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Category
2017.05.24
時事
[時事]從水庫到你家屋頂 人人都能發綠電(20170524-天下雜誌623期)
  電業自由化上路,大至企業小到個人,可以自由投資、買賣再生能源,當能源轉型成顯學,人人都能成為綠電螞蟻雄兵。  原文連結    從水庫到你家屋頂 人人都能發綠電 文:劉光瑩 《天下雜誌》623期 2017/05/24   今年開始,用電也能像上市場買菜,愛吃什麼就買什麼。電業自由化上路,大至企業小到個人,可以自由投資、買賣再生能源,當能源轉型成顯學,人人都能成為綠電螞蟻雄兵。   五月初夏,高雄燕巢阿公店水庫豔陽高照。水面上漂著一片鐵灰色龐然大物,靠近一看,居然是面積一公頃、兩個籃球場大的太陽能發電模組。   這是經濟部水利署首個水庫漂浮太陽能的標案,第一期二.三二MW(百萬瓦)預計六月底完工,明年還有第二期。   大至企業小到個人,近來紛紛加碼投入太陽光電,響應經濟部二○二五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到二十GW(吉瓦)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也祭出太陽光電兩年推動計劃,目標在明年中新增一五二○MW設置量。   阿公店水庫的漂浮太陽能場,就是這螞蟻雄兵的一支。支撐這八千多片模組的,是由法國太陽能科技公司夏爾特拉(Ciel & Terre)設計的兩萬多個特製浮筒。建置完成後,每天可供給一千三百個家庭。   辰亞能源專案總監游祥益說,此案結合營造、水上工程、系統配線、浮筒等專業。最困難的是不能以固定裝置破壞水庫底部,他們用灌漿水泥做成兩公尺立方、重六公噸的沉錨,固定太陽能板和浮筒。「水泥灌漿脫模加上乾燥要三十天,光這一○六顆沉錨,就花了兩個月,」他說。   他相信再生能源、分散發電是未來趨勢。「再生能源也許不能取代基載能源,但夏天用電尖峰正好是太陽光電效率最高的時候,」他充滿信心說。   當能源轉型成顯學,投入綠電企業愈來愈多,還有社會企業把群眾募資運用在綠電。 圖片來源:劉光瑩   我家屋頂也有發電廠   由台大社會學博士陳惠萍創立的綠點能創,一六年推出台灣第一個綠能群募平台「陽光伏特家」,奠基於電價躉購制度,將參與單位分割至一片太陽能板,一萬多元就能成為電廠合夥人。   在台南新營開洪家莊牛肉麵的洪志賢,想著要在透天厝屋頂裝太陽能板已久。「一聽到簽約二十年就遲疑,」他說。後來太太一語驚醒,「你十年前猶豫到現在,如果當初有做,現在都走一半了!」又因為女兒在陽光伏特家任職,他爽快答應加入群募,稱為「擔仔一號」。   洪家出租屋頂裝設四十四片太陽能板,總建置容量十二千瓦,今年三月已開始分配賣電收入。   「如果整個社區屋頂都發電自用,火力電廠就不用發這麼多電,空污改善,我們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讓家戶用乾淨的電,」這是洪志賢告訴好奇鄰居的說詞。   電力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除了把太陽光電作為投資標的,有另一群人更切入經營綠電合作社。他們是認購了洪家二十塊太陽能板的主婦聯盟基金會。   蔬果合作社起家的組織,為何做電業?「出發點是一樣的,希望台灣永續發展,」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人民可以自由選擇食物購買,但能源長期以來只有政府與特許企業參與,然而今年出現改變契機。   電業法修正通過後,放寬再生能源發電可自由買賣,讓主婦聯盟看到一條新路。他們希望把蔬果「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合作社型態,推展到能源,在今年創立了「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希望人人可參與發電。   「要擺脫對石油依賴,綠能是人人可參與的路,」黃淑德說。   綠電合作社與陽光伏特家的差異,是人脈關係更緊密,推廣力道更大。目前社員雖只有一百多人,黃淑德希望慢慢擴散,德國已有八百個綠電合作社。   螞蟻雄兵也有路障。游祥益和陳惠萍認為,建置發電模組容易,就怕有案場沒饋線。游祥益就說,水利署考慮招標漂浮太陽能的牡丹水庫,恐怕得接十公里的饋線才能接入台電電網,線成本就要兩億台幣。   當綠電變全民運動,基礎建設該由誰來埋單,是綠電小蝦米現階段最希望釐清的問題。(英文版請見english.cw.com.tw)  原文連結   
