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Category
2019.03.18
探討
[探討]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20190318-陳慈美)
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 能源轉型是潮流更是機會  台灣想何去何從? 文: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顧問)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99期,2019/3/18)     2018/11/24與九合一選舉合併舉行的公投,其中三個跟能源相關的議題過關,引發許多後續討論和不同陣營接下來的行動策略。即便教會團體,大家立場光譜之極化,跟整個社會並沒有太大差別,我們並沒有所謂「基督教對能源議題的看法」。   延續性政策  無端成為政治對立犧牲品   從歷史回顧,2017年4月修定的《能源發展綱領》,應該是從2002年通過《環境基本法》、2012年10月核定《能源發展綱領》、2014年4月政府宣佈核四封存、2015年1月召開「全國能源會議」、2016年5月《環境基本法》「經濟部施政重點」等過程才逐漸形成的,並不是突然出現。     換句話說,我國能源轉型的規劃其實是具延續性,卻因公投與選舉綁在一起,環繞在政治立場的對立,扭曲真正問題的討論,實在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該有的表現。   第三次工業革命  掌握先機或慢人一步   事實上,全球處在能源轉型關鍵時代,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因此,在《能源發展綱領》前言就提及,能源政策的核心價值,應兼顧: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四大面向共同治理與均衡並進,以促進能源永續發展。2002年通過之「環境基本法」明定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之政策方針,全面推動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之能源轉型,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     而且,面對2015年立法通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及COP21 通過之「巴黎協定」,我國必須掌握綠色成長契機。因為,能源安全涉及國家安全,轉型過程中需以確保國家能源供應與安全為前題,規劃各類能源在各階段的合理結構,並加強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及政策風險溝通,確保過程順利與公平正義之落實。   攝影師: KML ,連結: Pexels   評估長遠未來 德國選擇廢核之路   台灣跟德國同樣是立法廢核的國家。2018/09/18在台電舉辦的「台德核能對話──德國巴登符騰堡邦核能除役35年經驗與能力」,有台電工程師、原能會核管處、清大核工所的學者專家作報告,與多位德國核電專家交流對話。整天的研討會,主要是除役工程專業的交流分享,但是,其中仍有幾項重要資訊,值得在此與一般讀者分享。     簡述德國廢核歷史如下:1986蘇聯車諾比發生事故,德國反對核能的綠黨在1998年和社民黨結盟,拿下國會過半席次,「去核」的政策逐漸明朗。不過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才真正成為促使德國廢核的最後一根稻草,加上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使德國政府廢核政策更堅定,將於2022邁入「非核家園」。   而當天德國學者提到的兩個資訊,令與會者印象深刻,也引人反省: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核廢料若沒有妥善處理,將會是留給後代的沉重債務,甚至陷後代子子孫孫於困境、絕境!在強調「代間倫理」(Inter-generational ethics)的當代社會,我們更是要期許自己做個福蔭子孫的長輩、前輩,讓他們可以選擇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生活。   該圖片由enriquelopezgarre在Pixabay上發佈   綠能產業創新必要  台電亦表相同觀點   2018/11/02由產業界舉辦的「能源轉型與綠能產業創新研討會」中,台電綜合研究所的報告提及:「台灣地狹人稠,民生產業皆無法承擔核災風險;核廢料持續增加,儲放問題未解;核電除役時期冗長,且成本不斷增加,持續使用核能,台灣能源、產業及環境難永續發展。我國化石能源發電占比高(85%),無法順應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趨勢,維持產業國際競爭力。