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Category
2023.08.04
探討
「MY RE100」自己用電自己來平衡-100%再生能源
RE100 是由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 與碳揭露計畫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匯聚全球最具影響力企業,以電力需求端的角度,共同努力提升使用綠電的友善環境;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報使用進度。
但我們一直認為,增加且使用綠電,不只是企業應該參與的行動,更應該擴大認定為地球公民的責任,因此我們希望推廣的RE100,是每個人應該為自己用的電負責,大家用小額投資來參與綠電的生產,但綠能的參與不只是投資而已,一般人缺乏一些除了賺錢之外的衡量基準,最好也能夠有機會一起參與決策,這樣才能深入地反轉底層意識。
能源轉型是社會工程之一,不是硬體工程,更要把灰電轉成綠電,根據估算,每人每日平均用電量是3度,這樣的用電量,需要建置6萬元的的太陽能板來轉化為綠電,達到平衡。
因此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期待,公民能從能源消費者轉變成能源生產者,當社員投入股金達6萬元時,等於將自身的用電100%轉為綠電,在能源轉型上達成個人用電平衡的最小單位!
2019.12.04
探討
[影音]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20191204-國家地理雜誌)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這個短而完整的影片,很適合大家來看喔!
原文連結
101氣候教室:再生能源《國家地理》雜誌
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2019/12/4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從太陽能到風力發電,快跟「101氣候教室」一同來探索這種世界上使用率增長最快的能源類別吧!
★想看到最新鮮影片或與國家地理小編聊天互動的請訂閱★更多精彩內容在國家地理官網:http://www.natgeomedia.com/歡迎來國家地理粉絲頁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natgeomedia/請在Instagram上關注我們:https://goo.gl/1rRAI8
原文連結
2019.03.18
探討
[探討]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20190318-陳慈美)
告別灰電 迎向綠電
能源轉型是潮流更是機會 台灣想何去何從?
文: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顧問)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99期,2019/3/18)
2018/11/24與九合一選舉合併舉行的公投,其中三個跟能源相關的議題過關,引發許多後續討論和不同陣營接下來的行動策略。即便教會團體,大家立場光譜之極化,跟整個社會並沒有太大差別,我們並沒有所謂「基督教對能源議題的看法」。
延續性政策 無端成為政治對立犧牲品
從歷史回顧,2017年4月修定的《能源發展綱領》,應該是從2002年通過《環境基本法》、2012年10月核定《能源發展綱領》、2014年4月政府宣佈核四封存、2015年1月召開「全國能源會議」、2016年5月《環境基本法》「經濟部施政重點」等過程才逐漸形成的,並不是突然出現。
換句話說,我國能源轉型的規劃其實是具延續性,卻因公投與選舉綁在一起,環繞在政治立場的對立,扭曲真正問題的討論,實在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該有的表現。
第三次工業革命 掌握先機或慢人一步
事實上,全球處在能源轉型關鍵時代,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因此,在《能源發展綱領》前言就提及,能源政策的核心價值,應兼顧: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四大面向共同治理與均衡並進,以促進能源永續發展。2002年通過之「環境基本法」明定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之政策方針,全面推動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之能源轉型,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
而且,面對2015年立法通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及COP21 通過之「巴黎協定」,我國必須掌握綠色成長契機。因為,能源安全涉及國家安全,轉型過程中需以確保國家能源供應與安全為前題,規劃各類能源在各階段的合理結構,並加強資訊公開、公眾參與及政策風險溝通,確保過程順利與公平正義之落實。
攝影師: KML ,連結: Pexels
評估長遠未來 德國選擇廢核之路
台灣跟德國同樣是立法廢核的國家。2018/09/18在台電舉辦的「台德核能對話──德國巴登符騰堡邦核能除役35年經驗與能力」,有台電工程師、原能會核管處、清大核工所的學者專家作報告,與多位德國核電專家交流對話。整天的研討會,主要是除役工程專業的交流分享,但是,其中仍有幾項重要資訊,值得在此與一般讀者分享。