2016.03.01
探討
[探討]為了2025的永續台灣 發起公民綠能合作社(20160301-黃淑德)
為了2025的永續台灣 發起公民綠能合作社 文:黃淑德(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 ( 原載於《主婦聯盟》會訊271期,2016/3/1)   共購23年 化懷疑為信任   23 年前,主婦聯盟以「共同購買」來推動綠色消費,在食的不安與環境惡化中找到一條更多人可以參與的翻轉之路。我們一路邀約、克服自己及周遭人的懷疑,建立信任,所設立的消費合作社目前已經有 6 萬名社員。     2015 的《巴黎協議》[註1]後,我們希望再開一條人人都可以參與「能源轉型」的行動,作為我們告別核電,廣邀公民參與綠電的第一哩路,希望 10 年後,我們的生活可以從容選擇使用綠色的電力,實現不使用核電的生活。   [註1]《巴黎協議》  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新通過的國際氣候協議,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   能源革命20年 再生能源普及化   能源與食物都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絕對依賴的,人民可以自由參與食物的生產與選擇購買,但能源長期以來只有政府與特許大企業才能參與。     過去 20 年,一場新的「能源革命」已經快速發生,技術與價格逐漸被市場接受,能源的市場自由化,許多國家漸漸開放讓小型團體與業者參與電力與能源的生產清潔能源,或稱為再生能源(簡稱為RE)。 攝影師: Carl Attard ,連結: Pexels   糧食與能源自給率 日本與台灣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約 40%,能源自給率約 4%。台灣糧食自給率 34%,能源自給率比日本更低,扣除水力發電,台灣的風能與太陽能佔不到 1%。台灣每年花在購買國外能源佔 GDP 的 9~12%,台灣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是 99.98%。     台灣有世界級的風場,中南部有絕佳的日照天數,但是官方一直告訴我們「台灣是能源匱乏的國家」!因為石化與核能的企業仍然擁有極大的媒體與政府影響力,所以新聞充斥着再生能源太昂貴、不能成為基載電力等等的專家洗腦式的宣傳。     國際組織綠色和平每年都出版能源年報《能源革命》,在 2015 年的報告中提出 2050 年全球要達到 100% 再生能源,基本上沒有技術性或經濟面的障礙。過去的 20 年,許多國家及社區有許多對能源的新行動,以下就公民參與式的再生能源轉型提供一些範例。   能源民主轉型 各國綠能合作社   1991 年成立於比利時的 REScoop,目前整合成「歐洲再生能源合作社聯盟」REScoop讓一般市民容易找到他願意入股支持的再生能源合作社,目前歐洲有超過 2,400 個再生能源合作社,由公民投資、擁有、分配和供應自己的能源需求。     綠色和平,不只是環境議題組織,同名但獨立運作的「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是德國最大的能源合作社,成立於 1999 年,目前有 23,000 名社員,投資 11 座風機,3 處大型太陽能發電場,提供綠色電力給 11 萬名用電戶,並提供將風能轉成氫能的「再生天然氣」給 1 萬個用戶,社員的出資金每股 55 歐元,最多 100 股,這些資金提供了其投資的子企業來興建發電場。     德國在過去 10 年中成立了超過 800 個綠能合作社,社員總人數超過 15 萬人,除了社區公民共同投資成立發電設施,將多餘的電力售出而創造收益,也致力提昇能源效率,甚至開始購買地區的電網。首創 20 年綠電保證收購價格的「饋網電價」制度(Feed-in Tariff)及要求電網業者必須收購綠電,讓許多德國人民不僅自家裝置太陽能光電板,也積極投資社區的綠電計畫,他們成立綠能合作社的最大主因是推廣再生能源、增加社區認同感,而不是為了獲利。