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探討
2025.09.16
|【空汙、能源與環境正義-南方女性NGO工作者的凝視】講座側記
9/16 Tue. 講座側記|【空汙、能源與環境正義-南方女性NGO工作者的凝視】綠主張綠電合作社
女書店

主 講|#王敏玲/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於高雄深耕環境議題近20年,曾任職雜誌社採訪、出版社總編輯
核三重啟公投後,能源議題的社會對話方興未艾。在氣候變遷、政治局勢的動態發展中,如何形構能源轉型的公民意識、開創未來新局?本場講座由長期關注南方工業汙染、環境正義、學童福祉的王敏玲老師主講,從投身地球公民基金會、耕耘NGO倡議的豐厚工作經驗分享,引領我們如何看待動盪的非核時代中,環境、能源與氣候變遷的挑戰,公民又該如何做出適當的選擇和行動。

▌南方觀點 ✕ 女性觀點下的 #環境正義
什麼是環境正義?敏玲老師以「分配」為思考切角,闡釋環境資源與環境危害的分配是否符合公平正義,其核心在於利益(資源)與負擔(危害)如何分配?環境惡物(污染/碳排/廢棄物…)是否過度集中於某些地方,或某些人所擔負的比例失衡?以堪稱南部公害之首的「空汙」為例,台灣山脈綜走的地理條件加上高污染的產業與發電廠的位置分配不均,導致空氣汙染嚴重影響南部民眾。敏玲老師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從倡議與教育教育同步著手,自2011年起推動連續拍攝高雄天空100天的「清淨天空行動」,發起校園升「空污旗」以提升民眾空污覺知,從而呼籲公部門應重視學童健康,改善空污、爭取環境正義。經地球公民基金會多年倡議,成功促使中央政府完成空污指標汰舊革新,自2016年起正式納入PM2.5的數值,助益台灣人民看見所處環境的空污問題,逐漸意識到「呼吸乾淨的空氣,應是基本人權。」
▌空氣品質好轉之後,「環境重災區」轉型未竟
自2016年起,全國AQI、PM2.5平均濃度雖皆有下降,然而敏玲老師以高雄地區的空污數據進行比較分析,顯見2024年高雄11個PM2.5自動站數據仍高於全國平均,其中大寮、仁武、林園、橋頭、左營工業重鎮區空污改善幅度較爲緩慢,竟直到2024年才趕上全台2016年的數據表現,落差極其懸殊。台灣整體空氣品質似有改善,但南部的「環境重災區」離達標尚遠,淨零、能源轉型更可謂顛簸難行。細究地方發展之歷史脈絡,二戰後中油石化鏈盤據高雄各區,煉油、石化、燃煤等大型工業廠區與民眾住宅緊鄰,雖因部分地區居民抗爭有成、督促主事者履行如期關廠之承諾,整體產業鏈仍在高雄,另有些污染製程與產能轉移到南高雄、力求產能擴張,更顯環境不正義之情況膠著。
回顧2014年高雄市區石化氣爆案,地球公民基金會在悲劇發生後隨即要求公部門公開石化原料運輸管線資訊、檢討整體產業方向,以求縮減石化業規模。面對中央、地方機關相互卸責,石化工廠商業利益獨大,地球公民基金會歷時一年努力倡議,高雄市地下工業石化管線資料終於完整公開,恍然才知高雄地方居民日常起居的醫院、學校、住商緊鄰的石化管線竟多達八十餘條。十年之後,五輕關閉、石化管線持續清查、陸續減少中,卻遲遲等不到石化管線落日條款的規劃。
▌石化轉型之未來想像:環境倡議 ✕ 公民教育,亦步亦趨
自2016年起,台灣進入能源轉型的階段進程,然而地狹人稠的台灣缺乏可供興建電廠的土地資源,用電需求卻每年持續倍增,其中工業用、製造業佔比高達五成,以鋼鐵業重鎮高雄而言,更有高達八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工業部門,遑論污染、耗能、廢棄物等待解難題。盱衡2025年靜零轉型的困局,敏玲老師提到,重啟核電廠曠日廢時,且核三廠更有位處恆春斷層的隱憂,故「核電復興」絕非唯一解方。老師認為,能源轉型不能自外於產業轉型、政治轉型與社會轉型獨立推動,必然是交織連動、一同前行的。在多元綠能的方針之上,如何推動「二次能遠轉型」?敏玲老師例舉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的深耕軌跡,從主婦聯盟上街反核的倡議發聲,到推行「公民電廠」的實際行動,唯有持續行動、一同努力,我們與土地的環境正義才有可能。深深感謝敏玲細緻豐厚的論述分享,綠主張綠電合作社與大家共思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