簡述德國廢核歷史如下:1986蘇聯車諾比發生事故,德國反對核能的綠黨在1998年和社民黨結盟,拿下國會過半席次,「去核」的政策逐漸明朗。不過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才真正成為促使德國廢核的最後一根稻草,加上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使德國政府廢核政策更堅定,將於2022邁入「非核家園」。
而當天德國學者提到的兩個資訊,令與會者印象深刻,也引人反省: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除役是非常複雜且耗時長遠的工作,而這工作變成未來一個專業的商機(dicommisioning is a growing market),因為世界各地將有許多核電廠必須逐漸面臨除役。顯然,以前政府一直聲稱「核電成本低」根本不是事實,而除役工作的專業商機,更是吊詭至極,相信正常的人絕對不要這種商機,也反應出核電本身確實是個「不適切的科技」(un-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應選用。
核廢料若沒有妥善處理,將會是留給後代的沉重債務,甚至陷後代子子孫孫於困境、絕境!在強調「代間倫理」(Inter-generational ethics)的當代社會,我們更是要期許自己做個福蔭子孫的長輩、前輩,讓他們可以選擇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生活。
該圖片由enriquelopezgarre在Pixabay上發佈
綠能產業創新必要 台電亦表相同觀點
2018/11/02由產業界舉辦的「能源轉型與綠能產業創新研討會」中,台電綜合研究所的報告提及:「台灣地狹人稠,民生產業皆無法承擔核災風險;核廢料持續增加,儲放問題未解;核電除役時期冗長,且成本不斷增加,持續使用核能,台灣能源、產業及環境難永續發展。我國化石能源發電占比高(85%),無法順應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趨勢,維持產業國際競爭力。透過提升自主能源,擴大內需提供場域,以拓展本土綠能商機。」
該報告亦提及國家能源發展綱領「能源安全」構面之四大主軸:「創能、節能、儲能、智慧系統整合」。呼應德國資深顧問在2018/09/18核能對話會議中所強調的前幾個重點:「節電、儲電、提昇電力傳輸效率、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幾項都是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至於「幫助地方發展再生能源」這一項,則有賴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同心完成。我們也的確已經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成績,並期待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看世界能源產業趨勢 轉型是潮流
2018/12/21「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國際能源與核能產業分析師施耐德(Mycle Schneider)在台大社科院舉辦「從世界核能產業趨勢看台灣能源轉型」講座,他曾於1997 年獲頒「另類諾貝爾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當天演講內容有下列幾個重點;
從全球來看,2017 風力發電增長17%,太陽能增長 35%,核電增長 1% (主要是因為中國核電成長 18% )
歷史顯示,1976 年是反應爐機組動工數量的高峰,全球44 座於當年動工,2017 年則為5 座, 2018 年 2 座。
從1970 到 2018 年中,總共有 94 個(佔總數 12%)興建計劃分別於 20 國在不同階段停建或暫緩。
以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轉型,目前在國際間獲高度支持,一個完全由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能源趨勢。
對抗全球暖化確是世界趨勢,但非常確定的是,核電廠絕對不會是減碳的最佳選擇。
攝影師: Pixabay ,連結: Pexels
與時俱進的信仰
對教會而言,若能從推動環境教育講座、成立關懷小組與民間團體聯繫,甚至可以考慮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參與社區再生能源的網絡,帶動信徒關心並為社區帶來改變,都是非常重要的新事工。
鄭仰恩牧師新書《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副標「多元開展、與時俱進的信仰旅程」,提醒我們要以「民主知識份子」(democratic intellect)的謙卑態度,在當今紛雜的社會議題中學習分辨、取捨。書中指出:「基督教傳統本身就是多元的…歷世歷代不斷在無數的新實況中『重塑自身』(reinvent itself)…面對傳統…要具創意地『重新發掘』(retrieve)傳統,並將之連結於當代的經驗與世界裡。」
這時候,我們更應該以信仰的反省參與民主台灣各種社會議題討論,以新的眼光和視野,轉化並改造社會,讓台灣告別灰電(火力、天然氣、核能發電),迎向綠電(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生質能)!