透過提升自主能源,擴大內需提供場域,以拓展本土綠能商機。」     該報告亦提及國家能源發展綱領「能源安全」構面之四大主軸:「創能、節能、儲能、智慧系統整合」。呼應德國資深顧問在2018/09/18核能對話會議中所強調的前幾個重點:「節電、儲電、提昇電力傳輸效率、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幾項都是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至於「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一項,則有賴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同心完成。我們也的確已經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成績,並期待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看世界能源產業趨勢  轉型是潮流   2018/12/21「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國際能源與核能產業分析師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在台大社科院舉辦「從世界核能產業趨勢看台灣能源轉型」講座,他曾於1997 年獲頒「另類諾貝爾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當天演講內容有下列幾個重點; 從全球來看,2017 風力發電增長17%,太陽能增長 35%,核電增長 1% (主要是因為中國核電成長 18% ) 歷史顯示,1976 年是反應爐機組動工數量的高峰,全球44 座於當年動工,2017 年則為5 座, 2018 年 2 座。 從1970 到 2018 年中,總共有 94 個(佔總數 12%)興建計劃分別於 20 國在不同階段停建或暫緩。 以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轉型,目前在國際間獲高度支持,一個完全由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能源趨勢。 對抗全球暖化確是世界趨勢,但非常確定的是,核電廠絕對不會是減碳的最佳選擇。   攝影師: Pixabay ,連結: Pexels   與時俱進的信仰   對教會而言,若能從推動環境教育講座、成立關懷小組與民間團體聯繫,甚至可以考慮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參與社區再生能源的網絡,帶動信徒關心並為社區帶來改變,都是非常重要的新事工。     鄭仰恩牧師新書《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副標「多元開展、與時俱進的信仰旅程」,提醒我們要以「民主知識份子」(democratic intellect)的謙卑態度,在當今紛雜的社會議題中學習分辨、取捨。書中指出:「基督教傳統本身就是多元的…歷世歷代不斷在無數的新實況中『重塑自身』(reinvent itself)…面對傳統…要具創意地『重新發掘』(retrieve)傳統,並將之連結於當代的經驗與世界裡。」     這時候,我們更應該以信仰的反省參與民主台灣各種社會議題討論,以新的眼光和視野,轉化並改造社會,讓台灣告別灰電(火力、天然氣、核能發電),迎向綠電(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生質能)!  
2018.07.23
探討
[探討]成為能源共同生產者(20180723-陳怡潔、黃淑德)
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二) 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 採訪整理:陳怡潔 主講:黃淑德(主婦聯盟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65期,2018/07/23)   成為能源共同生產者   剛談到的是政府政策,而現在我要談的是,在能源轉型中,公民該怎麼做?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從食物跨到了能源,兩年前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去年在苗栗頭份一位社員家的屋頂,建立了合作社的第一個太陽能發電屋頂「天空一號」。   電價世界第三俗 節電無感   為什麼我們要用能源合作社的方式行動?因為我們認為人民應該有第三種選擇。台灣的人均碳排量非常高,2300萬人口的碳排量約占全球1%,因為台灣電價非常便宜,電價大概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以台灣GDP和生活水準來說,我們的電價竟然如此廉價,這也呈現出,從廠商到一般民眾,其實很少有機會去思考如何節約用電,因為節電的誘因太小了。   