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議題

能源議題

專文探討/時事報導

Category
2025.09.22
時事
能源轉型合作路上 綠電合作社邁向十年 回顧與展望
能源轉型合作路上 綠電合作社邁向十年 回顧與展望 原文刊登於主婦聯盟合作社〈綠主張月刊〉2025-06-23・循環瓶器的生活提案 瓶到瓶的最後一哩路 文字、圖片提供/江宜穎 十年前有一群女性,著手籌辦台灣第一家能源合作社,她們既非能源專家也不是資本家,卻不斷進修學習,尋找資源,這就是「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的起源。從名稱就可以知道,綠主張綠電合作社與主婦聯盟合作社是關係緊密的姊妹社,不但互為法人社員,同時社員的組成有近八成重疊。種種歷程並非偶然,而是對於同一個理念的堅持。  綠能教育擺攤活動。 為了孩子,不要核子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緊接著福島核災爆發,牽動著世界各國緊繃的神經。在距離福島2200 公里外、海域相連的台灣,長期參與反核運動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自然無法置身事外,紛紛展開比以往更為深入的能源議題工作小組。經過三年密集的反核行動及辦理能源教育,2014年在台灣舉辦「台日韓姊妹社交流會」的「FEC 生活自給圈論壇」,將發展「FEC自給圈」(Food, Energy,Care) 列為中長期目標。並於2015年開始研議綠能事業之展開,組隊赴日學習公民電廠運作。終於在2016年10月成立全國第一家能源合作社──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展開公民以合作力量參與能源轉型的第一步。  合作力量實現 小屋頂的太陽夢 夢想的種子萌芽,創始的社員七十七人,憑著一股信念,集資一百多萬就開始了合作發綠電的事業,想法很簡單:招募社員並集資、建置屋頂型太陽能電廠、賣給台電獲得售電收益、繼續推廣並開發更多公民電廠……然而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下,各種挑戰陸續現形,包括專業技術與知識的不足、資金壓力、維運成本及推廣的人力籌措等等。在社員及理監事的合作下,募集更多認同理念的人加入,提供屋頂、挹注股金,組織得以慢慢成長。現在社員人數接近四百人,累積股金超過兩千八百萬,在全國各地共建置十二座公民電廠,裝置容量達1,210 kWp(註1)。這些案場有私人住宅、公家機關、教會、醫院、學校、育幼院、電子工廠、食品廠等,即使是小小的屋頂,都能為台灣的綠能帶來貢獻。  永續家園願景:FEC自給圈 不同於企業投資綠能的思維,綠電合作社的公民電廠更重視與屋頂提供者的夥伴關係,呼應FEC自給圈的願景,在產生綠電的同時,也能展現永續生活的各種面貌,一步步實現成立之初的理想雛型。例如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生產者──名豐豆腐廠屋頂建置的「天空10 號」公民電廠,由於黃老闆大力支持,提供工廠屋頂,使「天空10 號」得以在2021年完工發電,裝置容量31.85 kWp,每年約可產生三萬多度綠電。並且透過合作教育活動,讓社員親身了解,原來都會區的小工廠,也能結合綠色能源,成為友善飲食和綠色能源的最佳示範,也就是F和E目標。因此我們也期待更多生產者能加入綠能產消者 (Prosumer)(註2)的行列。  名豐豆腐「天空10號」導覽。 環境部屋頂「天空11號」參訪。 2023年綠電合作社成功插旗在花蓮,透過社員增資,建置了門諾醫院總院的「天空15號」公民電廠,在夏季有很好的發電表現,為醫院房舍帶來明顯的降溫效益,售電的租金回饋也能挹注社區醫療照護工作。與長期關懷民眾身心健康的醫療企業合作,兼顧綠能發展與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也達成FEC自給圈中E和C的目標。  十年目標:穩健運作邁向經濟規模 綠能發展初期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 逐年以售電收益慢慢回收,使財務狀況漸漸穩定。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接下來的目標是:達成2,000 kWp裝置容量的經濟規模,並穩健運作、創造結餘,達到合作社自立運作的目標。發展策略上,需要提高自有資金比例、降低銀行貸款的利息壓力,才能更順暢的往目標規模邁進。從籌備工作到現在已經邁入第十年,2025年剛好也是聯合國訂定的第二個國際合作社年,台灣現在共有七個能源合作社,以不同的規模運作,共同為發展綠能努力。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加入合作發綠電的行列,為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註 1. kWp(峰瓩):為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設置容量計算單位。2. Prosumer:意指生產者(producer)即是消費者(consumer),兩者合一的身分。
