪流正好位於斷層上,有許多過去的探勘井遺留,教會下即是插天山背斜的破碎帶。

 

烏來的岩層堅硬,水質清澈,在地貌上看不出太多的溫泉痕跡,亦沒有硫磺味。要判斷此地是否有地熱潛藏,除了地表的水超過60度以外,也有測到地下帶出十分微量的汞元素,這些都是地質活動後所留下的環境指紋。

 

烏來地熱最為特殊的地方在於,由於水質乾淨、礦物質少,因此若是發展為地熱發電,所需的運維成本很低。在開發上,高強度的裂隙型岩層,探勘較其他地形困難,需要新式的探勘技術才有辦法進行。此外,由於這裡的河位幅度變化大,遇到地震及颱風河床高度就會迅速增加,岩石硬、河床小的特徵也使其難進行疏濬,因此若作為發電場址則需注意堆積之現象。

 

不為人知的地熱探勘史

 

烏來的地熱並不是最近才發現,而是早在40年前就已經被證實。

 

1980年代遭逢石油危機,世界各國開始開發替代能源,美國當時的地熱蓬勃發展,台灣因受美國資助,中油也開始到處進行地熱資源的探勘。不僅是中油,研究單位如中研院或溫泉公司,也曾進行地質調查。烏來雖因岩石過硬而沒有深入鑽探,但被證實為潛力很高的地點。不久後由於台灣的核電廠落成,電力供過於求,地熱的鑽探便全面停止。這些探勘的資料都隨著地熱的沒落以及工程師、研究員的出走及退休,被塵封在檔案庫中,不僅如此,各單位的探勘報告被作為獨家的資料,無法進行統合利用,新的探勘等於是要重頭開始,更顯困難。

 

這40年的空窗與散落在各處無法被取用的資料成為一個斷層,包括當地居民,沒有人知道烏來地熱的歷史,也因此無法對這充滿潛力的資源進行想像與創造,只剩溫泉為人所知。在我們返程途中,也有居民特別問了關於地熱的事情,他們表示從來不知道這件事。對居民來說,對於水力資源想法或許就只有水庫每年供給的少許回饋金。王守誠老師強調,重新將資料挖掘並公開,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令更多人與它產生連結感。

規定禁止進入溪流中泡溫泉的告示。

 

他提出若是未來希望將地熱作為共有的資源開發,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地熱是一種初期探勘需要龐大資金,且產業鏈長的發電類別,眾人的共識對於開發成敗至關重要。王守誠老師提到紐西蘭的地熱案例:紐西蘭利用毛利族的信託基金開發,毛利族人擁有75%的股權,達到利益共享。不僅如此,他們還建設了各種附屬設施,一開始是蓋溫室種番茄,之後變為造紙廠、伐木場,到最後利用餘熱建造蜂蜜和牛乳加工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讓居民一同共享地熱帶來的好。

 

王守誠老師提到,理想上政府應該蒐集各單位的鑽探資料,並將其整理公開。若是希望發展如綠電合作社共同出資、共同擁有、共同管理的公民電廠,便需要翻轉過去大型能源開發的模式,讓居民及民眾參與,一同討論,並且能夠將所得回饋給當地社群。他認為若是面臨當地人無法解讀地熱技術的問題,可以學習紐西蘭的做法,培養部落人才,著眼長遠發展,建立互信機制,將科學語言帶入地方。

於覽勝橋旁的大合照。

 

小粗坑、烏來、龜山:「小烏龜」水力發電廠

 

午餐結束後,我們前往桂山發電廠及翡翠水庫學習水力發電及了解我們日常的水資源從何而來。

 

台灣山高水急,適合水力發電,又可一併灌溉農業,日治時期政府便從新店溪流域開始著手發展。1905年,台北電力株式會社建造的龜山機組完工,為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供給台北大稻埕及艋舺地區的所需電力。1946年國民政府來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重組為台灣電力公司,接收日本因二戰而無法建造的烏來機組,使其成為台電第一座自行完工的發電廠。龜山與小粗坑、烏來發電廠合稱「小烏龜」,1975年改名為「桂山」,後又納入翡翠、軟橋機組,五個機組一同管理,合稱為「桂山發電廠」。

攝於翡翠水庫壩頂。

 

其中,翡翠機組是將翡翠水庫的水導引至水輪機發電。翡翠水庫位於北勢溪上,由1979年開始施工,歷經8年於1987年完工,距啟用已33年。它是國內的第二大水庫,供應大台北地區600萬人的民生用水,相當於台灣1/4的人口。大台北地區的自來水會優先使用南勢溪溪水,不足的部分再取用水庫中的水,雖然如此,一年中使用到水庫儲水的天數也多達225天。翡翠機組是放水時順帶發電,需將水由管道導至發電機,而洩洪時是無法發電的。由於翡翠水庫主要的任務為民生用水之蓄存,因此儲水不會為了發電利用,但放水時則可配合台電需求的時段。

 

今天的一日旅行,烏來綠能見學團不僅學習到了許多平常不會注意到的知識,也品嘗了桂山發電廠的特產枝仔冰,最後在王守誠老師高亢洪亮的歌聲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