而政府和媒體都創造了一個困境,給我們太少的選擇,他們告訴我們,不然就用深澳火力發電廠,不然就用核電,不然就是缺電,不然你想怎樣?他們沒有給我們第三條路可以挑選,但人民應該有自己的第三選擇,而且能源使用和我們的生活舒適度息息相關,應該不是一種妥協、或倒退到更貧窮的年代,認為節約就等同犧牲、忍受不便,其實,我們的生活和行動,可以不要等待政府,不要等待一個良心企業的出現,人民可以自己行動。   圖片由Colin Behrens在Pixabay上發佈    想要的自己來 何須等待   主婦聯盟長期推動共同購買運動,共同購買就是集結我們的購買力,變成議價力、採購力,這力量可以影響環境、人的思維與行動。我們把能源視為跟食物一樣,當我們想要綠電,但不容易買到,就自己發電吧!所以2016年我們籌設了能源合作社,開啟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宗旨是創能與節能。   目前綠電合作社的社員有187人,本金約460萬元。合作社想做的就是創造社區能共同擁有、使用的能源,並進行創能節能的教育。我們推廣的公民發電,是尋找適合的屋頂、募集資金、簽訂屋頂/土地租賃條約、建置太陽能系統,然後並聯回電網供地區使用。而合作社的經營原則是社員共同所有、共同營運,採用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不以營利為目的,重視社區價值。公民的行動和企業的行動不同,企業是為了獲利,而我們想要的是藉由行動來改變思維。   屋頂太陽能 創能節能兼得   台灣夏天都在想盡辦法抵擋陽光,然而善用屋頂就可以發電;太陽能板裝在屋頂,能降溫又隔熱,平均可降溫2~3度,甚至5度,且單單只是屋頂降溫,就能讓頂樓用電量降低。我們的第一個太陽能屋頂「天空一號」,是一個在社員家頂樓的小屋頂,但在申設過程中,也親身了解到申設過程的複雜、政府官僚給的難題。太陽能板實際施工時間只有兩週,但整個申設過程花了一年的時間。   該圖片由Markus Spiske在Pixabay上發佈     申設過程雖不容易,但我們認為人民有主動的權利,當年因為想吃乾淨安全的食物,所以我們成立消費合作社;而想要用沒有環境負擔的電力,也是基於同樣的權利,所以主婦聯盟在從事環境倡議30年後,決定成立這個新組織。   購買=選擇 投永續未來一票   我們一直在談地產地消,要吃在地、當季的東西,但我們的能源,所有原油、煤、天然氣都是海運而來,中東國家的政治衝突、台海被中國封鎖的風險等等,都會影響台灣的能源採購,但台灣的風、水、地熱,都是善用自然條件,就可以創能的。   當消費者集結在一起,就能從消費者變成能源的共同生產者,共同生產的電力可以在社區被使用,就像社區菜園的菜,不需要遠距離運送,家中屋頂產出的電力只要併入電網中,就能讓鄰近的社區用電戶使用,並且能善用目前政府鼓勵再生能源的固定電價收購制度。   該圖片由Pexels在Pixabay上發佈     透過合作社讓公民參與發電,讓民眾用小額的金錢投資發電,就像買東西一樣,是一種用鈔票投票的方式。所以,你也可以把存款裡的一小部分拿來投資太陽能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板」,成為一種實踐綠色生活的行動。   已獲《台灣教會公報》授權轉載https://tcnn.org.tw/ ───────────────────────────────── 【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之二: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成立20週年,TESA與多個單位於4月世界地球日至6月的環境關懷主日之間,在濟南教會舉辦「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主題涵蓋RCA工殤、環境運動、社會責任、能源轉型、低碳生活等。本文為當時講座內容整理。
2018.07.23
探討
[探討]創造能源轉型新未來(20180723-陳怡潔、林子倫)
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一) 台灣能源轉型的政策與挑戰 採訪整理:陳怡潔 主講: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65期,2018/07/23)   台灣電價世界第三低 總碳排占全球約1%   台灣僅有2300萬人,但總碳排量占全球約1%,而台灣的能源80%由海運進口而來,但電價卻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2016年起,蔡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訂下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目標,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我們的電力供應和電價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創造能源轉型新未來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能源轉型?