2025.09.22
探討
從曼哈頓計畫到公民合作的能源轉型之路 
從曼哈頓計畫到公民合作的能源轉型之路  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清華大學物理學士、美國南加州大學物理學碩士、綠電合作社社員   核三重啟公投後,隨著暗潮洶湧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布局,環境與能源議題也在公民的意識潮流中被帶向新局。全亞洲率先成為「非核家園」的台灣或許該思考,是否要再走上回頭路? 繪圖:陳慈美/1970年清大女宿舍夜觀原子爐   物理學家談核電  長期關心 “環境倫理” 的我,建議大家從歷史回顧的角度來談核電問題。   二戰期間,愛因斯坦在一封由物理學家寫給羅斯福總統的信裏署名,建議美國儘量趕在德國之前製造原子彈,開啟了 “曼哈頓計劃”。  1942 年 8 月,歐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被任命為 “曼哈頓計劃” 的實驗室主任,在新墨西哥沙漠建立實驗室,整個計劃的經費是 20 億美元,總工作人數 15 萬人。  1945年7月16日,核爆測試成功的那一煞那,歐本海默描述,浮現在他腦海中的是印度古籍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中的一段話:“我變成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愛因斯坦在過世之前一年對好友鮑林說:“我一生之中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簽署了那封要求羅斯福總統製造核武器的信。   ”戰後,美國把投入大量經費的研究計劃,轉移成號稱 ”和平用途” 的核電發展,本身亦是物理學家的印度環境運動先鋒席娃(Vandana Shiva),對核電的描述最為傳神:“核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毒”。  《時代雜誌》(TIME) 資深主筆 Eugene  Linden曾在“我們珍貴的地球” 專輯中指出:雖然他強調政府必須覺醒並徹底落實與環境生態友善的政策,但他也跟一般美國人一樣,對政府缺乏信心,因而強調:人民必需團結,堅持維護環境的理想,才會使政府有力量向利益團體施壓,達到真正的改善。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今天的台灣。 合作力量帶動能源轉型   目前台灣有七個能源合作社,集結在地公民力量建置公民電廠,並進行能源教育。不同於資本型的能源計畫,合作社採取民主模式,自願、公平與公開的原則,提升每個公民對能源政策的參與度。   響應2025年「國際合作社年」,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社邀集台灣的公民綠能合作社,在2025/8/28舉辦「台灣綠能合作社分享交流座談會」,進行合作人對公民電廠、能源教育、在地化等議題的交流討論!這次出席的有:綠主張綠電合作社、 新北智慧綠能合作社、嘉義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金門再生能源合作社、花蓮綠電學習合作社、屏東大武山公民綠能科技合作社。   六個合作社中,最早成立的九年,最新成立一年多,除了相互理解投入合作事業的辛苦,各社在不同地區,展現各自的連結力量,強調技術合作、經濟參與、在地互動、地區發展、議題學習與推廣綠能等,呼應合作社的七大原則,更充分展現公民運動的多樣性與活力。指導單位內政部合團司也邀請陳俊廷專委前來與會,說明政府部門在扶植公民綠能合作事業的資源與協助,希望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更為順暢。   台灣已進入非核家園,然而能源需求與社會論戰從不停歇。尋求更安全、永續的能源,是全國的期盼,公民也要邁開腳步,在能源轉型的路上並肩同行!因此,我們樂見綠電合作社能夠舉辦這場團結民間力量的重要活動!
