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時事
[時事]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20180130-更生日報)
能源議題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能源議題 時事
[時事]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20180130-更生日報)
時事
2017.12.20
[時事]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20180130-更生日報)
標籤

  2017/12/20 台東發展綠能合作經濟論壇記錄。目前政府推動綠能時,仍採「綠能資本化」路線,優先收購財團綠電,補貼財團利益,導致目的只剩「競逐利潤最大化」,結局反而犧牲環境或人民權益。

 原文連結 

 

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

第六場未來台東論壇─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


記者蕭道田/報導

更生日報

2018/01/30

圖:吳松霖分享台東要如何制訂的地方自治立法來發展綠能經濟。(記者蕭道田/攝)

 

  寶桑教育基金會於十二月二十日在台東美術館文創教室舉辦的第六場「未來台東論壇」以「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為主題,論壇由寶桑教育基金會饒慶鈴董事長主持,邀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濁水溪綠能生產合作社共同發起人吳松霖、達魯馬克部落青年團團長Cegaw Lrakadrangilra(古馥維)分享發展綠色合作社經濟的經驗以及如何用綠能經濟讓年輕人返鄉。

 

綠能資本化路線

  饒慶鈴表示,現在中央政府推動的綠能是採取「綠能資本化」路線,利益由誰享,是人民還是財團?國家優先收購財團綠電,補貼財團利益,人民望之興嘆,競逐利潤最大化,犧牲環境或人民權益。她認為,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財團為輔助培力,讓人民有機會、有動力、有能力,政府獎勵、支持、扶植公民電廠或綠能合作社,如此才能真正推動綠能。

 

合作社型公民電廠

  「開一條綠能服務的新路徑就是成立合作社型的公民電廠」黃淑德主席說,二○一五至二○一六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破紀錄已從四○○PPM增加至四○三.三PPM,維持地球的九大系統已有三項超過限度,包括生物多樣性消失、氮循環超載、氣候變遷,因此為維繫地球與人類社會的維生系統,創造一個安全、公義的人類生存空間就是要成立「合作社型的公民電廠」
  黃淑德表示,合作社(Co-operative)是由社員依共同需求、共同意願,實踐互助合作與民主治理理想,所集結成立的法人事業體,每位社員都是合作社的一份子,也是合作社的共同所有人,社員出資、利用、參與,正是支持合作社缺一不可的鐵三角。
  怎樣才算「公民電廠」?黃淑德說,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創造能源,把消費者與共同生產者合為一體,市民共同經營發電廠,透過市民的出資和捐贈,以地區為主體,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推動能源的地產地消,建構能源自治與低碳社會,同時提供環境學習與教育的場所。

 

德國綠色和平

  黃淑德舉例,德國最大的綠能合作社「綠色和平」,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二四○○○社員(資金來源&用電戶),供電(零售):十一萬客戶(其中九○○○是企業),子企業 Planet Energy 裝置發電設備(十一座風力發電機、三座太陽PV場)共產生六十五MW,並發展綠色儲能(風能、氫能、甲烷)年營收一億歐元。

 

制訂能源自治條例

  黃淑德強調,要推動「公民電廠」地方政府必須制訂能源的地方自治條例,讓投資獲益留在本地、社區,讓新興的綠能發電業者,可以公平進入市場,訂定公民電廠的具體目標,鼓勵更多社區參與,成為能源轉型的基礎,讓再生能源創造就業機會,協助所有社區安裝、維運、所得分配,如此才能永續經營。  

 

縣民參與綠能經濟

「台東要如何制訂的地方自治立法來發展綠能經濟?」,吳松霖建議,發展友善生態環境、保障國民健康、能源在地自給自足自主、青年返鄉安居樂業、縣民參與綠能經濟。

 

設立發展綠能基金

  怎麼解決資金籌措問題?吳松霖說,設立「台東縣發展綠能基金」,政府獎勵、支持、扶植綠能公民電廠及綠能合作社,並興建勞務合作社,提供優惠或無息貸款,補助綠能合作社營運第一年內之人事費用。

 

發展綠能科技與經濟

  如何培育人才?吳松霖說,於各鄉、鎮、市設立學校,期長培訓組織工作者、社務人員、技術人員、營運幹部,並補助各大專院校及成人教育機構,讓更多人來參與,還有每年到全縣各社區巡迴綠能推廣教育,成立綠能科技暨經濟研究發展中心與各大專院校合作,研究發展在地資源之綠能科技與綠能經濟,如此才能讓台東發展綠能經濟。

 

青年返鄉安居樂業

  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如何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古馥維說,薪資凍漲、物價上漲(財稅大數據中顯示,全國一二九萬人,月薪不到二.三萬),旅外的青年花費越來越多,政府又漠視勞工保障權益,換個方式來思考其實離鄉為了要「返鄉」。達魯瑪克有得天獨厚的祖傳傳統領域自然資源,並取得在現代社會立足的經濟來源,可以兼顧環境生態知識分享與保護,並獲得部落社會的支持與認同,達到永續經營下的自我治理。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