全球減碳和非核家園是重要的觸動因素。非核家園的推動始自1980年代,台灣的能源轉型目標是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因此,蔡政府從2016年5月開始推動能源轉型政策,以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和社會公平為核心價值。   攝影師:Miguel Á. Padriñán ,連結:Pexels     另外,政府也推動《電業法》修正,要讓台電的角色開始改變,過去已經將發電端開放給民間企業,但配售仍掌握在台電手裡,目前要買綠電都還是透過台電。而《電業法》修正目的是要逐漸開放售電業,未來,除了輸電的電網還是國家掌控之外,希望今年或明年,台灣就能有新的售電業者出現,讓市場更活絡。以後購電就像買手機一樣,可以尋找不同方案,希望6到9年後,台灣就能有所改變,促進電業和能源的轉型。   今後趨勢 核電成本不斷上漲   如手機、記憶體等所有技術發展,初期一定都比較貴,但現在越來越便宜,這是技術發展很正常的模式,不過,核能卻是唯一不會越來越便宜的技術,因為當一次核安事故發生,對安全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成本就會提高,加上核廢料處理問題,所以核能發電會越來越貴。   電價上漲? 燃料價格才是主因   民眾可能認為能源轉型會使電價上漲,但事實上,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是設備投資和燃料價格,我們現在有80%能源還是依賴石油等化石燃料,所以國際油價上漲也會牽動電價。     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不是能源轉型,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電價波動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們過度依賴化石能源。能源轉型當然需要成本,但說能源轉型是造成電價上漲的原因,有點倒果為因,因為能源轉型目的在於不要再這麼依賴化石燃料。我們甚至可以預估,當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發展到30%、40%或50%的時候,我們的電價可能會下降,因為設備投資成本已被攤提,而風力、太陽能、地熱不需成本,電價將不再受全球能源價格波動的外在影響。     而這也是為何美國、德國等國家都希望能源自主的原因,例如德國的能源自主,能讓他們不受俄羅斯在冬天切斷天然氣供應的威脅;美國的能源自主,能使他們降低對中東產油國家的依賴,對中東政治問題就能有不一樣的解法。   當負擔「外部成本」成為必須 綠能更便宜   再生能源的價格會越來越有競爭力,因為其他種類的能源會開始需要負擔外部成本,例如火力發電的燃煤很便宜,但其實外部成本是轉嫁到健保費、空汙問題上。     現在的缺電、跳電常常不是因為電力真的不足,而是因為電網系統的問題,台灣上一次真正嚴肅面對這個問題,是921大地震讓我們看到了台灣南北電網的脆弱,而現在新的問題是,台灣目前的電網,是否能適應當前氣候變遷的挑戰?所以,現在的跳電等電力供給問題和能源轉型沒有直接關係,關鍵在於如何去強化電網中脆弱的部分。   台灣風電全球廠商爭 為什麼?   離岸風電是老天給台灣一個非常重要的禮物,台灣海峽的狹長位置帶來強勁風力,使台灣成為全球前十大優秀離岸風場,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這次離岸風電競標,全球前幾大風電開發廠商都來投標的原因。   該圖片由Detmold在Pixabay上發佈     有人說離岸風電是政府要投資2兆,但其實我們引進德國的FIT躉購制度(綠電保價收購制度,Feed-in-Tariffs, FIT),乃是設備由廠商自行投資,發出電後,政府再購電,用電費補貼來攤提投資成本,也能確保業者長期穩定發電。有人擔心若發生颱風吹倒風機而造成無法發電的情況,怎麼辦?一支離岸風機要投資十幾億,若發不出電就拿不到錢,所以廠商一定是評估過後覺得可行才投入。從德國、英國、荷蘭等國FIT發展風電的例子來看,都是初期用較高價率來補貼,但未來隨著產業逐漸成熟,價格就會慢慢下降。   尖峰光電發電量 超越核一機組   光電的發電型態其實和台灣用電型態較一致,因為夏季是用電高峰,而光電也是在夏季發電能力最大。到今年5月初為止,台灣已經有超過2GW的太陽光電併網,在尖峰時間的發電量,其實已經超越核一機組的發電量,真的是事在人為。去年政府也提出了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方案,有六個縣市參與。而在技術端,台電也成立了公民電廠的小組,希望能有更多民眾參與 。   該圖片由andreas160578在Pixabay上發佈   節能x創能 雙管齊下   除了創能,節能也是能源轉型的一大重點。節能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透過管理層面來做。節電是最好的投資,不是要降低生活水準,更不是不開冷氣、回到原始時代,而是在舒適的環境下,透過管理,做更有效率的運用。