2018.07.23
探討
[探討]成為能源共同生產者(20180723-陳怡潔、黃淑德)
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二)
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
採訪整理:陳怡潔
主講:黃淑德(主婦聯盟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65期,2018/07/23)
成為能源共同生產者
剛談到的是政府政策,而現在我要談的是,在能源轉型中,公民該怎麼做?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從食物跨到了能源,兩年前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去年在苗栗頭份一位社員家的屋頂,建立了合作社的第一個太陽能發電屋頂「天空一號」。
電價世界第三俗 節電無感
為什麼我們要用能源合作社的方式行動?因為我們認為人民應該有第三種選擇。台灣的人均碳排量非常高,2300萬人口的碳排量約占全球1%,因為台灣電價非常便宜,電價大概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以台灣GDP和生活水準來說,我們的電價竟然如此廉價,這也呈現出,從廠商到一般民眾,其實很少有機會去思考如何節約用電,因為節電的誘因太小了。
而政府和媒體都創造了一個困境,給我們太少的選擇,他們告訴我們,不然就用深澳火力發電廠,不然就用核電,不然就是缺電,不然你想怎樣?他們沒有給我們第三條路可以挑選,但人民應該有自己的第三選擇,而且能源使用和我們的生活舒適度息息相關,應該不是一種妥協、或倒退到更貧窮的年代,認為節約就等同犧牲、忍受不便,其實,我們的生活和行動,可以不要等待政府,不要等待一個良心企業的出現,人民可以自己行動。
圖片由Colin Behrens在Pixabay上發佈
想要的自己來 何須等待
主婦聯盟長期推動共同購買運動,共同購買就是集結我們的購買力,變成議價力、採購力,這力量可以影響環境、人的思維與行動。我們把能源視為跟食物一樣,當我們想要綠電,但不容易買到,就自己發電吧!所以2016年我們籌設了能源合作社,開啟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宗旨是創能與節能。
目前綠電合作社的社員有187人,本金約460萬元。合作社想做的就是創造社區能共同擁有、使用的能源,並進行創能節能的教育。我們推廣的公民發電,是尋找適合的屋頂、募集資金、簽訂屋頂/土地租賃條約、建置太陽能系統,然後並聯回電網供地區使用。而合作社的經營原則是社員共同所有、共同營運,採用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不以營利為目的,重視社區價值。公民的行動和企業的行動不同,企業是為了獲利,而我們想要的是藉由行動來改變思維。
屋頂太陽能 創能節能兼得
台灣夏天都在想盡辦法抵擋陽光,然而善用屋頂就可以發電;太陽能板裝在屋頂,能降溫又隔熱,平均可降溫2~3度,甚至5度,且單單只是屋頂降溫,就能讓頂樓用電量降低。我們的第一個太陽能屋頂「天空一號」,是一個在社員家頂樓的小屋頂,但在申設過程中,也親身了解到申設過程的複雜、政府官僚給的難題。太陽能板實際施工時間只有兩週,但整個申設過程花了一年的時間。
該圖片由Markus Spiske在Pixabay上發佈
申設過程雖不容易,但我們認為人民有主動的權利,當年因為想吃乾淨安全的食物,所以我們成立消費合作社;而想要用沒有環境負擔的電力,也是基於同樣的權利,所以主婦聯盟在從事環境倡議30年後,決定成立這個新組織。
購買=選擇 投永續未來一票
我們一直在談地產地消,要吃在地、當季的東西,但我們的能源,所有原油、煤、天然氣都是海運而來,中東國家的政治衝突、台海被中國封鎖的風險等等,都會影響台灣的能源採購,但台灣的風、水、地熱,都是善用自然條件,就可以創能的。
當消費者集結在一起,就能從消費者變成能源的共同生產者,共同生產的電力可以在社區被使用,就像社區菜園的菜,不需要遠距離運送,家中屋頂產出的電力只要併入電網中,就能讓鄰近的社區用電戶使用,並且能善用目前政府鼓勵再生能源的固定電價收購制度。
該圖片由Pexels在Pixabay上發佈
透過合作社讓公民參與發電,讓民眾用小額的金錢投資發電,就像買東西一樣,是一種用鈔票投票的方式。所以,你也可以把存款裡的一小部分拿來投資太陽能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板」,成為一種實踐綠色生活的行動。
已獲《台灣教會公報》授權轉載https://tcnn.org.tw/
─────────────────────────────────
【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之二: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成立20週年,TESA與多個單位於4月世界地球日至6月的環境關懷主日之間,在濟南教會舉辦「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主題涵蓋RCA工殤、環境運動、社會責任、能源轉型、低碳生活等。本文為當時講座內容整理。
2018.07.23
探討
[探討]創造能源轉型新未來(20180723-陳怡潔、林子倫)
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一)
台灣能源轉型的政策與挑戰
採訪整理:陳怡潔
主講: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3465期,2018/07/23)
台灣電價世界第三低 總碳排占全球約1%
