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從曼哈頓計畫到公民合作的能源轉型之路
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清華大學物理學士、美國南加州大學物理學碩士、綠電合作社社員
核三重啟公投後,隨著暗潮洶湧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布局,環境與能源議題也在公民的意識潮流中被帶向新局。全亞洲率先成為「非核家園」的台灣或許該思考,是否要再走上回頭路?
繪圖:陳慈美/1970年清大女宿舍夜觀原子爐
物理學家談核電
長期關心 “環境倫理” 的我,建議大家從歷史回顧的角度來談核電問題。
二戰期間,愛因斯坦在一封由物理學家寫給羅斯福總統的信裏署名,建議美國儘量趕在德國之前製造原子彈,開啟了 “曼哈頓計劃”。
1942 年 8 月,歐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被任命為 “曼哈頓計劃” 的實驗室主任,在新墨西哥沙漠建立實驗室,整個計劃的經費是 20 億美元,總工作人數 15 萬人。
1945年7月16日,核爆測試成功的那一煞那,歐本海默描述,浮現在他腦海中的是印度古籍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中的一段話:“我變成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愛因斯坦在過世之前一年對好友鮑林說:“我一生之中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簽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製造核武器的信。
”戰後,美國把投入大量經費的研究計劃,轉移成號稱 ”和平用途” 的核電發展,本身亦是物理學家的印度環境運動先鋒席娃(Vandana Shiva),對核電的描述最為傳神:“核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毒”。
《時代雜誌》(TIME) 資深主筆 Eugene Linden曾在“我們珍貴的地球” 專輯中指出:雖然他強調政府必須覺醒並徹底落實與環境生態友善的政策,但他也跟一般美國人一樣,對政府缺乏信心,因而強調:人民必需團結,堅持維護環境的理想,才會使政府有力量向利益團體施壓,達到真正的改善。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今天的台灣。
合作力量帶動能源轉型
目前台灣有七個能源合作社,集結在地公民力量建置公民電廠,並進行能源教育。不同於資本型的能源計畫,合作社採取民主模式,自願、公平與公開的原則,提升每個公民對能源政策的參與度。
響應2025年「國際合作社年」,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社邀集台灣的公民綠能合作社,在2025/8/28舉辦「台灣綠能合作社分享交流座談會」,進行合作人對公民電廠、能源教育、在地化等議題的交流討論!這次出席的有:綠主張綠電合作社、 新北智慧綠能合作社、嘉義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金門再生能源合作社、花蓮綠電學習合作社、屏東大武山公民綠能科技合作社。
六個合作社中,最早成立的九年,最新成立一年多,除了相互理解投入合作事業的辛苦,各社在不同地區,展現各自的連結力量,強調技術合作、經濟參與、在地互動、地區發展、議題學習與推廣綠能等,呼應合作社的七大原則,更充分展現公民運動的多樣性與活力。指導單位內政部合團司也邀請陳俊廷專委前來與會,說明政府部門在扶植公民綠能合作事業的資源與協助,希望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更為順暢。
台灣已進入非核家園,然而能源需求與社會論戰從不停歇。尋求更安全、永續的能源,是全國的期盼,公民也要邁開腳步,在能源轉型的路上並肩同行!因此,我們樂見綠電合作社能夠舉辦這場團結民間力量的重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