例如台灣大學一年電費約5億,但專家評估表示,若透過有效管理,甚至不需要更新設備,就能年省6%電力,也就是能省下經費3000萬元。我們有理財等各種管理師,而未來「理能」專家會越來越多,例如現在民間就有所謂「節能風水師」。   已獲《台灣教會公報》授權轉載https://tcnn.org.tw/ ───────────────────────────────── 【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之二: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成立20週年,TESA與多個單位於4月世界地球日至6月的環境關懷主日之間,在濟南教會舉辦「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主題涵蓋RCA工殤、環境運動、社會責任、能源轉型、低碳生活等。本文為當時講座內容整理。
2017.12.20
時事
[時事]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20180130-更生日報)
  2017/12/20 台東發展綠能合作經濟論壇記錄。目前政府推動綠能時,仍採「綠能資本化」路線,優先收購財團綠電,補貼財團利益,導致目的只剩「競逐利潤最大化」,結局反而犧牲環境或人民權益。  原文連結    推動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 財團為輔助培力 第六場未來台東論壇─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 記者蕭道田/報導 更生日報 2018/01/30 圖:吳松霖分享台東要如何制訂的地方自治立法來發展綠能經濟。(記者蕭道田/攝)     寶桑教育基金會於十二月二十日在台東美術館文創教室舉辦的第六場「未來台東論壇」以「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為主題,論壇由寶桑教育基金會饒慶鈴董事長主持,邀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濁水溪綠能生產合作社共同發起人吳松霖、達魯馬克部落青年團團長Cegaw Lrakadrangilra(古馥維)分享發展綠色合作社經濟的經驗以及如何用綠能經濟讓年輕人返鄉。   綠能資本化路線   饒慶鈴表示,現在中央政府推動的綠能是採取「綠能資本化」路線,利益由誰享,是人民還是財團?國家優先收購財團綠電,補貼財團利益,人民望之興嘆,競逐利潤最大化,犧牲環境或人民權益。她認為,綠能應以人民為主體,財團為輔助培力,讓人民有機會、有動力、有能力,政府獎勵、支持、扶植公民電廠或綠能合作社,如此才能真正推動綠能。   合作社型公民電廠   「開一條綠能服務的新路徑就是成立合作社型的公民電廠」黃淑德主席說,二○一五至二○一六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破紀錄已從四○○PPM增加至四○三.三PPM,維持地球的九大系統已有三項超過限度,包括生物多樣性消失、氮循環超載、氣候變遷,因此為維繫地球與人類社會的維生系統,創造一個安全、公義的人類生存空間就是要成立「合作社型的公民電廠」   黃淑德表示,合作社(Co-operative)是由社員依共同需求、共同意願,實踐互助合作與民主治理理想,所集結成立的法人事業體,每位社員都是合作社的一份子,也是合作社的共同所有人,社員出資、利用、參與,正是支持合作社缺一不可的鐵三角。   怎樣才算「公民電廠」?黃淑德說,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創造能源,把消費者與共同生產者合為一體,市民共同經營發電廠,透過市民的出資和捐贈,以地區為主體,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推動能源的地產地消,建構能源自治與低碳社會,同時提供環境學習與教育的場所。   德國綠色和平   黃淑德舉例,德國最大的綠能合作社「綠色和平」,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二四○○○社員(資金來源&用電戶),供電(零售):十一萬客戶(其中九○○○是企業),子企業 Planet Energy 裝置發電設備(十一座風力發電機、三座太陽PV場)共產生六十五MW,並發展綠色儲能(風能、氫能、甲烷)年營收一億歐元。   制訂能源自治條例   黃淑德強調,要推動「公民電廠」地方政府必須制訂能源的地方自治條例,讓投資獲益留在本地、社區,讓新興的綠能發電業者,可以公平進入市場,訂定公民電廠的具體目標,鼓勵更多社區參與,成為能源轉型的基礎,讓再生能源創造就業機會,協助所有社區安裝、維運、所得分配,如此才能永續經營。     縣民參與綠能經濟 「台東要如何制訂的地方自治立法來發展綠能經濟?」,吳松霖建議,發展友善生態環境、保障國民健康、能源在地自給自足自主、青年返鄉安居樂業、縣民參與綠能經濟。   設立發展綠能基金   怎麼解決資金籌措問題?吳松霖說,設立「台東縣發展綠能基金」,政府獎勵、支持、扶植綠能公民電廠及綠能合作社,並興建勞務合作社,提供優惠或無息貸款,補助綠能合作社營運第一年內之人事費用。   