台灣僅有2300萬人,但總碳排量占全球約1%,而台灣的能源80%由海運進口而來,但電價卻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2016年起,蔡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訂下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目標,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我們的電力供應和電價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創造能源轉型新未來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能源轉型?全球減碳和非核家園是重要的觸動因素。非核家園的推動始自1980年代,台灣的能源轉型目標是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因此,蔡政府從2016年5月開始推動能源轉型政策,以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和社會公平為核心價值。
攝影師:Miguel Á. Padriñán ,連結:Pexels
另外,政府也推動《電業法》修正,要讓台電的角色開始改變,過去已經將發電端開放給民間企業,但配售仍掌握在台電手裡,目前要買綠電都還是透過台電。而《電業法》修正目的是要逐漸開放售電業,未來,除了輸電的電網還是國家掌控之外,希望今年或明年,台灣就能有新的售電業者出現,讓市場更活絡。以後購電就像買手機一樣,可以尋找不同方案,希望6到9年後,台灣就能有所改變,促進電業和能源的轉型。
今後趨勢 核電成本不斷上漲
如手機、記憶體等所有技術發展,初期一定都比較貴,但現在越來越便宜,這是技術發展很正常的模式,不過,核能卻是唯一不會越來越便宜的技術,因為當一次核安事故發生,對安全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成本就會提高,加上核廢料處理問題,所以核能發電會越來越貴。
電價上漲? 燃料價格才是主因
民眾可能認為能源轉型會使電價上漲,但事實上,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是設備投資和燃料價格,我們現在有80%能源還是依賴石油等化石燃料,所以國際油價上漲也會牽動電價。
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不是能源轉型,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電價波動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們過度依賴化石能源。能源轉型當然需要成本,但說能源轉型是造成電價上漲的原因,有點倒果為因,因為能源轉型目的在於不要再這麼依賴化石燃料。我們甚至可以預估,當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發展到30%、40%或50%的時候,我們的電價可能會下降,因為設備投資成本已被攤提,而風力、太陽能、地熱不需成本,電價將不再受全球能源價格波動的外在影響。
而這也是為何美國、德國等國家都希望能源自主的原因,例如德國的能源自主,能讓他們不受俄羅斯在冬天切斷天然氣供應的威脅;美國的能源自主,能使他們降低對中東產油國家的依賴,對中東政治問題就能有不一樣的解法。
當負擔「外部成本」成為必須 綠能更便宜
再生能源的價格會越來越有競爭力,因為其他種類的能源會開始需要負擔外部成本,例如火力發電的燃煤很便宜,但其實外部成本是轉嫁到健保費、空汙問題上。
現在的缺電、跳電常常不是因為電力真的不足,而是因為電網系統的問題,台灣上一次真正嚴肅面對這個問題,是921大地震讓我們看到了台灣南北電網的脆弱,而現在新的問題是,台灣目前的電網,是否能適應當前氣候變遷的挑戰?所以,現在的跳電等電力供給問題和能源轉型沒有直接關係,關鍵在於如何去強化電網中脆弱的部分。
台灣風電全球廠商爭 為什麼?
離岸風電是老天給台灣一個非常重要的禮物,台灣海峽的狹長位置帶來強勁風力,使台灣成為全球前十大優秀離岸風場,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這次離岸風電競標,全球前幾大風電開發廠商都來投標的原因。
該圖片由Detmold在Pixabay上發佈
有人說離岸風電是政府要投資2兆,但其實我們引進德國的FIT躉購制度(綠電保價收購制度,Feed-in-Tariffs, FIT),乃是設備由廠商自行投資,發出電後,政府再購電,用電費補貼來攤提投資成本,也能確保業者長期穩定發電。有人擔心若發生颱風吹倒風機而造成無法發電的情況,怎麼辦?一支離岸風機要投資十幾億,若發不出電就拿不到錢,所以廠商一定是評估過後覺得可行才投入。從德國、英國、荷蘭等國FIT發展風電的例子來看,都是初期用較高價率來補貼,但未來隨著產業逐漸成熟,價格就會慢慢下降。
尖峰光電發電量 超越核一機組
光電的發電型態其實和台灣用電型態較一致,因為夏季是用電高峰,而光電也是在夏季發電能力最大。到今年5月初為止,台灣已經有超過2GW的太陽光電併網,在尖峰時間的發電量,其實已經超越核一機組的發電量,真的是事在人為。去年政府也提出了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方案,有六個縣市參與。而在技術端,台電也成立了公民電廠的小組,希望能有更多民眾參與 。
該圖片由andreas160578在Pixabay上發佈
節能x創能 雙管齊下
除了創能,節能也是能源轉型的一大重點。節能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透過管理層面來做。節電是最好的投資,不是要降低生活水準,更不是不開冷氣、回到原始時代,而是在舒適的環境下,透過管理,做更有效率的運用。例如台灣大學一年電費約5億,但專家評估表示,若透過有效管理,甚至不需要更新設備,就能年省6%電力,也就是能省下經費3000萬元。我們有理財等各種管理師,而未來「理能」專家會越來越多,例如現在民間就有所謂「節能風水師」。
已獲《台灣教會公報》授權轉載https://tcnn.org.tw/
─────────────────────────────────
【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之二: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成立20週年,TESA與多個單位於4月世界地球日至6月的環境關懷主日之間,在濟南教會舉辦「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主題涵蓋RCA工殤、環境運動、社會責任、能源轉型、低碳生活等。本文為當時講座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