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探討
[探討]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20190318-陳慈美)
能源議題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能源議題 探討
[探討]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20190318-陳慈美)
探討
2019.03.18
[探討]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20190318-陳慈美)
標籤

告別灰 迎向綠電

能源轉型是潮流更是機會  台灣想何去何從?

文: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顧問)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99期,2019/3/18)

 

  2018/11/24與九合一選舉合併舉行的公投,其中三個跟能源相關的議題過關,引發許多後續討論和不同陣營接下來的行動策略。即便教會團體,大家立場光譜之極化,跟整個社會並沒有太大差別,我們並沒有所謂「基督教對能源議題的看法」。

 

延續性政策  無端成為政治對立犧牲品

  從歷史回顧,2017年4月修定的《能源發展綱領》,應該是從2002年通過《環境基本法》、2012年10月核定《能源發展綱領》、2014年4月政府宣佈核四封存、2015年1月召開「全國能源會議」、2016年5月《環境基本法》「經濟部施政重點」等過程才逐漸形成的,並不是突然出現。

 

  換句話說,我國能源轉型的規劃其實是具延續性,卻因公投與選舉綁在一起,環繞在政治立場的對立,扭曲真正問題的討論,實在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該有的表現。

 

第三次工業革命  掌握先機或慢人一步

  事實上,全球處在能源轉型關鍵時代,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因此,在《能源發展綱領》前言就提及,能源政策的核心價值,應兼顧: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四大面向共同治理與均衡並進,以促進能源永續發展。2002年通過之「環境基本法」明定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之政策方針,全面推動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之能源轉型,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

 

  而且,面對2015年立法通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及COP21 通過之「巴黎協定」,我國必須掌握綠色成長契機。因為,能源安全涉及國家安全,轉型過程中需以確保國家能源供應與安全為前題,規劃各類能源在各階段的合理結構,並加強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及政策風險溝通,確保過程順利與公平正義之落實。

 

攝影師: KML ,連結: Pexels

 

評估長遠未來 德國選擇廢核之路

  台灣跟德國同樣是立法廢核的國家。2018/09/18在台電舉辦的「台德核能對話──德國巴登符騰堡邦核能除役35年經驗與能力」,有台電工程師、原能會核管處、清大核工所的學者專家作報告,與多位德國核電專家交流對話。整天的研討會,主要是除役工程專業的交流分享,但是,其中仍有幾項重要資訊,值得在此與一般讀者分享。

 

  簡述德國廢核歷史如下:1986蘇聯車諾比發生事故,德國反對核能的綠黨在1998年和社民黨結盟,拿下國會過半席次,「去核」的政策逐漸明朗。不過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才真正成為促使德國廢核的最後一根稻草,加上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使德國政府廢核政策更堅定,將於2022邁入「非核家園」。

 

而當天德國學者提到的兩個資訊,令與會者印象深刻,也引人反省:

  1.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1.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2. 核廢料若沒有妥善處理,將會是留給後代的沉重債務,甚至陷後代子子孫孫於困境、絕境!在強調「代間倫理」(Inter-generational ethics)的當代社會,我們更是要期許自己做個福蔭子孫的長輩、前輩,讓他們可以選擇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生活。

 

該圖片由enriquelopezgarrePixabay上發佈

 

綠能產業創新必要  台電亦表相同觀點

  2018/11/02由產業界舉辦的「能源轉型與綠能產業創新研討會」中,台電綜合研究所的報告提及:「台灣地狹人稠,民生產業皆無法承擔核災風險;核廢料持續增加,儲放問題未解;核電除役時期冗長,且成本不斷增加,持續使用核能,台灣能源、產業及環境難永續發展。我國化石能源發電占比高(85%),無法順應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趨勢,維持產業國際競爭力。透過提升自主能源,擴大內需提供場域,以拓展本土綠能商機。」

 

  該報告亦提及國家能源發展綱領「能源安全」構面之四大主軸:「創能、節能、儲能、智慧系統整合」。呼應德國資深顧問在2018/09/18核能對話會議中所強調的前幾個重點:「節電、儲電、提昇電力傳輸效率、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幾項都是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至於「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一項,則有賴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同心完成。我們也的確已經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成績,並期待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看世界能源產業趨勢  轉型是潮流

  2018/12/21「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國際能源與核能產業分析師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在台大社科院舉辦「從世界核能產業趨勢看台灣能源轉型」講座,他曾於1997 年獲頒「另類諾貝爾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當天演講內容有下列幾個重點;

  1. 從全球來看,2017 風力發電增長17%,太陽能增長 35%,核電增長 1% (主要是因為中國核電成長 18% )
  2. 歷史顯示,1976 年是反應爐機組動工數量的高峰,全球44 座於當年動工,2017 年則為5 座, 2018 年 2 座。
  3. 從1970 到 2018 年中,總共有 94 個(佔總數 12%)興建計劃分別於 20 國在不同階段停建或暫緩。
  4. 以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轉型,目前在國際間獲高度支持,一個完全由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能源趨勢。
  5. 對抗全球暖化確是世界趨勢,但非常確定的是,核電廠絕對不會是減碳的最佳選擇。

 

攝影師: Pixabay ,連結: Pexels

 

與時俱進的信仰

  對教會而言,若能從推動環境教育講座、成立關懷小組與民間團體聯繫,甚至可以考慮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參與社區再生能源的網絡,帶動信徒關心並為社區帶來改變,都是非常重要的新事工。

 

  鄭仰恩牧師新書《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副標「多元開展、與時俱進的信仰旅程」,提醒我們要以「民主知識份子」(democratic intellect)的謙卑態度,在當今紛雜的社會議題中學習分辨、取捨。書中指出:「基督教傳統本身就是多元的…歷世歷代不斷在無數的新實況中『重塑自身』(reinvent itself)…面對傳統…要具創意地『重新發掘』(retrieve)傳統,並將之連結於當代的經驗與世界裡。」

 

  這時候,我們更應該以信仰的反省參與民主台灣各種社會議題討論,以新的眼光和視野,轉化並改造社會,讓台灣告別灰電(火力、天然氣、核能發電),迎向綠電(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生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