發展綠能科技與經濟   如何培育人才?吳松霖說,於各鄉、鎮、市設立學校,期長培訓組織工作者、社務人員、技術人員、營運幹部,並補助各大專院校及成人教育機構,讓更多人來參與,還有每年到全縣各社區巡迴綠能推廣教育,成立綠能科技暨經濟研究發展中心與各大專院校合作,研究發展在地資源之綠能科技與綠能經濟,如此才能讓台東發展綠能經濟。   青年返鄉安居樂業   發展台東「綠色合作經濟」如何帶動青年返鄉安居樂業?古馥維說,薪資凍漲、物價上漲(財稅大數據中顯示,全國一二九萬人,月薪不到二.三萬),旅外的青年花費越來越多,政府又漠視勞工保障權益,換個方式來思考其實離鄉為了要「返鄉」。達魯瑪克有得天獨厚的祖傳傳統領域自然資源,並取得在現代社會立足的經濟來源,可以兼顧環境生態知識分享與保護,並獲得部落社會的支持與認同,達到永續經營下的自我治理。  原文連結 
2017.07.14
時事
[時事]公民電廠,如何可能?(20170714-綠色和平)
  如何不坐等政府,以「公民之力」、「實際地」推動能源轉型?  當從開口說,變成動手做時,「人財」的發掘、確保就是最重要課題。來聽聽德國經驗,並了解台灣的現狀。  原文連結    公民電廠,如何可能? 綠色和平 專題報導 2017/07/14   7 月 5 日晚間,綠色和平舉行了一場有關再生能源的聚會。兩位主講人馬賽爾與黃淑德,分享經驗,討論德國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與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如何實踐公民參與,翻轉能源現狀。   蔡絲婷(綠色和平能源專案主任):   歡迎!很高興這麼多人願意花時間了解臺灣再生能源的發展,與公民電廠售電的實務經驗。今晚,我們邀到「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Greenpeace Energy)的政策溝通長馬塞爾(Marcel Keiffenheim),分享實務上的建議與更多想像,也很榮幸邀請「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女士,跟大家對話,分享臺灣公民電廠發展到哪裡?如何參與?又有哪些挑戰?     綠色和平在臺灣自 2014 年起開啟能源專案。我們發布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用電報告,要求資通訊產業從源頭加入再生能源。2015 年,也針對電信三雄與雙 A(宏碁 Acer 與華碩 ASUS),在施工中的資料中心場址做了行動,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資料中心用電量龐大,發電方式是可以選擇的。我們要求臺灣企業跟進,甚至做得更好。   © DUpisces / Greenpeace     去年開始,在《電業法》訂定過程中,綠色和平也看到更多機會,我們關注《電業法》的相關子法訂定,並加入討論。今年初,也發布第二版《點擊綠》報告,不同於第一版只討論臺灣的資通訊產業,新版報告中做了全球的比較,加入美國、中國與南韓的企業,看看相較之下,臺灣企業到底表現如何。     針對企業之外,推動能源轉型,其實更需要公民的認識、參與,甚至是專業投入。很高興邀請到兩位主講者,分享臺灣的公民可以如何參與?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中,公民又是如何參與?   黃淑德(「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大家晚安!我認識綠色和平,早自我在美國當學生、後來工作時,透過訂閱當地綠色和平的刊物。我在其中看到鹿港反杜邦運動的訊息,以及知道主婦聯盟這一個女性的組織。後來我成為主婦聯盟的志工,進而參與更深。早在 2003、2004 年,當時綠色和平在香港推動反對基因改造食品,對於反基改議題、怎麼做公眾倡議,其實是透過綠色和平,也算認識綠色和平的一些老幹。綠色和平在全世界的環境運動,有一個標竿角色,很多行動讓人印象深刻。 © DUpisces / Greenpeace     去年起,我一直在跟絲婷談,綠能發展如何由公眾引領?今年有機會真的把Marcel請來,是好的時機。尤其自 2014 年「反服貿」運動,到後來林義雄以絕食促成核四封存,去年開始,我們覺得 2025 非核家園好像是可能的。民眾、官方的態度都開始轉變,有機會把幾年的反核能量,轉換成更正向的能源翻轉。我們做了些小小努力,希望透過分享,得到大家的反饋,更多人一起走。   馬賽爾(「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政策溝通長):   大家晚安。我在綠色和平能源主要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跟媒體溝通,另外是公關與研究方法與方向制定,形塑如何跟大眾溝通,也讓政治人物更了解我們。在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我們有工程師、資訊專家,任何電力公司需要有的人我們都有。     