德國的再生能源之 47% 是由公民及公民團體所投資設立。     荷蘭的 De Windvogel 是個擁有 6 座風機的能源合作社。英國近年也興起社區綠能合作社,倫敦的 Brixton Energy 是非營利的合作社,目前有 3 處屋頂型太陽能發電所,其社員出資以 3% 年息分配。能源合作社是英國近年成立最快速的社區型合作事業,不但利益回到市民,促進在地就業與增加民眾對能源的認識與綠能經濟的參與。 攝影師: Skitterphoto ,連結: Pexels     1970 年代,丹麥 3 個家庭合資裝了一個風機,開始了全球第一個綠能合作社,現在這個 Middlegrunden Co-op 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場的擁有者/經營者,有 8,000 名共同投資人。加入風能合作社曾經是丹麥的全民運動,設置了丹麥 80% 的風機,佔丹麥電力需求的 10% ,風力發電機已經成為丹麥最大的出口產業。預估到 2030 年,50% 的丹麥電力供應來自風能。     波蘭的 Zamosc 地區成立了名為「我們的能源合作社」,計畫在鄰近 4 個社區建造 12 座生質天然氣工廠,以就近供應在地的能源需要,減少能源的長途運輸。     加拿大多倫多市設立了「Zooshare合作社」計畫將動物園 3,000 噸動物糞尿及 14,000 噸超市的報廢食物轉成生質天然氣來供應發電。多倫多市的 SolarShare 合作社有超過 700 名社員,以發行債券的方式投資 15 處太陽能發電場,總裝置容量超過 200 萬瓦。     澳洲的 Hepburn 風力計畫是澳洲第一個社區共有投資的風力發電場,這 2 座各 2 百萬瓦容量的風機是由社區合作社經營,在 2008 年開始募資,3 年後有 1,700 名社區出資者,不足資金來自銀行借貸及政府補助。   新「共同購買」運動 公民介入氣候變遷   共同「出資、利用、經營」、一人一票、為了更好的未來而非短期利益而努力,這些都是經營合作社與私人企業的最大分野,也就是重視社區,人與人的結合,而非為了獲利的資本集結。合作社擁有社團的本質,而有社區經濟的共同所有權與民主決策的機制。   攝影師: Pixabay ,連結: Pexels     石化與核能長久以來就是極大企業與國家機器所控制的,共同投資再生能源是市民可以介入氣候變遷,採取在地行動的「在地投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循環經濟。合作社的經營並不容易,要讓大家同心齊力,討論決策到執行,考驗着我們「真心想要」到「改變成真」的集體決心。   用綠能合作社 塑造我們想要的未來   車諾比核災啟發了德國的反核運動,烏蘇拉媽媽及舒納城市民展開超過 10 年的抗爭,取得綠電的經營,進而啟發德國修法,開啟綠電的保證收購價格「饋網電價」制度,讓全球各國效法。日本在福島核災後,民眾及社區對綠電的投資意願大增。     創造一個「公民對氣候變遷覺醒,力行節能,選擇並參與生產綠能」的社會是我們的願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許多「不可能」、「不可行」之後,最終的「可能」與落實才會到來。     去年巴黎舉行COP21[註2]之後,再生能源投資的信心高漲,連大企業都對此展開融資與投資。台灣的我們更該急起直追,聚集市民的小額資本,學習並落實太陽能與小型風能的裝置,翻轉我們對能源匱乏的舊思維,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請一起來加入我們的綠能民主行動。   [註2]COP21 COP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簡稱。平均每年召開一次,常稱作「聯合國氣候峰會」。第21屆(COP21)於2015年12月在法國首都巴黎近郊舉行。 ( 原載於《主婦聯盟》會訊271期,2016/3/1)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3412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