2025.09.16
探討
|【空汙、能源與環境正義-南方女性NGO工作者的凝視】講座側記
9/16 Tue. 講座側記|【空汙、能源與環境正義-南方女性NGO工作者的凝視】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女書店 主 講|#王敏玲/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於高雄深耕環境議題近20年,曾任職雜誌社採訪、出版社總編輯 核三重啟公投後,能源議題的社會對話方興未艾。在氣候變遷、政治局勢的動態發展中,如何形構能源轉型的公民意識、開創未來新局?本場講座由長期關注南方工業汙染、環境正義、學童福祉的王敏玲老師主講,從投身地球公民基金會、耕耘NGO倡議的豐厚工作經驗分享,引領我們如何看待動盪的非核時代中,環境、能源與氣候變遷的挑戰,公民又該如何做出適當的選擇和行動。 ▌南方觀點 ✕ 女性觀點下的 #環境正義 什麼是環境正義?敏玲老師以「分配」為思考切角,闡釋環境資源與環境危害的分配是否符合公平正義,其核心在於利益(資源)與負擔(危害)如何分配?環境惡物(污染/碳排/廢棄物…)是否過度集中於某些地方,或某些人所擔負的比例失衡?以堪稱南部公害之首的「空汙」為例,台灣山脈綜走的地理條件加上高污染的產業與發電廠的位置分配不均,導致空氣汙染嚴重影響南部民眾。敏玲老師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從倡議與教育教育同步著手,自2011年起推動連續拍攝高雄天空100天的「清淨天空行動」,發起校園升「空污旗」以提升民眾空污覺知,從而呼籲公部門應重視學童健康,改善空污、爭取環境正義。經地球公民基金會多年倡議,成功促使中央政府完成空污指標汰舊革新,自2016年起正式納入PM2.5的數值,助益台灣人民看見所處環境的空污問題,逐漸意識到「呼吸乾淨的空氣,應是基本人權。」 ▌空氣品質好轉之後,「環境重災區」轉型未竟 自2016年起,全國AQI、PM2.5平均濃度雖皆有下降,然而敏玲老師以高雄地區的空污數據進行比較分析,顯見2024年高雄11個PM2.5自動站數據仍高於全國平均,其中大寮、仁武、林園、橋頭、左營工業重鎮區空污改善幅度較爲緩慢,竟直到2024年才趕上全台2016年的數據表現,落差極其懸殊。台灣整體空氣品質似有改善,但南部的「環境重災區」離達標尚遠,淨零、能源轉型更可謂顛簸難行。細究地方發展之歷史脈絡,二戰後中油石化鏈盤據高雄各區,煉油、石化、燃煤等大型工業廠區與民眾住宅緊鄰,雖因部分地區居民抗爭有成、督促主事者履行如期關廠之承諾,整體產業鏈仍在高雄,另有些污染製程與產能轉移到南高雄、力求產能擴張,更顯環境不正義之情況膠著。 回顧2014年高雄市區石化氣爆案,地球公民基金會在悲劇發生後隨即要求公部門公開石化原料運輸管線資訊、檢討整體產業方向,以求縮減石化業規模。面對中央、地方機關相互卸責,石化工廠商業利益獨大,地球公民基金會歷時一年努力倡議,高雄市地下工業石化管線資料終於完整公開,恍然才知高雄地方居民日常起居的醫院、學校、住商緊鄰的石化管線竟多達八十餘條。十年之後,五輕關閉、石化管線持續清查、陸續減少中,卻遲遲等不到石化管線落日條款的規劃。 ▌石化轉型之未來想像:環境倡議 ✕ 公民教育,亦步亦趨 自2016年起,台灣進入能源轉型的階段進程,然而地狹人稠的台灣缺乏可供興建電廠的土地資源,用電需求卻每年持續倍增,其中工業用、製造業佔比高達五成,以鋼鐵業重鎮高雄而言,更有高達八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工業部門,遑論污染、耗能、廢棄物等待解難題。盱衡2025年靜零轉型的困局,敏玲老師提到,重啟核電廠曠日廢時,且核三廠更有位處恆春斷層的隱憂,故「核電復興」絕非唯一解方。老師認為,能源轉型不能自外於產業轉型、政治轉型與社會轉型獨立推動,必然是交織連動、一同前行的。在多元綠能的方針之上,如何推動「二次能遠轉型」?敏玲老師例舉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的深耕軌跡,從主婦聯盟上街反核的倡議發聲,到推行「公民電廠」的實際行動,唯有持續行動、一同努力,我們與土地的環境正義才有可能。深深感謝敏玲細緻豐厚的論述分享,綠主張綠電合作社與大家共思行!