德國發展公民電廠的契機,一切都因為德國傳統電力公司對再生能源不感興趣,毫無作為。再生能源有兩個特色,一個是非常乾淨,另外是適應調整能力非常強,任何人都能參與。比如說,要是你沒有太多錢,那就在自家屋頂裝太陽能板。如果你錢比較多,或聚集一群人一起出資,說不定就可以開發小型或大型的風力發電廠。我們知道這在傳統的煤電廠是不可能的,因為動輒需要數十億歐元的投資。再生能源因為乾淨、永續,並且能讓公民參與其中,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因此帶來新局面。   蔡絲婷:但發電到底跟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在德國,是如何跟民眾溝通再生能源的好處? 馬賽爾:   再生能源在德國的形象非常正面,曾有民調指出,90% 的德國大眾對再生能源表達支持態度。但如果換個方式問,你支不支持在自己社區、自己家附近安裝風力發電機組?支持率就會大大下降,只有 56% 的人支持。我想這就是人性,各國的人都是這樣子的。我們的經驗是,如果人可以主動參與到再生能源的開發,他們對這樣的開發案的看法,就會轉為比較正面一些。   © DUpisces / Greenpeace     想要更多人加入,就要告訴他們,這為什麼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只要告訴他風力能產出多少電,也要告訴他,就經濟上可以獲得什麼好處,比如,開發再生能源電廠,他們的電費就下降了,或是他們可以成為共同投資人,享受一部分利益。希望民眾把再生能源想成是一件正面的事情,不能只進攻他們的心智,也要攻進他們的錢包,因為這就是人性。   蔡絲婷:那麼,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的營運模式是什麼? 馬賽爾:   綠色和平能源一開始是非常小的公司,資金來自為數不多的社員,1999 年成立時客戶只有 186 位,社員也不多。一開始我們專注於零售業務,說服大眾成為綠色和平能源的客戶,因為跟公眾溝通是我們最擅長的,至於其他,就外包給外部的專家。隨著慢慢成長,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我們把越來越多業務納進公司本身的營運之中。現在,整個電力的供應鏈都有涉足,除了沒有自己的電網之外,從發電、電廠開發的融資,到電廠開發的營造還有營運,還有購電、平衡供需,最後跟客戶收費,都有參與。     我們的工作有兩個層次,首先是電力供應商,提供良好服務。但我們不只提供綠能給客戶,也希望改變整個電力系統,因為只改變客戶的電力是不夠的,我們要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要多少時間?這就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所以我們也要跟政治人物溝通,這也是我本人工作的一部分。   蔡絲婷:從 180 位會員到 23,000 位、並提供電力給 13 萬消費者,過程中有哪些困難與挑戰? 馬賽爾:   首先是電力看不見摸不著,很難跟人溝通。比如一顆蘋果,你一吃就知道好不好吃,但你無法讓人一眼看出來這是不是再生能源,是不是好的電力。要解釋這個概念是困難的,因為不是你跟我們買了再生能源電力,我們就把再生能源送到你家,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不管怎樣,你的電力都是從電網裡來,而你的電網的電哪裡來,無法一家一戶去決定。用個比喻,就像一座湖泊,如果注入一座湖泊的河都是髒水,那樣大家喝到的都是髒水。但如果能把其中一條河變成乾淨的河,那樣就可以影響整座湖泊的乾淨程度。當越來越多人可以讓河流變得更乾淨,這整個湖、所有人喝到的水都會越來越乾淨。     所以一開始買綠電時,大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電網裡面所有的人買綠電。一開始要溝通這件事不容易,但這是做得到的。因為一般人可能不願意付太多錢,但會願意多付一點錢來支持綠電,只是我們要找出人們願意多付多少。所以我們必須多了解一般人的想法是什麼,不要因為一般人的想法,然後就對他們生氣。即使只願意多付一點點錢,那也沒有關係。   © DUpisces / Greenpeace     但現在一件好事是,綠色和平能源提供的電力,比起德國一般平均,並沒有更貴。雖然並不是市場上最便宜的,但很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知道這些錢可以為當地帶來改變,也間接推動了能源轉型,所以消費者願意買單。德國有 1,100 家電力公司,而我們的售價跟平均差不多。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不能只賣綠電給有錢人,只賣給有錢人,你也許找得到一些客戶,但要改變世界,那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蔡絲婷:除了價格問題,大家最常問的是,沒有太陽或風力的時候要怎麼辦? 馬賽爾:   要用再生能源,我們不僅是要價格可以負擔,我們還要它穩定、安全。幸好這三個特質其實可以兼顧。15 年前德國的再生能源只佔 3%,現在已來到 33%,並且不斷成長。官方目標是在 2050 年達成 80%,我們預期,到了 2050 年的水準還會更高。再生能源佔比越高,用電中斷的時數是越來越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再生能源電廠的規模是小的,比如 10 支風機、100 支風機故障,對整體的電力供給沒有太大影響。但燃煤就不一樣了,一個燃煤機組故障,電力供給可能就少了一個 Gigawatt 之多。再生能源是量大的小型發電機組,相對安全。     在德國,主要用的是風力和太陽能,所以也要注意間歇性的問題。臺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未來也許可以透過地熱解決間歇性問題。德國採用的方法,首先是需求管理,將需求集中在太陽能、風電最多的時候,第二是做儲能。綠色和平能源在長期儲能著墨非常多,現在一年已有三、四週發電量遠遠超出需求。目前再生能源佔比33%,未來當佔比更高,餘電情況只會更嚴重。現在當發電量過剩,我們會用餘電電解水,電解成氫氣與氧氣,生成的氫氣就是再生的燃氣,可用於發電。德國因為有完備的天然氣網路,可以儲存三個月份的用電量,因此不但安全,成本也很低。   蔡絲婷:謝謝馬賽爾分享德國的經驗。想請問淑德姊,臺灣的公民電廠怎麼運作?臺灣,真的需要公民電廠嗎?   黃淑德:   臺灣的反核歷史有 30 年。過去都一直很悲情,不知道何時能結束,這幾年來終於找到轉機,思考未來要往哪裡去?在福島核災之後,好像周遭國家也開始動了,甚至福島也正在積極投資自己,轉向再生能源。臺灣從核四封存,到核一、核二廠要除役,從唯一一家「怪獸電力公司」專賣,人民沒得選擇,到現在有新的可能性。除了技術發展,還發現原來臺灣海峽是很好的風場。這幾年來,我們學習到的經驗是,過往生命中充滿不可以、不可能,現在,我們開始在找「能」如何「可能」。   © DUpisces / Greenpeace     公民電廠,讓能源民主成為可能。感謝「一人一千瓦」,感謝「陽光伏特家」,感謝彩虹餐廳的洪老師,感謝社大,有不同的地方的人,在過去五、六年來開始傳遞一些訊息。也讓我們反思,現在能源教育缺少哪一塊?談食物,我們會談食農教育,談我們跟農地、跟農人的關係。但是,人人都要用能源,我們竟然從來不曾盤點任何跟誰的關係。尤其臺灣的能源 98% 靠進口,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當能源七成以上仰賴進口,還會覺得安全。     很少人知道,電費結構怎麼訂出來的。去年能源局有個「電價審議委員會」,我們作為民間代表參與,發現電費的結構存在很多的黑網。包括電價現行結構竟然八成是燃料費,而可怕的是,為什麼政府體系對再生能源的推動是處處限制?再生能源推動目標就官方的解讀與執行,是把低標當作高標,不得超過。請問,你會限制家裡的孩子考試只能考 60 分嗎?當然不會,當然要考一百分。很多普遍流傳的有關再生能源、或是核電是最便宜的訊息,未來,請大家盡量從比如「環境資訊協會」的電子報,多多了解,重新學習。     我們現在要開始把對能源的學習,當作另一種全民運動。你會在意你吃的東西,但你在不在意關於能源,現在進行中的改變、法規,有哪些可能性?對能源,我們也可以開始警覺、學習、討論,促成可以選擇用綠能的環境。   蔡絲婷:再生能源是分散的、小型的與在地的。那麼,臺灣的公民電廠發展現況與目標是什麼,一般人又可以如何參與? 黃淑德:   再生能源發展的法源依據,其實是 2009 年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這之前將近十年,都是用官方的示範計畫。那個年代光電板、風機都是昂貴的。臺灣明明是太陽能電池的製造大國,可是用在本地的裝置只有 1-2%。換句話說,都是外銷。臺灣在光電產業的製造前端,製造晶圓耗水、耗能,為什麼沒有自用?就是過去外銷導向,官方政策、設定目標時欠缺了某些思維與統整。   © DUpisces / Greenpeace     在臺灣,當問題從反核,轉向要如何補足核電廠除役後的不足?那就不是官方的責任而已,而是每個民眾的一個參與機會。     如果再生能源只是大企業、外資、銀行在玩,而沒有改變臺灣一向對於能源的漠視,如果我們繼續習慣全世界第三便宜的電價,都不利能源翻轉。習慣便宜、只要便宜就好,將阻礙前瞻式的改變契機。公民電廠的重要性在此。如果我們認知到這對下一代、對我們自己的老年,都很重要,希望有更合理、公平的社會,那麼公民電廠,就是一個落實的、有意義的行動可能。     現行哪些法規,限制了我們對能源的參與?我們希望要盤點。不論是《電業法》,還是建築法規,或是能源設備相關法規,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機會,把自己放在學習、準備想要參與的角度。當越多人用這樣的心態,我們比較有機會創造屬於臺灣,新的能源使用的狀態。   蔡絲婷:今天我們非常感謝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的會員,與綠色和平的會員一起花時間了解能源轉型的德國經驗與借鏡,期望每一位民眾都是改變臺灣能源的推手,一點一滴,從你、從我開始!    原文連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