2021.01.12
時事
[時事]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低碳生活部落格)
  很多生質能的算法,是從椰子樹開始種植過程「吸碳」來算的。「總吸碳量」減去「總發電的排碳量」有可能是負數。   文章並提到燃燒後的碳,經由碳固化、不使它排到大氣中。   其實燃煤電廠也可以這樣做。但只會降低排碳量,無法「負碳排」。重點是煤炭開採不像種椰子樹,生長過程有吸碳。    原文連結    椰子殼發電再回收碳排 日本生質能發電廠創舉成全球首例 2021-01-12宋瑞文   去年日本產業和學界成功研發出新的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技術,協助發電廠轉型成負碳電廠,藉由這個例子將帶領讀者了解過去較為陌生的「負碳排」概念。     在節能減碳已成為顯學的今日,讀者可能常聽到「實質零碳排」或者「碳中和」,表示總碳排為零的減碳概念,但「負碳排」就比較少出現了。總碳排為零已不容易,負碳排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日本一座生質能發電廠,便達到了這樣的成就。   2020年10月底,東芝能源系統公司(Toshiba Energy Systems)發布新聞稿表示,包括該公司在內,東京大學、電力中央研究所等18個法人,參與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建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設備的啟用。   三川發電廠的CO2分離回收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新聞稿)     這次啟用是全球首例,成功將生質能發電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加以大規模回收利用。三川發電廠配備大型二氧化碳分離與回收系統的生質能電廠(BECCS,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由東芝子公司「SIGMA POWER 有明」經營、位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三川發電廠,是東芝集團旗下第一座以生質能為主的發電廠,裝置容量為5萬kW,可供應相當於8萬家戶所需要的電力。   火力發電起家 三川發電廠轉型負碳電廠   三川發電廠最早(2005年)是一座燒煤的火力發電廠,2008年開始混燒木材。在全球開始關注暖化議題的時空背景之下,2017年改裝成現在的生質能發電廠,主要使用椰子殼(Palm Kernel Shell,在日本簡稱為PKS)當作燃料。椰子殼是生產棕櫚油時的副產品(農業廢棄物),由於水份少、熱量高,於是成為生質能發電的常用燃料。主要從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   經營生質能發電廠後,和過去相比,三川發電廠一年碳排減少30萬公噸。電廠附近有港口,一年可以進口大約20萬公噸的椰子殼,廠區內部大概3個足球場大的專用儲存場,最多可以儲存3萬噸的椰子殼,因此短期也不怕燃料缺貨,仍可維持穩定的供電。   椰子殼在成為生質燃料之前的植物階段,經由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使燃燒後產生的碳排,生質能發電還是能夠達成碳中和。再加上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燃燒後的二氧化碳不再蓄積於大氣,等於實現了「負碳排」。   三川發電廠生質能發電設備(圖:東芝能源系統)   十年一刻 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成功運轉   早在2009年9月,三川發電廠就透過當時實驗性的分離回收設備,每天回收10公噸的碳排。之後不斷研究開發,目前可以達到每天回收五成、相當於500公噸以上的碳排。而在三川發電廠順利地回收大量碳排後,也有其他的生質能發電廠準備跟進。此外,同樣的設備也有應用在火力發電廠的規劃。   回收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可以成為合成氣的原料。利用合成氣和微生物觸媒,可以做成石化原料的乙醇(酒精)。   三川發電廠之所以能夠回收大量碳排,源於東芝集團2014年開始、關於大規模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規劃與時程。2014~2015年先做前導計劃,2016~2020年建設相關設施並實際運轉。最終,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系統在2020年完工並開始運轉。 CO2分離回收技術時程(圖:東芝CCS實證事業簡報)   日本政府盼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技術 成為有力減碳工具   日本環境省希望工廠碳排的分離、回收、利用與儲存技術(CCUS,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能在2030年的民間社會達到商用規模,為地球暖化問題做出貢獻。   CCUS供應鏈想像圖(圖:環境省簡報)     能源知識庫資料顯示,在台灣,台電計畫在台中火力發電廠,建設燃燒後捕獲碳排的先期測試系統研究,預期每天將有10噸碳排捕獲能力,附近的儲存場所也初步敲定。相關規劃也成為東芝集團對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的研討案例之一。   台中火力發電廠碳排問題,長期為國內關注焦點,未來也期待CCUS技術,能成為台灣減碳的有力工具。    原文連結 
1 2 3 4